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为何我军宁愿用日械,也不愿用火力更强的美械装备?

妙之评过去 2025-02-09 20:30:44

经典电视剧《亮剑》中,在赵庄阻击楚云飞部的主角李云龙曾说过:

“美式装备好东西啊,榴弹炮的口径一个比一个大,比日本人的装备好太多了,看的我一直流口水……”

从李云龙的这个话中,我们不难发现,相较于日械装备,美械装备显然火力更猛和更先进。

可事实上,在我军内部里面,无论是装备豪横的101率领的四野,还是在西北作战的彭总一野,装备最多的却是日械装备。

那么,本期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为何相对于火力更强的美械装备,我军却反而更喜欢日械装备呢?

全部装备美械部队装备的我军

美械装备战斗力就是猛

有一说一,李云龙的话其实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和日械装备比起来,美械装备简直就是一个“火力桶”。

以轻武器为例。

美械部队装备大量的冲锋枪,这些冲锋枪包含了M1汤普森、M3盖德以及英制和加拿大制的司登冲锋枪。这些冲锋枪可是阵地以及巷战的好手,装备在突击部队上无论是在压制还是火力的持续度上,可比日军的三八大盖强多了,两支冲锋枪交替射击就能压制一个班(分队)的日军。

日械的步枪和美械冲锋枪

解放战争中,四野王牌39军(东野2纵),之所以在攻坚以及巷战中成绩优异的原因,和其全军装备4500支冲锋枪是密不可分的。而且不止我军,国军美械王牌新1和新6军在丛林战短兵相接中暴打日军王牌18以及56师团,自然也有其大量装备冲锋枪密不可分。

精锐的四野部队(剧照)

而在轻武器层面,除了冲锋枪之外,美械装备在卡宾枪和轻重机枪上对日械同样有优势。

卡宾枪是介于冲锋枪和步枪之间的自动自卫武器,美制的M1卡宾枪也曾作为援助武器用以支援老蒋的美械军,这些卡宾枪很多时候被我军或者国军当成冲锋枪在使用,在中距离(100米)左右的巷战以及阵地战中压制能力很明显。

美械的轻机枪主要是BAR以及加拿大制的79勃然,对比已经落后于时代的日械歪把子(大正11式),无论是在射速还是持续压制上都有明显的优势,美制卅节式重机枪(水冷),每分钟射速最高可以达到600发每分钟,比日制的,而且重量更轻、更利于转移。

远征军的美械机枪在训练,看样子是布伦轻机枪

而除了轻武器之外,在重武器以及火炮层面,美械装备同样对日械武器有压倒性的优势。

美械部队在连队的支援火力上,是装备有2-3门左右的60毫米迫击炮,而日军的中队装备的则是89或者94式掷弹筒,但掷弹筒的装药量也就仅仅比手榴弹强上一点,可迫击炮大小也是一个炮,日式的89式掷弹筒射程仅为500米,携带的榴弹重量为0.45公斤,而60毫米迫击炮的射程则是1800米,弹重1.5公斤因此日械的89掷弹筒无论是你在射程还是装单量上都要比掷弹筒优秀。

美械迫击炮对上日械掷弹筒

在火炮上美械对比日械更是碾压式的优势。

以75毫米山炮为例,美制M1山炮的射程虽然和日军最强94式山炮同样是8公里,但美制山炮的弹重是8公斤,而94式才不到6公斤。而在师一级别的压制火炮层面,日械主要为38式野炮,而美械则是口径更强的105毫米榴弹炮,射程超过了10公里,而且射速还高达15发每分钟,无论是每分钟的火力投射还是覆盖上美械装备都要更胜一筹。

因此,当时李云龙馋楚云飞的美械装备并不无道理。

那么既然美械装备火力这么猛,患有火力不足综合征的我军为何反而更喜欢日械呢?

强大的美械重炮

为何反而更喜欢用日械呢?

