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起初唐历史时,很多人都会嘲笑李渊不自量力。明明有相当大的天下都是二儿子李世民带人打下来的,他却妄想废掉李世民,改立大儿子李建成为太子。如此行径,用当代人一句话来说,就是“分不清发小王”。
但实际上,能在那个年代坐上帝位的人,即便没有李世民那般雄才大略,至少审时度势的眼光不会太差。李渊不选李世民,自然有他的考量。甚至如果把很多人放到李渊那个位置上,即便知道后面的历史,也未必会选择李世民。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李世民的个人能力李世民的个人能力毋庸置疑。翻遍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能找到一个像他一样少年即有彪炳史册作为的,似乎也就只有一个霍去病。但霍去病的历史功绩,主要体现在军事方面。对于政治、文学等方面,则没有更多的表现。
但李世民在17岁时,不仅已经敢于上阵打仗,还能在纷乱局势中,一眼看出时局走向,并大胆鼓励父亲起兵造反。
说起来,李世民17岁打仗,救的就是后来的政治仇敌隋炀帝。
那时候,李家还是关陇世家,受制于隋王朝的管辖。大业十一年,隋炀帝在雁门关被突厥军队包围,急令附近军队前去救驾。接到皇命后,李世民迅速应召前去,并在出征时,就看出了突厥的缺点,理智告诫当时的将军云定兴:“始毕可汗敢用突厥全部兵力来包围天子,很有可能吃准了我们短时间无法救援。我们应当大张旗鼓,将部队尽可能绵延出去,摆出全国勤王大兵都来的架势。这样,始毕可汗就会不战而逃。”
事实证明,李世民的军事眼光非常毒辣。当云定兴采纳他的建议,大张旗鼓出兵后,突厥侦察兵慌忙回去禀告始毕可汗,说隋朝的勤王大军已经到了。
始毕可汗自知不是中原王朝全部兵力的对手,不得不放弃包围,携带人马匆匆离开。
在完成这一功绩的第二年,李世民又干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深入贼营亲自冲杀,解救父亲李渊。
大业十二年,在太原上任的李渊,被附近贼人进攻。李渊率兵迎战,不料却深陷敌营,进不得进,退不得退。
正在危难之际,李世民率领精锐骑兵赶到,亲自上阵冲杀。据说,李世民箭法奇好,凡出手必定有贼兵被射杀。身后战士更是个个悍不畏死,最终杀溃敌兵,成功营救李渊。
十七八岁的少年,在军事上就已经初露锋芒。更为人称道的是,当时的李世民,对天下大势也有着清醒的认知。
义宁元年,也就是公元617年,隋王朝摇摇欲坠,各路人马皆试图起兵造反。李世民敏锐意识到,隋王朝命运已终,如果不尽快下手,一旦让他人夺了正统,那他们关陇世家,就又要被边缘化了。
为此,他不仅在暗中谋划起兵的种种事宜,还颇具先贤风范,豢养大批能人异士,供养各种门客。因为待人有道,这些门客往往都愿意为他所用。
同时,年仅19岁的李世民还不忘去做自己父亲李渊的思想工作,详细与他分析天下局势,并一力主张起兵造反。最终,李渊听从了李世民的建议,在晋阳拉起反隋大旗。史称晋阳起兵。
谋反这条路,一旦走了,就没有回头路可言。
起兵之后,李世民便开始了自己南征北战,彪炳史册的赫赫一生。
功高盖主常常有人不理解,李渊为什么要放弃李世民这个有勇有谋的儿子,转而去扶持并不那么耀眼的大儿子李建成。看完历史你就会发现,你要是李渊你也会那么做。
晋阳起兵后,李世民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般,在战场上屡战屡胜,打下了赫赫威名。因为战功卓著,年纪轻轻的他被封为大都督,统领右路三军,可谓威风凛凛。
不得不说,李渊在战略眼光上,要比李世民差一大截子。当时,起义军往西走,绕不开隋朝名将宋老生镇守的贾湖堡。一见对方强大,李渊就心生退缩之意,准备先撤回太原,徐徐图之。
但李世民却极力劝阻他,告诉他大军一见到敌人就开始收缩战线,这样做虽然可解一时之困,但从长远来看,必定会让人以为他们怯战。以后,谁还敢跟他们一起合作?同时,敌人看到他们收缩兵力,也会士气大涨,到时候万一大兵压去太原城,又该如何做?还不如一鼓作气,直接拿掉贾湖堡,以壮全军盛威。
起初,李渊并不想同意这个冒险的计划,但李世民坚持不放弃,在李渊账外嚎啕大哭,并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解释。最终,李渊被说服,下令向宋老生进攻。
战斗中,李世民更是冲锋在前,亲自斩杀了宋老生,拿下霍邑。
来到河东后,李世民大军的威名已经在这里传扬开来,民众们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李世民则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并平定当地盗贼,如此举动,比起隋王朝不知好了多少,当地的官员,乡绅,百姓们皆纷纷聚拢在李世民帐下,一力祝他击败贼首刘鹞子。
