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忌惮的何止一个钱学森!美国军方说:这家伙可敌10个集团军

米君观察局 2025-03-02 11:37:42

我们更多熟知的是“导弹之父”钱学森钱老和邓稼先,却很少人知道“中国的氢弹之父”。

美国军方曾评价钱学森“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 个师的兵力。”这是对钱老能力的极高评价。但美军除了对钱学森这样评价,还对中国氢弹之父评价:“这个家伙可抵十个集团军!”他就是于敏。

氢弹爆炸照片

世界氢弹竞赛,中国不能落后

上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了包括原子弹研究的所有专家,使得中国科研遭到严重的打击。但我们最终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了原子弹。

而在我国研制第一枚原子弹尚未成功时,有关部门就已做出部署,要求氢弹的理论探索先行一步。

世界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1908年—2003年)

氢弹,也被称作热核弹,是利用原子弹爆炸的能量点燃氢的同位素氘等轻原子核的聚变反应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它的威力是原子弹的很多倍,是世界上杀伤力最强大的武器。

1949年9月苏联的原子弹爆炸实验成功,使美国大为震惊,从便于战略考虑必须制造出威力更大的炸弹。1950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决定研制氢弹。氢弹的研究工作由匈牙利籍的科学家爱德华•泰勒领导。

氢弹研究苏联领先与美国。

1953年8月,苏联宣布氢弹试验成功,当量40万吨。这种氢弹称为“乾式”氢弹,所以苏联是第一个成功把氢弹实用化的国家。

1954年,美国的第一颗实用型氢弹在比基尼岛试验成功。随后英国(1957年5月15日)拥有氢弹。

中国的一颗氢弹模型

人类所制造破坏力最大的爆炸装置为苏联于1961年试爆的“沙皇氢弹”(代号“伊凡”),其原有设计拥有一亿吨TNT当量,但基于种种考虑,其实际制造当量约为5000万吨。

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氢弹原理试验,当量30万吨。1967年6月17日由飞机空投的330万吨当量的氢弹试验获得成功。

法国(1968年8月)也拥有氢弹。1998年,印度进行了热核反应实验,目前可能拥有氢弹或其技术。

沙皇氢弹

全球氢弹仅两种:而“土专家”于敏创造了其中一种

而中国氢弹的研究离不开一个名字:于敏。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核物理学家,生于河北(现天津市)宁河。他的父亲是当时天津市的一位小职员,母亲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于敏7岁时开始在芦台镇上小学,中学先后就读于天津木斋中学和耀华中学。

1944年于敏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1946年,他转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考取了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任助教。

1960年底,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让他参加氢弹原理研究,于敏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科学工作者,悄悄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

当时中国的科技远远落后于美国和苏联,甚至远不如法国。国内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

中国人穷志不短,总能想到土方法。记忆力惊人的于敏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一篇又一篇的论文交到了钱三强的手里,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被攻克。四年中,于敏、黄祖洽等科技人员提出研究成果报告69篇,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1965年10月,在于敏的亲自组织和部署下,氢弹理论得以突破。

于敏院士完成了氢弹最关键的基本构型设计,外媒称中国的氢弹构型为"于敏构型",认为它是与美国提出的"泰勒·乌拉姆"构型各自独立发展的氢弹构型。

氢弹的运载工具一般是导弹或飞机。为使武器系统具有良好的作战性能,要求氢弹自身的体积小、重量轻、威力大。因此,比威力的大小是氢弹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当基本结构相同时,氢弹的比威力随其重量的增加而增加。

目前已知能够控制核聚变并可以武器化的,只有美国的t-u构型和于敏构型两种,后者在小型化上甚至还要超出前者。

根据已经公开的相关信息"于敏构型"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应用型,诞生即可用于实战,接近甚至完成了小型化的应用,可使用轰炸机投射或者弹道导弹发射。在这点上,"于敏构型"完全超越了他国。

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前苏联用了4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而综合国力尚属落后的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速度之快让许多国家认为这是个奇迹。这就是于敏和团队的伟大贡献。

另外,于敏是两弹元勋中唯一没有留过学的本土科学家,被称之为“土专家”。但事实证明,土专家也厉害。

于敏老人获得的荣誉

所以,创作出如此辉煌成就的于敏,才会被美军官员称之为“可抵十个集团军的人”。

于敏获得了很多超高的荣誉。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5年1月9日上午,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9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国家又失去了一个国宝级科学家。同年9月17日,去世的于敏获得“共和国勋章”。

于老说:“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我们的国家能够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能成为世界大国,大家能安稳的工作、成家立业,是以两弹一星为首的科学家以及其他爱国群体用生命和牺牲换来的。请珍惜,也请不要遗忘。

艾青说:“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是对祖国的爱。

谢谢以于敏为首的两弹元勋们,您们,永垂不朽!

0 阅读:14
米君观察局

米君观察局

穿越历史来看你,你看不见的我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