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老去的传统文化,在直播间里复活
大家都知道敦煌莫高窟飞天的壁画,但除了专业人士,少有人知道敦煌还留下了众多开拓中国历史的珍贵史料。
记录了1339颗星辰位置、实物长达1.98米的绢本长卷《敦煌星图甲本》,就是被湮没的历史细节中的一例。
如今要想看到这一珍贵文献,中国人却需要首先买一张去往伦敦的机票。
仅仅阻隔于空间距离,《敦煌星图甲本》已算是历史中不可多得的幸运儿,更多的记载在时间流逝中不知所踪,只有极少数依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必不可少的运气,到今天还能作为传世文物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而在直播间里,我们拥有了一个瞥见唐代天空的机会。
一
一种新形式的传承
历史不该被束之高阁。
前有出于马王堆汉墓的西汉《彗星图》,后有通过《永乐大典》辑出的《宋会要辑稿》,成于中唐的《敦煌星图甲本》是中国绵延数千年的天文学传统中的一部分,这三份各有其曲折身世的典籍也在直播中得以“重逢”,如丝线重新串起散落的珍珠。
我国流传至今的古籍多为孤本、珍本,保存极为不易,普通大众很难有机会见到
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传统文化瑰宝都面临传承困境。
有的因为门槛太高,如古籍研究和文物修复行当,只有专业人士才能通晓;有的则受地域和时代所限,如传统手工艺和表演,难以走出其生长的土地。年轻人对此既不了解、也没兴趣,只能任由这些传统文化随老一辈传承者的离世而逐渐消亡。
当短视频与直播越来越成为信息流动与知识承载的新载体,曾经不为公众所知的传统文化正在通过镜头触达更多人的生活。
二
历史,从未离大众如此之近
不过,“看见”历史的过程,不仅是让传统文化作品出现在视频画面中这么简单。
1100多年以前,唐代天象学家李淳风按照传统,在绢帛上用黑、红、白三色来分别代表甘、石、巫三家星官,足迹远达敦煌的旅行者则仰仗这样的记录来指导行程,千载之后,不仅这些用不同颜色标注的折线看上去难以被普通人理解,甘、石、巫三家星官的概念也早已从人们的知识视野内消失。
也就是说,即使将《敦煌星图甲本》摊开在我们面前,它也只是一份不折不扣的“天书”。
但在直播间内,古籍修复专家和天文史专家的解读,以及氛围轻松的讨论和互动环节,足可让“零基础”的普通人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国家图书馆副馆?张志清?师在直播间讲解甲骨文中的天象记录
而视频所聚焦的历史精彩瞬间,不仅限于天文。
然而,这个深深卷入清代历史风云的建筑世家,很多人对他们的故事仍然一无所知。
国家图书馆样式雷研究专家?鸿叶(左)、天津?学建筑学教授张?(右)在直播间讲解颐和园建筑知识
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化,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的形式,让更多人看到 / 图虫创意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典曾撰文指出,“直播生态+文化创收”的循环体系不仅传播了优秀文化,也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让更多“身怀绝技”的人实现了自身价值。
三
打破壁垒,
把优质内容带给年轻一代
常常有人说,要鼓励年轻人多尝试,多向外走——年少时的一次意外相逢,也许就是一生的追求所在。
用一句大家都熟悉的话来说,就是要行万里路,也要读万卷书。
在创作和传承的一方,文化的延续需要人力与物力投入,而在接收和吸纳的一方,触达新领域不仅需要年轻人的好奇心,也需要来自社会的共同努力。
《王德峰的哲学研修班》第五期:哲学为科学带来了什么?
北京?学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驻抖?,与?友分享宋史知识。
贵州大塘镇的益童乐园,是由字节跳动支持的公益项目,这里距离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不到50公里。因此,这里的孩子们被称为“天眼娃娃”。
或许正是因为“天眼”近在身边,这群成长在大山里的孩子对宇宙充满好奇。在今年航天日来临之际,孩子们童言无忌的问题也在青少年100问主题活动中得到了解答——超过200位专业科普创作者的短视频和的“心怀好奇,可摘星辰”主题直播,都让他们的好奇心获得了全网关注。
在最近这场“跟着古籍去飞天”直播间里,知识的传承还在继续。孩子们跟着国家图书馆、国家天文台的专家前辈一起探索古籍奥秘,领略星空的魅力。
贵州平塘县?塘镇益童乐园学?张云丽向国家图书馆副馆?张志清?师提问
对于这些成长在乡村的孩子们,也许生活现实还无法在短期内改变,但通过屏幕,通过网络,他们已经看见了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