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琼去世后,唐太宗赐予石人石马,非凡的墓葬规格引出千古谜团

千年历史千面游 2023-12-06 15:59:56

贞观十二年,暨公元638年,大唐的上柱国、翼国公、左武卫大将军秦琼去世。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在其墓前立石人石马。可能以今人的视角看,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一个千古谜团,却因此而产生。到底这个谜团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在秦琼去世前后,李世民的表现。

秦琼去世后的第二年,李世民突然下旨,对当时的功臣封爵,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整。秦琼的翼国公,被改为胡国公;程咬金的宿国公,被改为了卢国公;李勣的曹国公,被改为了英国公;李靖的代国公,被改为了卫国公……

同时,李世民还在秦琼去世前一年,规定了唐朝大臣和亲王的陵寝规格:只有立过大功的亲王郡王,才有资格在墓前立一些石人石马。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立过功,或者不是李姓宗族,这一套待遇是不能想的。

翻开李世民的凌烟阁功臣名录,我们会发现,在二十四大功臣里,秦琼只排名第二十三。但是,那些比他排名靠前的,比如说尉迟敬德、李勣,甚至是李世民亲戚的长孙无忌、柴绍等人,全都没有得到御赐石人石马的待遇。不止如此,凌烟阁第二功臣河间王李孝恭、褒国公段志玄,还有屈突通、殷开山等人,去世都比秦琼早,但墓前也没有石人石马。那么问题来了,为何秦琼却能独享这一殊荣呢?

这一点,恰恰说明了两点:第一,秦琼真的是个好人;第二,李世民真是用人的天才。

秦琼和李世民的关系,一度非常微妙。两人从最早的合作,到后来逐渐分道扬镳,其过程显得合情合理,又让人感觉十分无奈。

秦琼本是隋朝将领,曾经跟随名将张须陀南征北战。后来张须陀完了,他跟随了瓦岗军的首领李密;李密败给王世充后,他又跟随了王世充。之后由于王世充实在不堪,他才去投奔了唐朝。

降唐之后,秦琼有了一段辉煌的军旅生涯。他伏击宋金刚大军于美良川,击败敌方第一大将尉迟敬德,成就了天下无敌的美名;在征讨王世充之时,他多以前锋的形象出现,仅仅靠着一根戳在地上的大枪,就足以震慑敌胆;在武牢前激战窦建德时,又是他带领几十名精骑,冲开了敌人的阵线,直接打开了胜利之门;李世民讨伐刘黑闼,战局相当不利,折损了多员大将,此时又是秦琼站了出来,在列人县搞了一次突袭,把刘黑闼打得落花流水……

然而,这样的一员猛将,却在玄武门之变中消失了。翻开史书,以及一些笔记资料,我们会发现,在这场争斗中,只有两个人的行踪是确定无误的:尉迟敬德的参与,和秦琼的没参与。

秦琼不参与玄武门之变,对于他这样一位秦王府旧将来说,是不寻常的。但是,如果我们以唐朝大将的身份来看他,也就不难理解他的选择了。事实上,正是因为秦琼的功劳太大,所以早早被唐高祖李渊封了官。从接受封赏的那一刻开始,他其实早已脱离秦王府,成了李渊的人。

这倒不是秦琼忘恩负义,而是他作为一个正直的臣子,能做出的唯一选择。

很多小说中的秦琼,都是一个义薄云天的形象,这倒是与历史相差不大。秦琼虽然多次更换东家,但是几乎每一次都是无奈之举。只有王世充那一次,是他主动离开。而就是离开王世充这样的人,秦琼也是表现得很仗义,在阵前把话挑明,还感谢王世充多日来的照顾。

秦琼做事,可以说是光明磊落。小说把他的形象塑造得那么光辉,这并非绝对地夸张。

了解了秦琼的为人,就能够理解他在玄武门之变的表现。从接受李渊的封赏开始,他就从一员秦王府的战将,变成了李渊的大臣。效忠的对象,已经从李世民变成了李渊。这同样也不是他忘恩负义,毕竟李世民都是李渊的儿臣,秦琼效忠李渊,自然也没有什么问题。

那么,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前后,是个什么态度呢?他对李世民一直在压制,甚至李世民在李建成的府邸喝酒中毒,他也没有惩罚李建成和李元吉,甚至想把李世民清理出朝廷。此时,秦琼作为李渊的臣子,没有对李世民落井下石,已经是不忘旧主的表现了。又怎么能指望他做出违背李渊的举动,去主动参加玄武门之变呢。

但是,偏偏对于最后的胜利者李世民来说,要防范的就是秦琼这样和李渊走得太近的人。毕竟他的皇位,是从父亲那里抢来的,而且后来还出现过长孙安业准备拥立李渊复辟的事情。父亲的能量还很大,他对自己父亲的那些臣子,是必须要加小心的。秦琼是不是一个有复辟之心的人他拿不准,但是秦琼有复辟的能力,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我们可以想象,这对君臣如果真的在朝堂上相见,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所以与其尴尬相见,不如相忘于江湖。

所以,一直到贞观十二年,李世民对于秦琼都是不管不问,既不用,也不罚,就放在那里静置。而秦琼也识趣,一直称病在家,甚至真有病了也不吃药,一心想在显贵时死去,给子孙留下平安。

然而,秦琼的去世,让一切有了新的变化。此时,李渊已经作古三年了,李世民早已坐稳了天下,再也不怕有人用父亲的名义作乱。此时他必须要倡导的,就是那种对君主的绝对忠心了。而在这一点上,没有人比秦琼做得更好。毕竟他为了效忠朝廷,连旧主的面子都不给。此时的唐太宗李世民,早已将自己和天下化为一体,不积极褒奖那些效忠朝廷的大臣,又去褒奖谁呢?于是,已经去世的贤臣秦琼,就成了他的一面旗帜。送上破格的待遇,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同样的事情,在千年之后,又在清朝的乾隆皇帝身上重演了一遍。他为了塑造忠君的风气,将一炮打死自己祖宗努尔哈赤的袁崇焕树立为标杆。他的做法,和唐太宗几乎是如出一辙。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种古代帝王的驭人之术,是无聊和虚伪的表现。但其实,这是维护一个政权和国家存在的必要手段。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想要延续,必须要有自己的一套道德体系。想要维持这种体系,是不可能用单纯的经济或者军事方式来完成的,必须有精神上的引导。而忠于国家和民族,这就是中华民族道德的核心。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有助于维持这种道德体现,对于国家和民族就是有利的。耍一些手段,这是在所难免的,无伤大雅。

0 阅读:38
千年历史千面游

千年历史千面游

分享我心中的历史和文化,分享我眼中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