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省之设立,省会之选择,往往在必然中存在偶然。我们往往会看到许多省会城市在国内几乎没什么存在感,但在省内地位依然稳如泰山。而有些省会在长期或近二三十年的发展竞争中,却被省内的另一城市拉下GDP第一的宝座,这里就列出四个例子,而这四座GDP超省会的城市,其上位的门道却是各有神通。
因祸得福的青岛青岛成为胶东半岛上的明珠有其偶然性,那就是在近代被德国选中成为殖民地。但其天然的优良港湾及在远东仅次于上海的区位优势,发展起来是迟早的事。虽然殖民历史仅十多年,但青岛就此具有了现代城市的基础,并在民国时期的二十多年中跻身一线城市,与上海和天津并称为“上青天”。
青岛的经济总量在山东省内长期保持首位,首先依靠的是制造业,海尔、海信、青岛啤酒等大家熟悉的品牌都出自青岛;其次在交通运输方面海陆空铁齐全,不但有全球前十吞吐量的港口,还有双高铁和双国际机场;另外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青岛还是山东最热门的旅游城市,自然和人文景观在省内都属一流。
身世显赫的苏州不同于“后起之秀”的青岛,苏州可谓“身世显赫”。隋唐以后,苏州所在的吴地逐渐成为江南富庶之地,宋元时期苏州所在的江南已取代中原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清顺治十八年,江南右布政使自江宁移驻苏州,此后多年苏州均为江苏之省会。1927年民国政府定都南京,自此开始了这两座城市“东经济,西政治”的双城记。
最近二三十年苏州经济的崛起主要得益于持续地引进外资和上海的产业外溢,苏州是苏锡常三座城市中从承接上海转型产业中受益最多的城市。同时,苏州下辖的每个区县都是最能拼经济的区县,靠近上海的昆山、太仓等县市无论从产业经济还是生活习俗几乎已与上海融为一体。
靠航海时代崛起的泉州泉州和青岛类似,都得益于天然的港口优势。但泉州比青岛崛起得更早。迟至宋元时期,当泉州还被叫做刺桐的时候就已一度为世界第一大港。从泉州成为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就不难理解这座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为什么会存在如此多的多元化历史文化遗产了。
当代泉州经济迈上一个新台阶并力压福州成为省内第一,依靠的是蓬勃发展的外向型民营企业,从三自一补到乡镇企业,从品牌化到集群化,晋江、惠安、南安、石狮,这些耳熟能详的地名,背后是出口到全世界的服装、运动鞋、陶瓷和家具的主要原产地。随着经济的繁荣,这座城市的宜居度也越来越高了。
新时代的娇子深圳深圳的发展,对全世界来说是一次“魔法表演”:四十年间从一座小渔村成为世界级的大都市,并以极具爆发力的科技吸引着全球的目光。毋庸讳言,深圳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深圳河对岸的资金和来自全国的人才,但并非每个国家的领导人都有点石成金的眼光,也并非每座城市都能抓住时代的机遇“顶硬上”。
作为经济特区中最成功的试点,深圳的成功不仅属于所在的广东,更属于全国,所以当三年前深圳经济总量超过省会广州时也就没什么稀奇的了。经历了粗放型的经济扩张,接下来的发展将更为“精细”,深圳和广州都会有各自不同的定位,而其它三座经济总量超过省会的城市又何尝不是呢?
一省之内城市经济总量的此消彼长,既是城市发展快慢的反映,也是促进城市之间良性竞争的催化剂。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在文章后面评论留言。关注“一苇旅行”,每日更新最新的城市地理及旅行资讯!
#泉州头条# #苏州头条# #青岛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