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信源来源,请知悉。
十九世纪初,沙俄不断扩张南下,而中国内乱不止,无法阻止其侵略。最终在1945年,外蒙古被外部势力分裂,脱离中国独立。
在这个过程中,一位关键人物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甚至可以说是他促成了蒙古从中国分裂,最终成为蒙古国。
那么,这个人是谁?外蒙独立到底发生了什么?
1895年,乔巴山出生在一个朝圣者家庭,从小便对政治产生极大的兴趣。1911年武昌起义后,清朝灭亡,中国进入了地方割据和动荡时期。
外蒙古也在这一背景下开始寻求独立,乔巴山的政治觉醒由此萌发,他逐渐认识到外蒙古独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1921年,苏联红军入驻蒙古,建立了蒙古人民政府,乔巴山被任命为政府委员及人民军政治委员。1923年苏赫·巴托尔去世后,乔巴山成为政府的实际掌权者。
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乔巴山主导了国家的政治运作,成为核心领导人。
从一名普通青年转变为分裂主义者,乔巴山的思想变化标志着外蒙古追求政治独立的斗争开始,他的行动虽然被一些人视为背叛。
随着外蒙古独立道路逐渐清晰,乔巴山与苏联的合作逐步加深。这段历史不但关系到外蒙古的命运,也对中国的领土完整和民族认同产生深远影响。
历史的变迁与沙俄的觊觎
早在元太祖成吉思汗建立元朝时,蒙古便成为元帝国的核心区域。清朝初年,蒙古被分为三部分:漠南(内蒙古)、漠西和漠北(外蒙古)。
外蒙古享有较大的自治权,清朝在库伦(今乌兰巴托)派驻大臣和军队,定期进行军事演习,确保边疆稳定。但沙俄势力持续对外蒙古进行侵扰,图谋将其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以实现“黄色俄罗斯”的梦想。
康熙年间,蒙古葛尔丹部勾结沙俄叛乱,康熙帝亲征于1697年平定。但沙俄并未放弃,其不断在边疆制造事端。
虽然如此,1727年中俄签订的《恰克图界约》明确确认外蒙古为中国领土。此时,沙俄的军事势力已扩展至贝加尔湖一带,威胁着中国北部边疆的安全。
1858年,鸦片战争爆发,沙俄趁机迫使清朝签订《瑷珲条约》,割让黑龙江以北及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并划定中俄共管的边界。
1860年,沙俄又通过《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的40万平方公里土地纳入其版图。1871年,沙俄强占中国新疆伊犁,并于1881年迫使清政府签订《伊犁条约》,再度割让7万平方公里土地。
但沙俄对外蒙古的觊觎依旧未曾消退。
清王朝灭亡与外蒙古独立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动荡不安,沙俄趁机在外蒙古加大渗透,暗中支持亲俄势力。
11月,沙俄驻库伦总领事策动外蒙古活佛和王公贵族脱离中国,外蒙古在库伦宣布“独立”,成立“大蒙古国”。俄蒙军队随即围困清朝驻库伦的大臣衙门,缴获清军武器,并将大臣三多及随从押送出境。
实际上,早在11月3日,沙俄就与外蒙古亲俄势力签订了非法的《俄蒙协约》,规定俄国支持外蒙古“自治”,并帮助训练其军队。同时,外蒙古不得允许中国军队进入,也不准华人移居,而沙俄则获得广泛特权,如居住、经商、开矿、设立银行等。这一切都为沙俄的利益而精心策划。
1913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北京政府要求与库伦当局谈判,但沙俄强力支持库伦,拒绝谈判,并威胁中国不得进军外蒙古。
