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 关注 ”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27年,一位21岁的青年,不惜与家里闹翻,也要离家投军,父亲只想他做一个安稳的教书先生,得知儿子的想法后,忍不住大发雷霆。
随后,这位父亲找到另一位父亲,责备对方:
“你儿子勾走我儿。”
两位老人面面相觑,场面一度尴尬。
最有意思的是,这位父亲责怪的是新中国“开国大将”陈赓,这位父亲的儿子是谁,他们两家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渊源?
儿时玩伴,志趣相投陈赓的祖父陈益怀,曾是湘军曾国藩的部下。
他武艺超群,传说他佩戴的大刀重达八十多斤,陈益怀从士兵一直做到相当于师长之职的“武显将军”,曾立下过赫赫战功。
当时湘军受控于朝廷,陈益怀不满部队攻打农民义勇军,便辞官回到家乡,他带着钱财回老家置办了房产和田地,富甲一方,他的续弦夫人同样是当兵出身,也有十八般武艺。
陈赓
作为将门之后,陈家的子孙都会武功,陈赓的父亲陈绍纯,不但武功好,他还学识渊博,培养孩子们大胆接受新鲜事物,更注重于文武双全。
在湖南湘西乡,谭政家与陈赓家是几代世交,两家人往来交往甚密,虽都是当地的大户人家,但家风却截然不同。
谭家是世代书香门第,谭政父亲谭润区崇尚封建旧学,希望谭政能像他一样,做个传统的文化人,做个受封建礼仪束缚的教书先生。
陈赓出生于1903年,是陈家长孙,祖母从小教他练习武功,祖父手把手地指点纠正,所以陈赓从小就练就了一身扎实的武功。
1912年,陈赓来到谭家私塾上学,住在谭政家,他经常在同学面前展示拳脚功夫,特别是他祖母教的在棍子上面翻跟斗,大家看得目瞪口呆。
谭政
谭政也是家中长子,从小写得一手好字,还能背诵许多古文。
陈赓性格活泼,又爱行侠仗义,比他小3岁的谭政成天跟在他身后,二人志趣相投,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陈赓是远近闻名的“捣蛋王”,有一次被私塾老师打了板子,他居然把茅屋的脚踏板锯掉一半,让先生半夜上茅厕时,一脚踩断了木板掉了下去,先生被气得脸都绿了。
陈赓胆子大,喜欢跟身边的人开玩笑,但他的人缘特别好,他从小身边的朋友就多,后来这些朋友都受他的影响,走上了革命道路。
谭政从小跟着陈赓一起练字、背书,陈赓则像大哥一样关照他,把自己的拳脚武术教给这位小弟,随着年龄渐长,大哥对小弟的影响与引导越来越明显。
在陈赓12岁时,陈绍纯给他报考了湘乡县立东山高小,远近闻名的东山高小,5年前毛泽东曾是那里最优秀的学生。
1915年,陈赓就读于东山高小,经常听老师讲起毛泽东的文章写得好,时常谈及国家大事,从此,陈赓对毛泽东的大名如雷贯耳。
机缘巧合,在陈赓和谭政先后参加革命后,毛泽东曾在陈赓家中住了一夜。
那是1927年毛泽东到湘西乡考察农民运动,陈父向毛泽东聊到自己的孩子也参加了革命。
儿女亲家,全力资助眼看着陈赓去了东山学堂,谭政也想去,但父亲极力反对,谭润区说新学堂的白话诗,不讲平仄,这哪能算作诗?
