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秦琼和程咬金这两位在历史上也是颇有名气的人物呢。就说那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吧,有确切的情况表明,他们二人有可能是参与到了这一事件当中哦,不过呢,这里得说明白啦,他们绝对是没有参加玄武门战斗的哟。这些可不是凭空说的,在像《旧唐书》《新唐书》以及《资治通鉴》这些非常重要且具有权威性的史书当中,都是能够找到确凿无疑的证据来证实这一点的呢。
在诸多的史籍当中,像《旧唐书》里的列传第十四以及列传第十八,还有《新唐书》中的列传第四、列传第十四以及列传第十五,另外《资治通鉴》的卷一百九十一,这些资料均有着明确的记载。记载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建成和元吉拟定的必杀名单,在那份名单里,秦琼可是排在头一位的。而且,这些史籍同样也记载了在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前,程咬金积极地去鼓动李世民,让他要先下手为强呢。
秦琼被封了左武卫大将军,并没有落得个官职被全部剥夺的下场,从这一点其实就能看出来,在那场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当中,秦琼是站在李世民这边的。不过呢,大家去翻看《旧唐书》的列传第十五,还有《新唐书》的列传第三十就会发现一个情况哦。在里面所开列出来的玄武门之变里的十大将或者说十杀手名单当中,竟然是没有秦琼的名字呢。那这名单里都有谁呢?有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恭、李孟尝这十位。
在官修正史当中啊,是有着这么个规矩的,那就是对于参与某重大历史事件的人物,在记载的时候得按照官爵的大小来进行排序呢。就拿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发生的玄武门之变来说吧,这时候各位相关人物的官爵情况是这样的。秦琼呢,他已经是上柱国,还被封为翼国公啦,地位可不低哦。程咬金呢,也有着宿国公的爵位。可长孙无忌在当时就只是个上党县公而已。再看看尉迟敬德,他那会儿连个爵位和勋位都还没有呢,仅仅是秦王府右二副护军这么个官职,这在官阶体系里属于从四品下的低级武官哦。为啥说这是低级武官呢?这是有史料依据的,据《旧唐书·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二·职官一》记载:“时秦王、齐王府官之外,又各置左右六护军府及左右亲事帐内府。其左一右一护军府护军各一人,正第四品下。掌率统军已下侍卫陪从。副护军各二人,从四品下。”从这里就能清楚看出尉迟敬德当时的官阶情况啦。
秦琼的官爵勋位是要比尉迟敬德高的,而且就个人武力而言,秦琼也更能打一些。咱们设想一下啊,如果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秦琼也参与其中了,那李世民可能就不会遭遇那么大的危险啦。您知道吗,在玄武门之变当中,当李建成、李元吉被斩杀之后,他们的党羽可是疯狂地来攻打玄武门,那来势汹汹的,兵锋极为强盛。这时候呢,有个叫张公瑾的人,他当时担任右武侯长史,同时也是秦王府的幕僚呢。这右武侯长史,就和左右千牛卫长史、大都督大都护府录事参军事、亲王府诸曹参军一样,按照《武德令》的规定,都属于从五品下阶的文职事官哦。这个张公瑾很有勇力,在那种危急时刻,就他一个人勇敢地关闭大门来抵御那些来攻的敌兵。就因为他立下了这份功劳,后来经过多次升迁,被授予了左武候将军的官职,还被封了定远郡公的爵位呢,而且还赏赐了实际可以享用的封邑,足足有一千户。