面对沙俄的威胁,袁世凯只能与沙俄和谈,签订了《中俄声明文件》。虽然声明表面上承认外蒙古是中国的一部分,但具体条款却规定中国不得向外蒙古派遣官员和军队,且外蒙古的“自治”权得到承认,实质上剥夺了中国对外蒙古的主权。
1915年,三方在恰克图签订《中俄蒙协约》,再次确认外蒙古的“自治”地位,并将其置于与主权国家平等的地位。
虽然外蒙古随后取消了“大蒙古国”称号,袁世凯册封哲布尊丹巴为“呼图克图汗”,但外蒙古始终未脱离沙俄的影响,沙俄肢解中国领土的企图未曾改变。
外蒙古“回归”与二度“独立”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苏维埃政权宣布废除沙俄与中国的条约,放弃在中国的特权。
失去支持的外蒙古陷入财政困境,社会动荡,百姓反对“自治”。外蒙古政府于1919年11月7日向北京求助,表示愿恢复旧制,取消“自治”。北京政府同意,宣布外蒙古“回归”中国,并废除了《中俄声明文件》和《中俄蒙协约》。
但苏联继承了沙俄的态度,对中国采取大国沙文主义,并未尊重外蒙古归属中国的主权。1919年7月,苏联外交委员会宣布外蒙古是“自由国家”,并表示将与外蒙古建立外交关系。这一声明对已“回归”中国的外蒙古构成威胁。
与此同时,外蒙古的共产主义运动兴起,苏黑巴 托尔和乔巴山等人寻求共产国际支持,图谋独立。苏联放弃了对中国的承诺,转而支持外蒙古的分裂。
1921年,白俄谢苗诺夫军队在日本支持下侵入外蒙古,并占领库伦,扶植亲俄势力宣布“独立”。苏联红军随后进入,并支持外蒙古成立“蒙古人民革命政府”,由博克多格根任国君。苏联与外蒙古签订《苏蒙修好条约》,互相承认政府合法性,并允许苏联驻军。
1923年,苏黑巴 托尔去世,乔巴山将国号改为“蒙古人民共和国”,并宣布最高权力归“大呼拉尔”。1924年,外蒙古召开会议,制定仿苏宪法,将库伦改为乌兰巴托。至此,外蒙古第二次从中国分裂,成为独立国家的雏形。
中国政府强烈反对外蒙古分裂,但由于长期动荡和国力薄弱,未能有效干预。1924年,苏联与中国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议》,承认外蒙古是中国的一部分,并撤军。但仅五个月后,外蒙古宣告独立,成为苏联的卫星国,彻底脱离中国。
雅尔塔协议与公民投票
1941年,苏联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双方承诺尊重各自领土的完整和不可侵犯,包括外蒙古。中国政府对此坚决反对,认为该条约对中国无效。
1945年2月,二战临近结束,苏、美、英三国领导人在雅尔塔举行会议。斯大林提出,外蒙古应维持现状,并建议中苏共同管理中长铁路和大连港。中方未参与会议,罗斯福和丘吉尔同意了斯大林的提议。
1945年6月,蒋介石得知雅尔塔协议内容后大怒,但无力反抗,派宋子文赴苏谈判。斯大林坚决要求外蒙古独立,并威胁将内蒙古纳入“大蒙古共和国”。宋子文尽力争辩,但无效。最终,蒋介石决定妥协,放弃外蒙古问题,换取对东北和新疆的控制。
1945年8月14日,王世杰与斯大林举行会谈,达成协议:苏联撤出东北,不干涉新疆,并同意外蒙古独立。协议规定,在日本投降后,举行公民投票决定外蒙古的独立。
10月,外蒙古举行公民投票,38万选民全体支持独立,且投票过程严密监控,民意难以表达。最终,南京政府无力阻止,1946年1月5日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
结语
乔巴山的政治生涯深刻影响了蒙古的历史发展,但也暴露了极权统治和对外依赖的危险。虽然他为蒙古的独立和现代化做出了贡献,但过度依赖苏联与压制民主的做法,最终导致了计划经济的失败和个人崇拜的蔓延。
蒙古的民主化过程提醒我们,政治独立与国家治理必须建立在自主、平衡和人民参与的基础上,避免单一化的政治模式对国家发展的束缚。
参考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