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发现,十堰市属国有企业里有一家商场⁻⁻⁻十堰市文博堂商场有限公司。
这家成立于1998年3月的市属国企,以房屋租赁和百货销售为主业。看似普通却暗藏玄机⁻⁻⁻它既承载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烙印,又见证着国企改革的浪潮,更是在电商冲击下折射出传统商业体的生存智慧。

文博堂商场(AI图景)
文博堂的诞生,是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的。在1990年代国企改革浪潮中,十堰市为盘活国有资产,将部分商业资产重组,授权给专业化公司运营。
文博堂商场公司经营范围中的“房屋租赁”业务,正是基于对原国有商业房产的集约化管理需求。而销售日用百货、建材、化工产品的权限,则延续了计划经济时期国营商店“大而全”的经营传统。
文博堂,一直在探索夹缝中的生存之道。前有武商集团旗下年销超12亿的人民商场,后邻经历破产重生的五堰商场,在这两大巨头之间,文博堂的生存策略自具特色:
错位经营:避开高端消费赛道,深耕社区商业,建材与日用品的组合满足周边居民日常需求。
轻资产运作:以房屋租赁为主业。2013年,人民商场二期扩建时,类似国企通过物业租赁而实现稳定收益的模式已被验证可行。文博堂以盘活国有资产为目标,在房屋租赁上守护其基本盘。
政策支持:作为国企享有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政策红利,这在五堰商场破产重整案例中有迹可循,从而也可见地方政府对商业国企的扶持力度。

让资产活起来
我们从工商信息中,可以推测出文博堂商场的发展轨迹:
1998-2000年,承接国企改制分流资产,成为国有资产管理平台。
2000-2010年,依托十堰汽车工业腾飞的大环境,实现建材销售业务的快速增长。
2010年后,受电商冲击,逐步转向以物业租赁为核心的“二房东”模式 。
2020年疫情后,参考五堰商场引入战略投资者的经验,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
许多人或许有疑惑,十堰市规模最大的人民商场也不是国企,而小小的文博堂却独占为尊荣。其实,小商场有大使命。
文博堂商场的国企身份,其深层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稳定器作用。承接以前商业国企的部分资产和社会功能,在私企波动性较大的领域,国企发挥市场调节功能。
第二是就业蓄水池功能。2021年五堰商场破产前其仍承载300余职工就业,同类国企承担着特殊的社会责任。
第三是保留了城市记忆。如同十堰最早市民难忘的五堰商场,这类企业往往承载着市民情感记忆,其存续也具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 。

奋斗的春天
当下的文博堂,也许正站在十字路口。隔壁的五堰商场通过“重整+引入”实现涅槃重生,人民商场借力武商集团持续扩张。
而文博堂商场若要突围,除了固守它的资产基本盘,或许需要借鉴胖东来的极致服务理念,或者学习长春“这有山”项目的文旅融合模式,来寻求它革命性地突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