话说秦琼和程咬金这两位,打从投奔唐军那时候起,就被唐武德天子李渊给分配到了李世民的麾下。这里得说明一下,李渊去世之后,其庙号是唐高祖呢。秦琼和程咬金所获得的上柱国、开国公这样的勋位爵位,那可都是李渊亲自下旨钦封的哟。就拿秦琼来说吧,那可真是被李渊极为看重,捧得高高的。李世民对他也是以礼相待,客客气气的。据记载呢,高祖李渊安排秦琼在秦王府做事,李世民对他格外嘉奖礼遇。秦琼跟着在镇长春宫效力的时候,被拜为马军总管。在美良川一战,秦琼大破尉迟敬德,立下诸多功劳。当时的皇帝李渊可高兴啦,赏赐给秦琼一个黄金瓶,还慰劳他说:“你都不顾及自己的妻子儿女,毅然来投奔于我,而且又立下如此战功,要是朕的肉能吃,都应当割下来给你吃,更何况那些子女玉帛之类的赏赐呢!”后来在介休追击宋金刚,秦琼又立战功,因此被拜为上柱国。再跟着去讨伐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这三股势力的时候,秦琼每次都是身先士卒,在战场上奋勇拼杀,那可真是遇不到能阻挡他的对手。因为战功赫赫,他多次获得赏赐,积累下来的金帛那都得以千万来计算了,还进而被进封为翼国公呢。
李渊以及李世民对待秦琼那可都是很不错的。可李建成和李元吉这两人呢,实在是没什么眼力见儿。您猜怎么着?他们居然把秦琼放在了必杀名单的首位呢。当时是这么个情况,李建成和李元吉谋划着,准备带着秦王府那些骁勇的将领,像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等人一起出行。然后啊,李建成和李元吉就商量说:“等这队伍出发了,我和秦王到了昆明池那个地方,就埋伏下一些壮士,等秦王到了那儿,就让这些壮士把秦王给拉下马,接着对外就宣称秦王是突然暴毙身亡了。皇上肯定会相信这个说法的。之后呢,就去跟皇上说把国事交付给我,我呢,就答应把李元吉你封为皇太弟。而在此之前,得把秦叔宝他们这些人全都给杀掉才行呢。”
通过对上述诸多史料的分析可以知道,秦琼和程咬金那肯定是站在秦王李世民这边给予支持的。不过呢,在所谓的“玄武门十大秦将”名单里却并没有他们二人的名字。这究竟是为啥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在于他们虽然选择了支持的阵营,也就是站在了李世民这边,但却并不参与到那种激烈的战斗当中去。程咬金向来都是以秦琼的意见为主导的,就看秦琼怎么做,他就跟着怎么做。这两位老兄啊,那是事先就已经商量好了的,他们只负责保护秦王府的安全,还有就是在外面打一打配合,做一些外围的辅助之事。至于去杀害李渊的子孙这种事情,他们的态度可是非常坚决的,那就是坚决不会去干的。
熟悉两唐书以及《资治通鉴》的朋友们应该都清楚这样一段历史。在玄武门那个地方,李世民做出了一系列震惊众人的举动。他把自己的大哥李建成还有四弟李元吉给杀害了。这里得说明一下,在正史记载里,李渊的第三个儿子是李玄霸,字大德哦。而在杀了这两位兄弟之后呢,李世民还做了一件更为残忍的事儿,他又把十个亲侄子也都给斩杀了。要知道,在武德九年的时候,李建成已经三十八岁了,李元吉呢,才二十四岁。李建成有五个儿子,说不定其中会有已经成年的呢。可李元吉的那五个儿子,年龄都特别小,没有一个是超过十岁的。您瞧瞧,面对这些年幼的侄子,李世民居然就这么狠心地举起了屠刀。这时候就不禁让人想到,秦琼在这个过程中又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呢?他是就那样在一旁袖手旁观呢,还是也在那磨刀霍霍准备跟着一块儿干点儿啥呢?毕竟这些可都是李渊的亲孙子,怎么就遭遇了如此悲惨的命运呢。
当秦王李世民在那场激烈的争斗中杀得眼红,而后收起手中屠刀之时,他着实应该暗自庆幸一番。要知道,当时上柱国、翼国公秦琼以及宿国公程咬金可都没有来到玄武门这个关键之地呢。倘若这二位当时也出现在了玄武门,那局面可就大不一样啦。就凭他们的本事和威名,很有可能会把尉迟敬德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然后直接将其揍趴下,再用绳索给捆起来呢。而这样的结果,显然绝非李世民内心所期望看到的。