随着新文化普及,许多私塾都已查封,当地只有陈赓家的柳树铺私塾未被查封。
谭政要到私塾继续上学,只有借住在陈赓家,陈赓的家待他如同家人,比起自己家那种礼教戒律、书香世家的沉闷呆板,他感觉到轻松自如。
陈赓的弟妹众多,但谭政与他的四妹陈秋葵尤为要好,两人常在一起读书、玩耍,可谓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
谭政听陈益怀讲当年他离开湘军,是因不满朝廷的软弱无能,虽与曾国藩是老乡,但他也毅然辞官回乡,这让谭政心生敬仰。
陈绍纯思想开放,会给孩子们讲起许多外界的时事变化,比如袁世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这些新闻谭政在自己家是听不到的。
袁世凯
陈赓每次放学回家,都把在东山学堂的所见所闻讲给谭政听,在东山学堂,可以学国文、数学、还有英语、音乐和体育等,还能经常看到一些进步书刊,可以了解许多国家大事。
谭政见了陈赓的课程笔记,一脸羡慕不已,陈赓想带着小弟谭政想一起上东山高小,他找到祖父和父亲,请他们去说服谭润区。
陈赓一家是热心肠,想要帮谭政绝不是说说而已,90岁高龄的陈益怀主动提出愿意资助谭政,说:
“你爹要是不供你读书,我就是倾家荡产,也要送你上东山。”
为了说服谭润区,可以名正言顺支持谭政上东山学堂,陈益怀还提出给谭政与陈秋葵定下娃娃亲,两家成了准亲家。
陈赓在东山学堂经常弄出一些不大不小的事儿来,陈绍纯为此操碎了心,他想让儿子“收心”,便开始为他操办婚事,找来了一个门当户对的新媳妇。
陈绍纯以为成亲后儿子就像大人一样,不再顽皮,谁知这一通操作适得其反,陈赓在新婚当天,连夜逃婚,离家出走投军去了,这一年他不到14岁。
新媳妇名叫陈璧君,陈赓的出走,让女方颜面尽失,最后陈绍纯赔了大笔钱财,才将这名女子送回家。
这件事后来成为陈赓与汪精卫的谈资,北伐时,有一次在孙中山先生处,陈赓见到正在溜须拍马的汪精卫和夫人。
刚进门,汪精卫向他介绍自己的夫人陈璧君,陈赓听了就哈哈大笑起来:
“当年家里给我娶的媳妇也叫陈璧君。”
一旁的汪夫人冷眼看了一眼陈赓,面露尴尬,陈赓心直口快,让汪精卫夫妇无言以对。
当年离家后,陈赓常跟家里的弟弟妹妹有书信往来,这让谭政更加向往外面的世界,无奈父亲一直不同意他去洋学堂上学。
直到1923年,在陈绍纯的资助下、谭政的坚持下,谭润区终于松口答应让儿子去东山高小读书。
这一年,谭政17岁,迎来了人生中的“小登科”,如愿就读于东山高小,同时双方家长还为他和陈秋葵举行了婚礼。
谭政在东山高小,知道“俄国十月革命”催生了“五四运动”,诞生了共产党。
随着工农运动日益高涨,谭政抑制不住青年人的革命热情,积极参与学生运动。
1924年,陈赓来到广州,报考了黄埔军校一期,他常给谭政写信,告诉他:
“我们的敌人有枪杆子,所以救中国还得靠军事。”
在此之前,陈赓的三弟陈尊三,佃农家的放牛娃卢冬生都在陈赓的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卢冬生称陈赓“大哥”,紧跟其步伐,他后来与贺炳炎一起并称为贺龙元帅的左膀右臂。
1939年,卢冬生远赴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5年回国后担任东北松江军区司令员,同年不幸壮烈牺牲。
“你儿子勾走我儿”1926年,谭政从东山高小毕业,在父亲的安排下,做了一名小学教师,谭政向妻子表示想走出家门,随陈赓一起参军,读军校……
陈秋葵听后,非常支持丈夫的想法,他们开始合计着未来的人生规划,然后他们给陈赓写信,殊不知,当时陈赓被党派到苏联去学习,一年后回国才看到他们的来信。
谭润区看到儿子已成家立室,又做了教书先生,本以为可以放心了,但他并不知谭政一直焦急地等待陈赓的回信,一场不可避免的争论即将发生。
有一天,谭政从报纸上看到北伐大军要从广州出师的消息,他和秋葵都十分兴奋,秋葵还说,“说不定北伐大军里还有大哥哩!”
