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被罚留堂、进厂却吃不了苦,淘气鬼成新诺奖得主?任正非感叹:如果只看考试成绩,华罗庚在今天或考不上大学

风起堂主人 2021-10-15 11:45:34

接孩子放学,孩子又告诉我今天他们班里的谁谁又被老师留堂了,或者因为课堂作业没写,或者因为淘气不遵守纪律。

家长群里,也经常能看到为孩子作业减少、玩得分不清东南西北的各种焦虑:这样以后怎么考得上高中?

就在中国的家长们为孩子们放飞自我着急的时候,全球自然科学领域最高奖项——2021年度的诺贝尔奖公布了。

一、上学时的淘气鬼,成了新诺奖得主

你能想象,一个上学时候的淘气鬼,经常被老师留堂,进机械厂吃不了苦的“坏孩子”,竟然成了今天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吗?

他就是,20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克劳斯·哈塞尔曼。

克劳斯·哈塞尔曼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上学时就是老师眼中的淘气鬼、烦人精,经常被物理老师留堂,罚他放学后不许走。

后来,18岁的哈塞尔曼进了一家机械厂打工,但哈塞尔曼却忍受不了机械厂工作的繁重辛苦,转而又去参加大学入学考试,没想到竟然通过了。

原来自己读书也不错,此后的哈塞尔曼发愤图强继续学习,在大学毕业后又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拿到了博士学位。

工作后的哈塞尔曼,曾回到德国某著名研究所工作。但由于个人研究方向和研究所的目标不一致,在耗费了研究所大量资金去招纳新员工、开发新项目后,终于有一天,领导忍不住了,悄悄找他谈话:“哈塞尔曼先生,你不觉得自己应该在其他单位重新找个工作吗?”

就这样,哈塞尔曼转身离去,算是被劝退离职了。

上学被老师留堂,工作被劝退,这大概在今天我们的社会里,基本就是沦为“社畜”了吧。

二、大师是怎样养成的?

被物理老师留堂,却并没有影响他对物理的浓厚兴趣,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对物理的个人探索,并始终保持优秀的物理成绩。

哈塞尔曼对物理的浓厚兴趣,来自一台他自己组装的收音机。

那是13岁的时候,哈塞尔曼花了一张电影票的钱,从同学那儿买了一个晶体管,组装了一台简单的收音机。

哈塞尔曼不明白,这个小小的晶体管怎么就能接受声音呢?他被这种“无中生有”的魔力迷住了,于是就跑到图书馆去查阅书籍,想搞明白晶体管和收音机的工作原理:“这些东西我在学校都没学过,学校的物理课没帮到啥忙”。

就这样,哈塞尔曼在物理的探索上一发不可收拾,最终成了大师。

盘点大师的成长路径,我们发现,大师也并非一开始就是学霸、天才,但曾经的淘气鬼却成了今天的诺贝尔奖得主。

国内科技界、企业界、学术界常常感叹,国内培养不出大师级的杰出人才,其实,看看我们的孩子们是如何学习的就明白了。

从小被逼着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刷题、补课,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孩子,天性逐渐被磨灭,慢慢成了做题机器、考试机器,被过早的榨干了学习动力,在今后学习成长的路上,更多的往往是半途而废,成了家长最不希望的那一个。

三、大师的启发和任正非的感叹,家长懂了么?

诺奖大师的养成之路,给我们所有的鸡娃家长们两点启发:比分数更重要的,还有两点关键要素,值得我们所有家长和孩子们学习。

第一、因为兴趣,爱上学习。

兴趣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新诺奖得主哈塞尔曼因为对物理感兴趣,而爱上物理,并成为他一辈子坚持的研究事业。

然而,国内“眼里只有分数和升学”的教育内卷,正在不断地扼杀掉孩子们的兴趣,。

正如国内感叹芯片难就难在“要砸物理学家、数学家、化学家”的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所言:“幼儿园里调皮的小孩总是挨批评的,妈妈总是在努力把他们教育成乖孩子,而太多的考试把他们的天真给埋没了。”

其实,孩子是最富有想象力的,而且孩子的想象力没有边界,但在考高分、考第一、升学的指挥棒下,孩子们的想象力逐渐被磨灭,成了工具人,还能在未来谈什么创新呢?

“现在衡量一个学生好不好,还是看考试成绩,中国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如果活在今天,他可能是考不上大学的。”任正非在华尔街日报的采访中感叹道。

而另一位高中校长也说:眼中只有分数不是教育,眼中有人才是;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兴趣、特长千差万别,不能一把尺子量,能让孩子看到希望的家长才是最好的家长。

教育的本来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爱什么、要什么、做什么,玩着学,跟着兴趣学,才能更加高效。

第二、内心强大,不会因为失败和挫折跌倒。

其实,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上,哈塞尔曼大师一开始也并不牛逼。

因为淘气被老师罚留堂、训斥、叫家长,这是国内很多中小学生都曾经历过的事情。然而我们的家长往往会觉得不光彩,回来后就会对孩子一顿训斥、打骂,孩子在重压之下也更加觉得自己很失败,往往对任课老师产生怨恨,开始讨厌这个老师的课,结果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更加无法好好学习了。

哈塞尔曼大师小时候也经常被物理老师惩罚留堂,但老师的不喜欢却更加激发了他学好物理、探索物理的动力,为他日后的考学、升学、读博并成为物理大师奠定了基础。

不仅在学习上,哈塞尔曼也是在进厂工作后感受到体力工作的辛苦和无法承受,转而发现自己对读书的渴望,才开始发奋学习。

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比分数更重要的,其实是:点燃和唤醒孩子们的自我,面对挫折不会被打倒,不会在失败面前沉沦下去,而是找准方向,找到方法,加倍努力,超越自己。

当然,值得反思的是:这位上学被留堂、进厂干不下去的新诺奖大师,要是在今天我们的教育环境下,还能成为大师吗?

不得不再次重提任正非的那句感叹,“我们还在只看考试成绩”,又如何能产生大师级人才?

—— END ——

0 阅读:40
风起堂主人

风起堂主人

风起堂观察:专注商业经营管理、科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