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未被定义的人生,寻找轨道之外的旷野。”“数字游民”这一群体受到更多城市的广泛关注。 2024年12月18日,浙江省丽水市委人才办等九部门就推出“支持数字游民发展八条举措”。当地还基于地方特色,开发出了松阳松庄社区、遂昌天工之城等社区,吸引“全世界有趣的人”来此实现旷野想象。 数字游民常常被称为“生活在别处”的人。他们择乐土而栖,只要一根网线、一台移动电子设备,就能实现工作、生活、旅行、娱乐等同时“在线”,不必囿于大城市里拥挤的都市生活,也不必将自己限定在某个逼仄的格子间里,自由而舒展。 近些年,随着居家办公和远程办公的推广,国内的数字游民群体逐步增长。2023年年底,我国数字游民和潜在数字游民人数在7000万到1亿人之间。 作为旅居博主、文创工作者、自由撰稿人等,他们选择一座城市定居的原因不再限于传统的就业机会、发展空间、基础设施等考量,而是此地是否宜居、是否有性价比,可以让人真正松弛下来,为自身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这一点,与丽水、大理、安吉等中小城市有着天然的契合之处。 在此前的一轮轮城市抢人大战中,各大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各出其招,用落户、提供住房补贴等一项项利好政策延揽人才。而中小城市的“存在感”微乎其微。 与大城市相比,它们往往既缺乏足以匹敌的基础设施和资金实力,也不具备竞争优势的前沿产业,有时即便用“真金白银”的政策吸引来了人才也留不住。 其实,城市发展本来就不必套用同一套模板。就好像数字游民重构了人与工作的关系一样,一些中小城市将数字游民划定为引才重点,本身也是在因时而变,探索着人才与城市间更多元的相处模式。 与现代化、快节奏的都市生活相比,中小城市往往连接着大片县域和乡村地区,不少地方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越,适合从事文学、艺术、短视频制作等创意工作。一些地方自带的古风古韵、非遗技艺等,还能为数字游民提供创作养分。 比如,在丽水市,就有人以云和梅源的古建营造之道为灵感,开发出古风榫卯结构的国潮木玩……作为“网生一代”,年轻人在此诗意栖居后,并不等于像置身瓦尔登湖一般,全然“与世隔绝”。 当他们用自己的镜头、笔触、画笔描摹出这里的独特美感,将当地资源开发成更有“网感”的特色产品和服务,也是在以共创的思维为地方发展添砖加瓦,吸引更多人来此一探究竟。 当然,招引数字游民只是第一步。这些人才同城市之间的松散关系也意味着,他们往往来去自如,不会受到过多外在压力的束缚。而只有那些真正同他们气质相合,使人感受到美好、人情味、舒适自如的地方,才能让他们坚定在此深耕的念头。 招揽人才贵在诚意,地方只有做好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营造友好、包容的营商环境和人文氛围,将政策落实,才能获得更多数字游民的青睐,为地方发展打开更多可能。
原文首发于《时代邮刊》第478期
2025年2月·新青年
作者/任冠青 编辑/宾丝丝
编 辑 | 王可欣 审 核 | 李 玲 终 审 | 黄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