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家族聚会,听到某个亲戚说:这些年给孩子补课的钱,都花了上百万了,大学只考了普通本科,今年大学毕业刚工作,月薪3000块,就租房还要花掉1000块。
用亲戚自己的话说:鸡娃鸡了20年,鸡到最后,归来月薪3000块。这些年补课的钱,都够买半套房子了。
看到这些里,或许有不少家长觉得,鸡娃鸡到最后,投入和将来的收入不成正比,心里确实会有点难以接受。
为什么要“鸡娃”“鸡娃”在如今这个社会,已经成为很多父母的惯性了。
孩子拼小命,家长拼老命,从出生卷到高考,好不容易考上了名牌大学。换了以前,总行了吧,找个满意的工作,有个满意的薪酬不难吧。
现在告诉你,上大学没用了,名牌大学以后能不能赚个三五千还不一定呢?
就是说,为什么要那么卷?
我想,很多家长只是不想自己的孩子,走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不想自己的孩子,掉自己曾经掉过的坑而已!
指望孩子成才?可能不是最重要的。目的只是,希望孩子简单地考上高中,上个大学。
然后可以找一份相对轻松,不需要风吹雨淋讨生活的工作,有机会建立一个不需要为柴米油盐争吵的家庭,仅此而已!
其实是家长,看到实际生活中高学历比低学历的人要过得好,所以才让孩子拼命学习,想让孩子吃学习的苦以后,不再吃生活的苦。
大部分家长的目的很朴素,仅仅是希望孩子以后生活得从容一点。
或许孩子将来找工作和学历的关系很大,但是我觉得:读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找工作,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塑造,对知识能力的塑造。
就凭一句“学历有用”,就可以无限给孩子加压,就拼命“鸡娃”。
让孩子变成一个个弓腰驼背、深度近视、目光呆滞的人吗?
古人也觉得学习重要,可读的是四书五经,考的是八股,求的是功名。方向错误的“知识有用”论,反而遗毒数百年。
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搞教育?而是怎么搞?
出来一堆能考高分的读书机器,却没有自我,不会思考,根本没有用。
曾经说好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现在是全面迷失,只剩学历这个单一指标了。这和历史上八股文从多样走向僵化,何其相似……
周围的中产家庭,鸡娃方向都变了我有个同事,本来她一直打算给孩子上国际学校,而今年她家孩子却上了一所公立学校。
最近和她聊起孩子,她也一顿感慨:
我也想明白了,没必要往死里卷,就一个女儿,将来女儿读完大学,找个自己喜欢的工作做做,人生过得轻松点最重要。
把出国和读国际学校的钱省下来,最差也可以让女儿当个全职儿女,一家人和和美美的,多好啊!
鸡娃不如鸡自己,实在要逼,就逼一下自己,多提升自己的人脉和学历,将来给女儿铺路。
这搁老一辈人的说法,就叫不求上进。
可是,如果已经明确了解,孩子上进的结果换不来对等的回报。那么还有几个人愿意花大量时间、花大量金钱去“鸡娃”,去抓一个看不到路的未来呢?
就算要求上进,不如抓住更有把握获得回报的那一方,就比如自己。我发现:周围的中产家庭,鸡娃方向都变了,鸡娃不如鸡自己。
鸡娃,这个词已经被扭曲了。
鸡娃:鸡的是努力奋斗的过程,是积极向上的态度,是每天学习思考的习惯,是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和提升的意识。
鸡娃不是硬逼着要达到什么结果,结果常常是不可控的。
目标达成与否?受到孩子智力天赋、性格 、家庭经济条件、城市地域、父母教育理念、学区环境等等各方面的影响和限制,不是简单鸡就能鸡出来的。
一句话:尽人事听天命,足矣!
做个正常人,许上等愿,尽全心力,抱平常心,这不就挺好的嘛!
孩子即使努力后仍是不堪,毕竟也是我的孩子,爱是不会因结果而改变,父母为子女的爱也不应该全出于功利!
鸡娃,一种努力的态度。那么努力过后,也要接受一切可能的结果,重视过程,不计较结果。
如果父母本身很优秀,孩子却不擅长学习,父母最该做的是卷自个儿。
给孩子多留点资源,让孩子以后在合法范围内,做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事就可以,不一定非要人人卷学业。
教育回报率低,是肉眼可见的事儿。说真的,普通孩子如果真不是学习的料,还不如早打算学个技术。
那学啥手艺呢?
美容美发、厨师之类的,或者跟宠物沾边的,汽修挖掘机……凡是以前大家都嗤之以鼻的工作,都可以作为正经事儿深耕一下,当然前提要孩子适合干,也愿意干。
鸡娃有风险,下场需谨慎,要说完全不鸡娃,也不太行。只是投资教育这事,要量力而行,别砸锅卖铁的鸡娃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