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了一部热映电影——《姥姥的外孙》,还没看完便泪流满面。
电影中的姥姥,共生了3个孩子,可3个孩子之间并不和睦。
大儿子暴富,除了偶尔掏钱之外,基本上不和家里人联系。
二女儿因为老公早逝,虽然能常常陪伴老人身边,但她的生活捉襟见肘。
小儿子不仅没工作,还因为赌博欠了不少债,总是向老人要钱。
3个孩子之间生活差距巨大,也让他们很难团聚在一起。
姥姥总想着让几个孩子多聚聚,只是孩子们都大了,她也没什么办法。
一次摔倒后,姥姥检查出来得了癌症,家里便鸡飞狗跳起来,都忙着争财产。而姥姥只一心想着,给自己置办个豪华墓地。
家里人所有人,都不理解姥姥的做法。
而姥姥想要豪华墓地的真实缘由,只是想:
“我想要一块风水好的墓地,这样我的子孙就会繁荣兴旺。”
“也许我有块漂亮的墓地,说不定你们就想来多聚聚了。”
看到这里就泪流满面了,原来姥姥临终前的愿望,不是迷信,也不是好面子。
只是,这是为数不多,能让几个孩子聚在一起的机会,也想给孩子们留下念想。
姥姥比谁都清楚,自己走了之后,这个家就要散了,自己的子女基本就不会来往了。
看完《姥姥的的外孙》,我突然明白:为什么父母走后,兄弟姐妹就散了,基本不来往了,大概跟2件事有关。
父母齐家水平不高我有个朋友,她妈妈去世的时候,朋友妹妹就说:父母在,是姐妹;父母不在了,就是亲戚。亲戚好了走,不好了就不联系了。
当时朋友心里特别难受,心想她怎么能有这样的想法?父母在与不在,我们不都是姐妹吗?
直到去年朋友父亲也去世了,为了父母留下的房子和钱,两个妹妹与朋友争得面红耳赤。
朋友说,我是姐姐,我什么也不要,两套房子你俩一个一套吗,钱你俩分吧。
就算这样,朋友的两个妹妹又打得死去活来。
朋友是真的心累了,这样的姐妹不要就不要吧,朋友觉得跟她们不是一路人。父母不在了,也没有来往的必要了。
我觉得,首先是上行下效,如果父母和他们兄弟姐妹关系很好,彼此牵挂,相互扶持,那他们的子孙也会有样学样。
那些兄弟姐妹不和睦的情况,不是发生在父母离世后,而开始于父母健在之时。
没有家庭带头人为什么父母走后,兄弟姐妹都慢慢不来往了?
因为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父母去,兄弟姐妹是亲戚。
我大姑是老大,经济条件最好且关心小辈,前几年她去世之后,老爸这边的亲戚就再也聚不起来了(爷爷奶奶早逝多年)。
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还走动如初,那就得看老大有没有凝聚力(宽容和付出),年老小有没有感恩心(尊敬和关心),二者缺一不可。
父母在,还是亲人,父母走后就成了亲戚。
那就要看兄弟姐妹里,有没有一个有号召力和凝聚力的“带头人”或“主心骨”。
无关他有没有钱,有没有地位,只要处事公道,不管大事小事,都愿意挺身而出,拿出解决办法,这就够了。
兄弟姐妹,常来往,只要互相一来一往,方可长久!如若只有一方无限付出,另一方无回应,慢慢也变淡了。
兄弟姐妹之间,一定要将心比心,有来有往。若是以亲情之名索取,却吝啬于付出,最后难免让人心生厌烦,从此避而远之。
哪怕是血缘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在时间和距离的催化作用下渐渐生疏。
人到中年就知道了,冷落和疏远只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常态,很少有人能逃脱关系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