美械装备猛不假,但他们的缺点也很明显,用在鲁南战役看到部队缴获大量美械装备后,对战役进行总结的陈老总的话来说,就是:

“美械装备能让部队火力增强,但装备太过于复杂,很多部队别说战士,就连干部也无法掌握,不能灵活机动。同时,美械装备消耗弹药甚多,缺少运输工具,供给不上;野战能力很弱……”

最终陈老总对其评价为——部队美械化是害多利少,最多不过利害相等。

我军的美械105毫米榴弹炮

而事实也证明,陈老总的评价确实是非常到位。

首先,就是美械装备对后勤的压力

《亮剑》中李云龙曾开玩笑说过,等自己富裕了,就让每个战士都提着捷克式冲锋。虽然这是玩笑话,但明眼人都知道这得消耗多少弹药。

回到美械装备上,别看火力猛,但对于辎重部队来说,这些美械装备可都是无底洞。特别是那些打几梭子就要换弹夹的冲锋枪,以及射速超快的轻重机枪和迫击炮,对于后勤而言就是灾难。而且我军在解放战争开始时弹药也不富裕,一贯省吃俭用追求精确射击的我军,对于这种浪费型打法可不太适应,而与之相反的是日械装备追求精确射击和讲究效率的理念更适合我军。

四平战役中我军的日械部队

美械装备对于后勤压力大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美械武器口径原因。

美械装备并非仅仅是美军装备,而是各种盟军装备,包含美军、英军和加拿大军等装备。

在步枪上,美械春田步枪子弹口径是7.62毫米,而中正是7.9毫米,冲锋枪方面,M1和M3的口径都是11毫米,可司登的则是9毫米。机枪上更是有美制、英制各种口径,以至于国民政府在接收英制的布伦轻机枪后,特意将其改成7.9毫米口径,以便和国内的捷克式轻机枪通用。而装备五花八门,带来的就是部队后勤系统繁杂的弹药和口径麻烦,不同口径的子弹和炮弹也让后勤成了美械部队中最负责和牛马的部门。

被我军缴获的五花八门美械装备

其次,就是美械装备机动性差。

美械装备因为得益于美军摩托化的发展,因此设计的初衷都是在卡车上机动作战的。比如105毫米榴弹炮,重量超过1吨多,根本就不是挽马和驮马能牵引的,只能配上道奇大卡机动,而这些卡车对于道路条件有很苛刻,一般的土路根本就很难适配这些卡车的行驶条件,从而制约了这些重武器的机动性。

美械重炮基本上都需要大卡车机动

同时卡车机动还有一个劣势,那就是烧汽油,当时这些汽油可都是进口的,哪怕是辽沈战役期间,国军最王牌的廖耀湘9兵团装备了几百辆汽车都要省着点用油,以至于他们在出击彰武的时候,因为汽油不够只能让重炮部队和牵引卡车留在沈阳,而没有汽车的廖耀湘部队也因为没有汽车的机动性,最后被我军追上并将其全歼。

廖耀湘的九兵团(剧照)

而反观,从机动性这个角度上看,日械才是符合当时农业国作战的我们。

日军师团级的重炮,比如94式三炮和三八式野炮,重量都不超过1吨,这些火炮通过2-3匹挽马就能机动,对道路条件更是要求简单,乡间的泥土路他们也能赶的上。我们所熟知的日式92式步兵炮,总重量不多200kg,去掉炮盾也就一个成年人的体重,在作战条件下几个日军就能推着这门火炮到处跑,山地条件下也能拆解成8个零件,几个人托运行军。除了火炮,在轻武器上,日式的38大盖设计都有一个防尘盖名主要是为了应对我们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多风沙环境而设计。

而从这个侧面也能看出当时日本对我们可谓是狼子野心,其生产的装备都是为了针对中国战场的环境设计。

日械38式野炮(重炮),只需要两匹驮马就能机动

最后,就是美械装备的复杂的操作系统

美械装备是出了名的难保养,相较于简单和适合我们国情的日械装备拿来就能用,美械武器则是显得很金贵,以M1冲锋枪为例,虽然号称芝加哥打印机,射速快、火力猛,但奈何零件非常复杂,单位造价成本更高,不是一般富裕的部队根本装备不起,美式榴弹炮和坦克更难驾驭,需要专人进行培训,在当时普遍缺乏技术人才的我军只能从很多解放战士里面抽调人进行培训。反观日械本身就是为东亚人量身定制的,而且抗战八年我军也熟悉了日械的装备,拿来就能用,压根不需要适应期。

日械经典的92式步兵炮,人扛着就能机动

故而,解放战争期间,并非我军不喜欢用美械,而是日械更有性价比……

当然,我军喜欢用日械其实也是时代背景下的特殊国情,在抗美援朝胜利后,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装备水平的更新换代,骡马化和小家子气的日械自然而然成为了我们所要淘汰的对象。

0 阅读:3
妙之评过去

妙之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