昨天晚上,我一直在琢磨一个事。
我觉得,不少散户交易者上当了,着了主力的道。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觉,最近三天(2025年4月7日至4月9日)的A股走势其实是市场主力设的局。从A股市场背景分析,不难发现股市大跌确实存在市场主力利用中美贸易战情绪“设局”收割廉价筹码的迹象。
接下来我从市场行为、资金动向、政策博弈、历史规律、市场筹码五方面展开论证,你看我说的有没有道理?

一、市场行为:恐慌情绪被放大,主力借机制造“恐慌底”
暴跌与反弹的快速切换4月7日A股全线暴跌,上证指数跌7.34%,创业板指跌12.50%,创历史最大单日跌幅,超2900只个股跌停。
然而次日(4月8日)市场迅速反弹,沪指涨1.58%,主力资金集中涌入大消费板块(如商贸零售、食品饮料)。
这种极端波动不符合单纯的市场自发行为,更可能是主力通过放大贸易战恐慌情绪,制造“恐慌底”后快速抄底。
“杀个股、稳指数”的异常分化4月7日盘中,权重股(如银行、证券)护盘托底,但小盘股普遍暴跌,中证1000指数跌幅显著。
这种分化表明主力资金通过抛售高估值小盘股打压市场信心,同时通过权重股稳定指数,避免系统性风险失控,为后续低吸创造条件。

二、资金动向:国家队与机构资金“明牌”入场
中央汇金等国家队高调增持4月7日暴跌当天,中央汇金宣布增持ETF并承诺继续行动,央行表态提供流动性支持,险资权益投资比例上调5%。
这些举措在暴跌次日迅速提振市场,但结合历史经验,国家队入场往往伴随主力资金的同步布局,形成“政策底”与“市场底”共振。
主力资金借ETF抄底数据显示,4月7日股票型ETF单日净流入57.71亿元,暴跌次日(8日)沪深300ETF成交额超500亿元,显示机构资金借市场恐慌大举吸筹。
主力通过ETF渠道快速建仓,既规避了个股风险,又低成本获得指数级筹码。

三、政策博弈:贸易战利空被阶段性透支
关税冲击的实际影响有限2025年中美关税税率虽高达65.7%(叠加此前关税,后来又加了50%),但中国已通过内需扩张(消费对GDP贡献率超70%)和产业链韧性(如半导体国产化率提升)缓冲外部冲击。
市场对关税的反应更多是情绪性恐慌,而非基本面实质性恶化,为主力制造“利空出尽”预期提供空间。
历史规律显示贸易战冲击递减2018年贸易战导致上证指数全年跌24.59%,而2025年4月7日单日暴跌后次日即反弹,表明市场对贸易摩擦的适应性增强。
机构分析指出,当前A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万得全A市盈率16.97倍),长期资金已开始逆向布局。

四、主力收割筹码的典型手法
利用信息不对称制造恐慌特朗普关税政策在4月初密集发酵,叠加美股暴跌(道指两日跌4000点)的传导效应,主力借势抛售高杠杆融资盘和散户持仓,引发踩踏式下跌。
而4月8日政策利好迅速释放,显示主力对政策节奏的精准把控。只有散户交易者在信息上的劣势,蒙在鼓里,被外围市场大跌的情绪感染,因恐惧而丢掉了带血的筹码。
“假破位”技术形态诱导止损4月7日上证指数跌破3100点关键支撑位,技术上形成“破位”假象,迫使技术派投资者止损离场。
但次日市场快速收复失地,暴露主力通过技术陷阱清洗浮筹的意图。只是散户交易者一时难以做出思维上的转变,只能被动挨打。

五、中长期筹码在大跌中并未松动
我昨晚查看了市场月线、周线的筹码,发现市场周线筹码稍稍有些松动外,月线筹码依旧保持大跌之前的状况。
市场筹码在日线周期上有松动,但并未大幅流出。
大盘大跌,而市场中长期筹码为松动,只能说市场主力在为下一次上攻做准备。
主力“设局”逻辑的深层动因
此次大跌本质是市场主力利用中美贸易战的短期利空,通过放大恐慌情绪、制造技术破位、配合政策释放等手段,完成低成本吸筹。其核心逻辑在于:
估值优势:A股长期处于估值洼地,主力借机布局“政策受益+内需主导”板块(如消费、半导体)。政策对冲预期:国家队入场及后续可能的降准、消费刺激政策,为主力提供安全边际。情绪周期规律:市场在极端恐慌后往往快速修复,主力通过逆向操作实现超额收益。作为散户交易者,一定要警惕此类“情绪收割”模式,避免因恐惧心理而被主力收割。
中长期散户交易者可关注政策托底方向(如新质生产力、国产替代)及低估值蓝筹的配置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