此后,李世民又带着大军一路进攻,所到之处皆受到民众欢迎,军队也越打越大,最终攻到洛阳城下。
此时距离晋阳起兵,还未过去一年。年仅19岁的李世民,俨然成了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在打败段达后,更是被封为赵国公。
仅仅几个月后,隋恭帝就主动禅位于李渊。李渊建立大唐,并封二儿子李世民为秦王,委任多项官职。
当上秦王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当时,国内不服的势力还有很多,必须一一出兵平叛才行。
此后,李世民就走上了四方征战之路。在当上秦王仅仅两个月后,就率领大军和薛举薛仁杲作战。薛举病死后不久,薛仁杲就成了李世民的俘虏。
李世民凯旋归来,又被封为太尉。
其后不久,刘武周作乱,李世民再度率兵出征。打得刘武周节节败退,不得不逃去突厥。此战之后,李渊再次加封李世民为益州道行台尚书令。
同年,李世民又发兵攻克王世充,打得王世充不得不向窦建德求救。最终,窦建德被活捉,王世充也主动投降。
此战过后,李世民的功劳,已经盖过了自己的父亲李渊,以及大哥李建成。得知李世民大捷后,李渊曾亲自写诏书,直白的说,这一切都是你的功劳,做君父的并没有费什么功夫。
由于功劳太大,封无可封,不得已之下,李渊只能加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之上。
正所谓月盈则亏,此时的李世民,封无可封,尤其是手下的功臣集团,已经壮大到可以和关陇世家起冲突的地步。很多事,不想发生也不能不发生了。
李渊明知道李世民的文武功绩,却仍然青睐大儿子李建成,逼得李世民不得不发动玄武门之变。这真的是李渊太傻吗?
事实上,当时李渊喜欢哪个儿子,已经不重要的。玄武门之变,本质上是两个利益集团的冲突。
首先,李渊的政治根本,是从关陇地区带出来的世家家族。而李世民所代表的,都是在连年征战中杀出来的功臣集团。关陇世家有皇帝做背书,想要垄断高位。可天下都是功臣集团打下来的,功臣集团自然不愿意把蛋糕让出去。
二者势如水火,作为最高决策者,李渊必须拉拢一批打压一批。
而功臣集团本身又是跟着李世民打出来的,对于李渊的认同感并不高。相比之下,李渊自己在关陇地区深耕多年,和世家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面临舍一保一的选择题时,他自然会选择支持自己的关陇世家,而非支持自己二儿子的功臣集团。
还有,当时大唐境内大部分反叛势力虽然已经消灭,但仍然有不少蠢蠢欲动之徒。如果以后这些人再度起兵作乱,或者北方的突厥再度南下,那么少不得又要派李世民,或者他所代表的功臣利益集团成员去平叛。李世民本来就已经封无可封了,要是再打胜仗,该怎样彰显天恩呢?到时候,恐怕只有将这个皇位送出去才行。
李渊和李世民之间,虽然是父子。但一切事情只要和皇权扯上关系后,就不会再那么纯粹了。功高盖主向来都是为君者最忌惮的事情。李渊本身就是造反起家,太知道推翻一个皇帝有多容易了。李世民昨天能帮助他推翻隋炀帝,那么未来,是不是也能推翻自己?
毕竟,在皇位这么大的利益面前,一个老爹可算不得什么。
当然,用我们现在人的眼光来看,既然李世民已经立下如此大的功绩,那干脆就将他封为太子好了。毕竟,作为一个王爷,打了胜仗需要大加赞赏。可要是一个太子,打了胜仗就是应该做的,不需要考虑封无可封的麻烦事儿。
但我们不要忘了,古代向来推崇“嫡长子继承制”。李世民本身就不是嫡长子,在宗法继承上差点意思。另外,多年以来,李建成虽然没有李世民的赫赫战功,但在政治上,和关陇世家走的非常紧密,他本身就是关陇世家下一代话事人。要立李世民为太子,就意味着李渊需要放弃李建成,放弃李建成身后的关陇集团。这对于李渊来说,着实很难。
最终,关陇集团和功臣集团之间的冲突,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玄武门之变,也绝不仅仅是李建成想要毒杀李世民所引起的。史书上记载,当时尉迟敬德已经非常委婉的警告李世民,再不动手,他就要去山里当野人了。
一旦身边的功臣集团离开,转身就有可能成为新的叛贼。如此情况下,李世民除了造反外,又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呢?
最终,玄武门之变爆发,功臣集团正式上位,而关陇集团则迎来了持续多年的皇帝戒备和打压。
对此,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呢?请把你的想法打在下方留言区吧,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