李世民被公认为是一代明君英主,这确实是大家都没法去否认的事实呢。不过呢,咱也得说说,但凡心里还存着那么一点儿善心的人,对于李世民行事的狠辣之处,那可都是会忍不住要念叨几句的哦。您想啊,在他们兄弟三人还没到那种势同水火、闹得不可开交的地步之前,那可是经常互相走动串门的呢。而且,每次凑到一块儿,还常常会来个彻夜畅饮,气氛看着也挺融洽的呢。按照当时的礼仪来讲,那些后来被李世民杀掉的侄子们,只要是到了能走路的年纪,在那种场合下,那可都是得恭恭敬敬地跪着给他们的“二叔”或者“二伯”李世民敬酒的。可谁能想到后来发生的那些事儿呢,真是让人忍不住感叹。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啊,要是李世民执意要秦琼和程咬金跟着他一同前往玄武门,那这两人肯定是会跟着去的。不过呢,真到了玄武门那个地方,面对那么惨烈的战况,秦琼和程咬金究竟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这在李世民心里,那可真就是没个准儿喽。经过全面综合地分析呢,感觉这二位大概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表现情况。但到底这两种表现当中哪一种是李世民能够接受的,这还真的很难说得清楚呢。
建成和元吉竟然对秦琼、程咬金起了杀心,这可真不是什么明智之举。要知道,就连尉迟敬德那样厉害的人物,都曾被秦琼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乖乖就擒呢。想想看,李元吉连尉迟敬德都打不过,他又能有多大能耐,还妄图对秦琼、程咬金下手,这不是自不量力嘛,哪能真的翻天了。
你知道吗?要是秦琼和程咬金当时去了玄武门那个地方,李建成和李元吉手底下那些人,估计都不够他俩杀的呢。这里可得说一下,正史里的程咬金可不是像有些人以为的那样,只会个三板斧就没别的本事了。他在战场上那表现,可真是相当厉害,比裴行俨还要勇悍呢。这裴行俨啊,就是在小说里被称作隋唐第三条好汉的裴元庆啦。就说在瓦岗军和王世充打仗的时候吧,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儿。裴行俨那时候先骑着马冲向敌人了,结果很不幸,被乱飞的箭给射中了,一下子就从马上掉到了地上。这时候程咬金看见了,赶忙去救他。程咬金那可真是勇猛,一下子就杀了好几个人,把王世充的军队都给打得往后退,就跟风吹麦浪似的,一下子就“倒伏”了。然后程咬金就抱起裴行俨,两个人骑一匹马往回跑。可这王世充的骑兵哪肯罢休,就在后面追着不放。有个骑兵追上来,拿着槊就刺向程咬金,这槊一下子就从程咬金身体旁边穿过去了,多危险呐!但程咬金也不含糊,他回过身来,一下子就把那槊给折断了,顺手还把追上来的那些敌人给斩杀了一些,就这么着,程咬金和裴行俨两个人都脱离了危险。你看,这程咬金是不是很厉害?
秦琼与程咬金那可都是当时极为厉害的高手。要是他们俩愿意在玄武门那儿大动干戈、全力拼杀的话,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那些部下估计就只能吓得赶紧逃跑了,哪里还能有后面张公瑾凭借着非凡的神力来建立功劳的事儿。这等场面那肯定是李世民心里所期望看到的。可实际上呢,这样的场面并没有真的出现哦。由此呢,咱们就能够推断出来啦,秦琼和程咬金他们俩,只愿意在后面提供支援,并不乐意冲在前面去冲锋陷阵呢。
有一种情况可能是这样的,在那段历史时期啊,秦琼和程咬金除了跟随李世民四处征战、浴血奋战之外呢,说不定还有另外一番举动哦。就是当时可能出现了尉迟敬德有刺王杀驾嫌疑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秦琼和程咬金很有可能就为了保护李渊,从而对尉迟敬德采取行动,甚至可能会对他大打出手呢。
当可把高祖给吓得不轻……当时呢,南衙、北门的兵马以及东宫和齐王府两边的人还在相互对抗交战呢。在这种局势下,尉迟敬德就向高祖上奏,请求高祖下达亲手书写的敕令,好让各路军队全都听从秦王李世民的指挥安排。就这么着,通过这一系列的举动,宫廷内外的局势才最终稳定了下来。
尉迟敬德全身披挂着战甲,气势汹汹地前去面见李渊。他这般全副武装的举动,其实已经把自己的态度摆得明明白白了。那意思仿佛就是在直白地告诉李渊:您呐,要是不肯乖乖就范、不肯屈服于当下的形势,那可别怪我不客气啦,到时候就直接送您和李建成、李元吉一同奔赴黄泉路咯,让你们在另一个世界相聚去。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哦,要是这一幕被秦琼还有程咬金给瞧见了,那引发的后果可就相当严重啦。程咬金呢,他大概率会气得双眼圆睁,满脸怒容的样子。而秦琼呢,他的反应可能就会更激烈啦,说不定会直接拿起手中的长枪,朝着尉迟敬德就猛地刺过去呢。