1927年,陈赓回国,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特务营营长,驻守汉口,他给谭政回信:
“过几天有一位邹姓副官前往湘乡招募新兵……”
陈赓安排谭政跟着新兵队伍去汉口找他,这一消息让谭政小两口兴奋得夜不能寐,谭政再也按捺不住了,对秋葵说:
“我就不去读什么军校了,直接跟大哥去当兵好了。”
谭润区得知儿子要离家投军的消息,瞬间暴跳如雷,谭政与父亲据理力争,说无论如何都要去投军,谭润区看到陈赓安排的两名副官上门找谭政,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谭润区火急火燎地找到陈绍纯,生气地说:“你儿子勾走我儿!”
更毫不留情面地说陈绍纯管教不严,斩钉截铁地说他的儿子绝对不能离家投军。
陈绍纯听后,表示一脸无奈,只有劝说亲家:孩子们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男儿志在四方,投军报国是好事。
两位父亲交流后,谭润区的情绪逐渐平复,他明白这是儿子的真实想法,并非陈赓“勾走”他儿子,只能默许儿子的决定。
从此,谭政离开湘西乡,投笔从戎,妻子陈秋葵眼含热泪,与丈夫告别,只是谁也没想到,这一别竟是夫妻俩的诀别。
陈赓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感召力,是因为他在投军这条路上,坚定信念,秉持初心不变。
1916年冬,陈赓逃婚离家出走,悄悄地带着几个同乡参加湘军,陈赓之所以选择湘军,一是当时湘军名声在外,二是受出身行伍的祖父的影响。
这一年,陈益怀去世,陈赓悲痛万分,他从小对祖父充满了崇敬之情,加入湘军也是继承“祖父的事业”。
陈赓被编入湘军第2师3旅6团,碰巧彭德怀当时也在这支部队当兵,彭德怀比陈赓早几个月来到湘军。
虽然他俩同属一个团,常在一起打仗,但彭德怀在1营,陈赓在2营,所以他们单独交往的时候并不多。
有趣的是,彭德怀横刀立马的气势,跟喜欢打抱不平的陈赓志同道合。
这个时期军阀混乱,湘军里明争暗斗,层层克扣军饷,士兵长期领不到饷钱,让彭德怀与陈赓在部队的生活十分艰难。
陈赓这位“少爷”面临吃不饱饭、生疮害病得不到医治,生活异常艰苦。
当初陈赓离家出走,他的三弟陈尊三也跟着他一起来到湘军,因为军中疾病流行,弟弟后来染病而死。
湘军
陈绍纯闻讯后,曾派人接陈赓回家,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陈赓横下一条心,硬挺着留在部队里。
彭德怀曾给陈赓出主意,让他找几个人把上级军官揍一顿出口气,陈赓还没来得及出手,就听说彭德怀因为秘密处死驻地的恶霸,离开湘军,逃回了湘潭老家。
1921年,18岁的陈赓对湘军的现状感到灰心,无奈之下跟着团长曾君聘来到长沙铁路局谋了个办事员的差事,月薪60块大洋,比在湘军的待遇好多了。
不管是饿肚子还是能吃饱饭,陈赓都喜欢打抱不平,他在铁路局,曾在大街上一脚踢翻高大威猛的洋巡警,几名巡警围捕时,他又一个扫腿儿将对方全部扫倒。
陈赓在长沙铁路局工作,还到毛泽东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半工半读,与东山校友毛泽东相识,1922年在毛泽东的介绍下,加入党组织,成为我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此时,彭德怀又回到湘军,后来改投粤军,做了团长。
直到1928年,彭德怀率部在湖南平江起义成立了红四军,12月上井冈山归到毛泽东麾下。
1933年,陈赓和彭德怀在江西瑞金再次相见,二人笑谈当年往事,痛斥旧军阀的黑暗,此时他们都已是我党的高级将领了。
两颗将星,熠熠生辉谭政来到汉口,陈赓安排他在特务营2连担任上士文书,从此,二人一文一武,并肩而行,成为两颗熠熠生辉的将星。
1927年夏,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告终,在此之前,许多出身黄埔的我党人士,都有着国、共双重身份。
陈赓是黄埔一期学员,曾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还在1925年东征陈烔明时,救过蒋介石性命,被擢升为老蒋的随从参谋。
陈赓可以随意进出蒋介石办公室,并且允许他进门不用喊“报告”,蒋介石曾对陈赓说:“连你我都不放心,还信得过谁呀?”
