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宁专栏:《议古玉绞丝纹中的横向㾗迹》

乐艺会 2024-07-21 06:26:04
议古玉绞丝纹中的横向㾗迹

徐文宁

徐文宁, 1990年国家文物局授予文物鉴定职称,国内著名文化经纪人 艺术品收藏家、鉴定家。历任江苏爱涛拍卖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光华路5号艺术馆副馆长、北京天物馆副馆长、江苏省文交所副总经理、南京大贺传媒首席艺术顾问、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建设顾问、文物鉴定专家、上海海关学院文物缉私客座教授。出版《北京光华路5号艺术馆图录》《天物馆藏瓷》《玉佩收藏的故事》《台阁气象—长乐阁明清状元书画集》等十余本艺术类书籍,为国内20多家杂志、拍卖公司撰写百余万字鉴赏、拍卖信息类文章。2008年发表全国第一篇 “艺术品证券化新尝试”论文,系统阐述理论和运做模式。

古玉鉴赏的时候,往往会看到许多新的加工工具留下的加工工艺痕迹。最常见并且被大家共识判定为新的工艺品的,是阴刻线上有横向的螺距纹,有人习惯称为螺旋纹。但是,对玉中有这种横向平行于阴刻线内痕迹的,持是真品特征观点的人,往往会拿内蒙赤峰地区巴林右旗博物馆藏的一把刀状玉器来做比方,图一其玉刀柄上阴刻线的横向螺距纹,确实是非常清晰。其实,以此例来做分析比较,是大谬也!因为此玉刀柄上阴刻线的横向螺距纹,是由原钻孔剖料时的螺旋纹,留在一半玉料上的螺距纹。因此和现代仿品上的螺距纹认识,有本质的区别。

所以,我们应该首先对产生螺距纹的物理性必要条件,下一个定义:“当一个玉料挪动的速度慢于旋转砣具的时候,两者的接触面会产生等距的痕迹。”由此,我们可以用科学试验的方法去验证,当玉器加工还处于手工以石核磨蹭制玉的时代,是无法形成旋转体的加工动作。因此,按目前科技研究成果看,西周末期前的古代玉器,除钻孔剖料以外,是不可能产生阴刻线上的横向螺距纹。换句话说,只有加工工具有了明确的原始水凳的前提下,才会出现。

古玉鉴定往往需要从其他门类的研究成果中,获得帮助。我们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制作的青铜剑工艺特征上观察,几乎所有的青铜剑包括越王勾践剑的剑体,都呈现出铸造后的加工态。如果用手工从铸态毛坯打磨到剑脊笔直、两从规整、刃部宽窄均称的状况,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解释,是中国的先民已经采用了机械加工。这里所谓机械加工所用的机械设备,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先民完全可以作到的,较为简陋的机械设备。图二为一个推想图,可以看到,只要有一个可圆周运转的轮子,再加一个可固定剑的工作台,就完全可以进行规范磨削加工了。因此,实物鉴定时,我们可以从剑从、刃部的加工态中,隐约发现顺着从的纵面、刃部上有横向螺距纹,这一特征也是裸眼鉴定青铜剑古代工艺的一种。而这种可圆周运转的轮子就如同同时期碾琢玉器的砣,而磨削加工就如同在水凳前喂玉雕琢的过程。因此如果在玉器上只要采用这样的方法,就一定会留下横向螺距纹。

图三为西汉时期的玉蝉背躬面,因为具有一定的圆弧面特征,因此拿来做研究。当大砣制作直线阴刻线时,其壁底的宽深度与战汉时期的绞丝环的凹槽,有明显的差异性,即绞丝环的壁底宽深度是基本相等的。图四为汉代玉龙纹佩的局部,其表面是圆弧状。砣在弧面上的碾琢留下的阴刻线,具有明显的断续接痕。这样的断续接痕工艺暗示着战汉时期的绞丝环,要完成那样形同扭曲的束丝,平行互不相交,仅用一道加工是不可能的。图五玉圈龙是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Cleveland Museum of Art)是美国最重要的美术馆和博物馆。这条圈龙的颈下部绞丝加工态,依然留有直线砣痕U形浅沟槽凸脊痕迹,这说明第一道的粗加工依然是直线砣。换言之,绞丝阴线不是一次直线阴刻而成,需要后续的精加工。或者说,一次性用青铜剑精加工方式,立面砣琢雕所需的凹槽底稿线,也是不会出现的。

图六从考古资料上看,绞丝环最早出现于春秋晚期早段,为春秋战国玉组佩的流行款饰。随着时代的变迁,绞丝环亦分辨出一些时代性特征,如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此期绞丝环横截面大多为扁椭圆形,少数作椭圆状。环肉较宽,表面绞丝间隔较大,绞丝数少,因此这个时期的阴线制作,运用了纯砣加工直弯线,表面断续相连的接刀呈现粗阴线。线条沟边沟底体现了砣的加工特质,与春秋其他玉器加工特征,是一致的,保持着砣接的腹部相续特点,沟底的碾磨状态有晶粒或晶团的痕迹。图七战国中期至西汉此期绞丝环截面均为椭圆形或圆形。肉窄孔大,绞丝面间隔距离小,分布密集,绞丝线数明显增多。玉环绞丝表面琢磨出宽槽,每对宽槽间常形成犀利的凸梁,组成圆切面斜侧向等距,全环360度绞圈,沟槽内打磨精细,光洁度好,纹饰灵动感强。图八为战汉时期的玉剑首,其弯弧的扭曲打磨状态,是明显的直线砣加工留有晶团痕迹,无法和同期的绞丝环上的光气相比,因此绞丝环上的打磨方法不是用砣,应该是圆形棒加解玉砂的磨锉作用下,完成的工作成果。图九玉圈龙是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Cleveland Museum of Art)圈龙的背部绞丝加工态,依然留有手工磨蹭的长线等排列的凸脊痕迹。

图十是网络上流传的绞丝环加工后的横向螺距纹,明显没有了解玉砂碾琢的晶团痕迹。因此不能以图片上“未精加工”一言蔽之其疑点,结论应该是不符合时代特征的现代疑似仿品。

故宫博物院卓玉馆藏“明代玉诗文笔筒”图十一、图十二,是2008年西泠印社出版发行的《紫光玉照》P82-83的玉器精萃。上面的竹叶纹可以清晰的看见横向螺距纹。因此这里为我们提出了一些思考问题,为什么现在人会认为横向螺距纹,只有现代工具加工玉器才会出现的时代特征,其误区在哪里?为什么古人就不能采用如同加工青铜剑,以立面砣方便二次精加工出所需要的凹线槽,再用磨棒打磨抛光?难道古人真的不知道用省力的方式,去完成扭曲的束丝阴刻线?难道有什么禁忌不许这样加工?看来最后的答案,只好再留给后人做120倍镜下的标准件微焦观察了。

0 阅读:14

乐艺会

简介:鉴赏艺术,分享人文创造之美,推动艺术与生活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