尉迟敬德去对付李元吉那可真是轻松有余。不过呢,他那些避槊、多槊的本事,要是放在秦琼跟前,可就完全发挥不出来啦。为啥这么说呢?你看啊,以前只要有那种特别勇猛厉害的敌将,耀武扬威地在阵前显摆,想以此来震慑众人的时候,秦王就会派秦琼去把这人给拿下。秦琼呢,骑着马,挺着枪,一下子就冲进那万千敌军当中,每次都能准确无误地把敌将刺于马下,每次都能达成目的,就因为这样,秦琼对自己的武艺那可是相当自信呢。
李渊其实挺无奈的,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当时那些能征善战的将军基本上都在帮着李世民呢。您想啊,如果像秦琼、程咬金这样厉害的将领都站在李渊这一边,那么瓦岗寨那些旧将,像牛进达、刘黑闼、徐世勣等人,大概率也会跟着响应李渊的。真要是那样的话,李世民说不定就会沦为阶下囚啦。就说徐世勣吧,之前李世民去拉拢他,可他直接就拒绝了,明确表示要严守中立。他为啥要保持中立呢?这原因其实和秦琼差不多,都是因为深受李渊的大恩,觉得这份恩情太难回报了。李渊对徐世勣那可是相当优厚啊,授予他黎州总管的官职,还封他为莱国公呢。而且赐他姓,本来徐世勣就改成了李世勣,后来为了避讳李世民的名字,又改成了李勣,要是李世民没当上皇帝,他应该还叫李世勣呢。不光如此,还让他附入宗正属籍,徙封到曹地,给他赏赐了五十顷田地,还有一处上等的宅邸。就连徐世勣的父亲徐盖,史称李盖,也被封为济阴王,不过李盖坚决推辞,后来就改成封舒国公了。
玄武门之变啊,其实说到底就是关于皇储位置的一场争夺。一开始呢,也就是各方势力围绕着谁能成为未来皇位继承人展开角逐,可谁能想到,最后竟演变成了极为残酷的手足相残的局面。李渊可有十二个子孙就这么死于非命了,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儿啊。要知道,大唐当时正向着盛世发展呢,按常理来说,这样惨烈的事情压根就不应该在这样的时期发生。而且呢,这也绝不是李渊所期望看到的,他作为大唐的开国皇帝,肯定是希望子孙和睦、江山安稳呐。同时,这也不是秦琼愿意接受的结果,秦琼那也是大唐的一员名将,向来也是秉持着忠义等品德的,面对这样的惨事,心里肯定也不是滋味儿。咱们呢,在大力赞扬贞观天子李世民的雄才伟略的时候,确实得承认他在治理国家等方面有着非凡的才能和功绩。可一想到他在玄武门前的所作所为,那种冷酷无情的样子,也不禁会让人心头生出一股寒意来。毕竟那可是和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亲兄弟,却在权力争夺中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让人感慨万分呢。
咱们都知道啊,皇家之中往往是谈不上什么亲情的,可大将们却常常有着真性情。就说秦琼和程咬金吧,这两人那可都是有情有义的主儿,而且做事都有着自己坚守的底线呢。话说在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后,有件事儿挺值得琢磨的。据《唐六典》记载,李渊之前可是给了秦琼和程咬金每人三千户的食邑呢。但到了李世民这儿重新规划之后,就变成了每人七百户。从这变化就能看出来,他俩在玄武门之变当中的表现,恐怕是让李世民心里不太满意的。再看看后面呢,秦琼称病了足足十二年之久。在这期间,李世民既没有去探望过他,也不曾赐过什么药给他(这里得说明一下,那些说秦琼倒掉赐药的说法,那可都是没什么根据的瞎编呢)。就这样,秦琼和李世民在朝堂之上,就好像彼此都把对方给忘了似的,不过倒也相安无事。这情况可就不由得让咱们展开各种想象啦。想想来护儿对秦琼的评价,说他是“才而武,志节完整”。那要是秦琼真的去了玄武门那个地方,当他眼睁睁看着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的时候,他会是怎样的一种反应呢?要是看到李渊在那滴血的长矛下吓得瑟瑟发抖,秦琼会不会一时冲动,直接就一拳把尉迟敬德给打翻在地呢?还有啊,如果秦琼和程咬金当初是坚定地站在李渊身后去对抗李世民他们,那这玄武门之变最后又会是个什么样的结局呢?可真是让人忍不住去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