当蒋介石的办公桌上出现了“陈赓是共产党”的名单时,老蒋感到非常吃惊,他在名单上批示“此人不宜带兵”,并未作其他处理。
陈赓随后宣布退出国民党,跟着贺龙的20军参加南昌起义,老蒋得知后,只能唏嘘长叹,谁叫陈赓是他的救命恩人,可惜留不住人才。
蒋介石制造的“白色恐怖”,使我党许多同志惨遭不幸,连陈赓也被撤了营长之职,谭政因此受到牵连被怀疑,失去人身自由。
这是谭政第一次经历革命考验,他克制内心的不安,更没和家中通信,最后,陈赓悄悄将他转运至武昌,找到党组织,任武昌警卫团9连的文书。
在这里,谭政遇到领导崇阳农民自卫军的罗荣桓,二人都是文人出身,一见如故。
随后,在罗荣桓率领下,参加毛泽东发动的湘鄂赣秋收起义,接着奔赴井冈山,汇聚到毛泽东麾下。
1928年,红军攻占遂川城,谭政被组织上选派,成为毛泽东的首任秘书。
后来,谭政才知道,毛泽东曾在陈赓家住过一晚,正是岳父陈绍纯推荐了自己。
自从儿子离家后,谭润区日夜担忧,就在长沙马日事变后,谭润区在街上听了骇人的新闻,被吓出一身冷汗,他说这“太可怕了!”
马日事变
他忧心忡忡,悔不当初。他牵挂儿子安危,把责任都算到陈家,甚至将气撒到陈秋葵身上:“我儿子要不是娶了你这个媳妇,就不会去当兵,就没现在不知生死的情况。”
陈秋葵本就身体虚弱,没有丈夫的消息,又是公婆的抱怨,使她的病情日益加重,半年后她因忧思过度,郁郁而终。
国共双方形势严峻,陈绍纯因陈赓的身份,被国民党以“教子不严”的罪名被捕入狱。陈家家产被官府敲诈一空,致使陈赓父母患忧成疾,相继早逝。
战火纷飞,陈赓和谭政多年后才知家里的变故。在漫长的革命历程中,他们参加了多次反“围剿”,充当了长征路上的先锋。
他们一个带兵打仗,一个在军中做政治工作,都是毛泽东手下倚重的军事大将,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抗战时期,陈赓率领的八路军129师386旅,是让日本鬼子闻风丧胆的劲旅,美国卡尔逊曾称赞:386旅是中国最好的旅。
1947年解放战争中,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关键时刻,陈赓率领太岳纵队南渡黄河,挺进豫西、陕南,拉开了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
谭政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陕甘宁晋绥联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55年,陈赓与谭政同时被授予“开国大将”军衔,陈赓乐呵呵地对谭政说:“你这支笔胜过枪啊!”
谭政回答:“没你当年使劲把我往东山高小‘煽’,我这支笔,别说当枪,就是当竹竿都没人要呀!”
谭政父亲曾责怪陈赓“勾走”他儿子,28年后谭政以其卓越的功勋告慰父亲,他没有独立指挥过打仗,全凭着对军队政治工作的贡献,被公认为“政治大将”。
两个风格迥异的乡绅大家族,培养了两名赫赫有名的大将军,他们为我党的革命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在新中国的版图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