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贺子珍去毛主席纪念堂,进门前保证不哭,结果十分钟就出来了

史晓生追寻历史 2024-09-29 18:00:38

1979年9月,在中央有关部门的邀请下,贺子珍来到北京,并在女儿、女婿的陪同下,前往毛主席纪念堂。

这对曾经的夫妻,时隔多年后,再一次“见到了”彼此。

临进门前,女儿和女婿一再叮嘱贺子珍,要听从组织上的安排,千万不能大声哭,而面对大家的嘱咐,贺子珍频频点头,表示自己一定不会违反规定。

但进门后,贺子珍并没有久留,仅待了十分钟左右就出来了,而这短短的十分钟,却让贺子珍用尽了所有气力。

曾经相爱

毛主席与贺子珍,曾经是一对儿人人羡慕的“红色夫妻”。

两人相识,源于井冈山,1927年,贺子珍随哥哥贺敏学参加永新农民武装暴动后,随即便上了井冈山。

当时的贺子珍,不仅是井冈山的第一位女党员、第一位女战士,同时,也是著名的“永新之花”。

身材高挑、热情张扬,自带一种卓尔不凡气质,让初见她的毛主席也是为之一愣,而随着共同工作中的更多了解,不可避免的对她产生了爱慕之心。

1928年,互生情愫的二人,在组织的见证下正式走进婚姻,开始了风雨同行的十年。

这十年,是中国革命最艰苦也是最艰难的十年,但二人相濡以沫、同生共死,始终不离不弃,这段时间里,他们不仅是亲密夫妻,更是忠诚战友。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十年后,出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感情开始偏离轨道。

最终,贺子珍选择了负气出走,而她的出走,让这段感情失去了挽回的机会,并且这一别,直到三十年后,两人才有机会再次见面。

好在,虽然夫妻关系不在,但他们仍然珍惜着彼此的战友情谊,对彼此也保留了爱护和关心。

1947年,贺子珍自苏联回国,次年,她在妹妹贺怡的建议下,提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把自己和女儿娇娇(李敏)的近况一一进行了汇报。

接到来信,毛主席随即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是把娇娇接到了北京,让她跟在自己身边读书、生活,第二件,是在次年正式给贺子珍写了一封回信。

“娇娇在我身边很好,我很喜欢她。望你保重身体,革命第一,身体第一,他人第一,顾全大局,多看看社会主义建设。”

也正是自此之后,娇娇成为了毛主席与贺子珍的“小信使”,她往来于上海和北京,向父母传递着对方的消息。

而在1954年,贺子珍却突然病倒了。

当时正值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召开,贺子珍无意间打开了收音机,恰好听到了毛主席洪亮的声音在宣读开幕词。

听到这个曾令她魂牵梦绕的声音,贺子珍愣住了。

广播播了一遍又一遍,而贺子珍也听了一遍又一遍,就这样僵坐在椅子上,直到神志不清,而收音机也因为开了一夜烧坏了。

得知贺子珍病倒,毛主席第一次在女儿娇娇留下了眼泪。

毛主席一生很少流泪,但为贺子珍,这已经是他第二次泪流满面,1935年时,红军总卫生部在转移途中遭遇敌机空袭,贺子珍不顾危险掩护伤员,最终伤员安然无恙,而她却倒在了血泊之中。

经过检查,贺子珍全身上下多达17处伤口,而从昏迷中苏醒后,她第一句话就是叮嘱身边的人,不要把她受伤的事告诉毛主席,以免他担心。

但毛主席怎么可能不知道?在得知贺子珍重伤的消息后,毛主席骑马飞奔赶来,看着不省人事的妻子,又想到她经历的种种磨难,毛主席忍不住抽泣不止。

为负伤的妻子流泪,为分手了的爱人之病痛煎熬落泪,这就是毛主席一生中为贺子珍的两次泪流满面。

好在有女儿娇娇,毛主席托娇娇告诉贺子珍,让她遵医嘱治疗,按时服药,而毛主席的关心胜过任何良药,很快,贺子珍的身体逐渐好了起来。

无声的关心,胜过千言万语,每一次娇娇要去上海探望母亲,毛主席都会亲自帮她打点行装,备好各种土特产,交代娇娇带去,而娇娇每次回北京,贺子珍也同样如此。

这对曾经的爱人,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来传递着自己对对方的关切。

1959年,也就是距离上一次见面时隔30年后,贺子珍与毛主席有了一次短暂会面的机会,而在见到毛主席后,贺子珍心里有太多太多的话想说。

但是,她压住了所有复杂的情绪,还是把关心放在了第一位,她不住的叮嘱毛主席,一定要“当心”。

而令人没想到的是,这次会面后,两人再相逢已经是阴阳两隔。

纪念堂之行

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

而在毛主席逝世前夕,李敏费尽波折,终于见了父亲最后一面,当时毛主席已经病危,并且口不能言,看到李敏来了,不能说话的毛主席拉着李敏的手,不停在掉眼泪。

一边流泪,一边在李敏的手心上划圆圈,这个举动,分明就是在怀念李敏的妈妈贺子珍,因为贺子珍的小名就叫做桂圆。

在得知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后,贺子珍一度悲伤到不能自已。

在那几天,贺子珍整日泪流不止,情绪也极为低沉,而在低沉之余,贺子珍忍不住抱怨李敏,抱怨她没能照顾好毛主席。

当时的贺子珍,很想去见毛主席,可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未能成行。

去北京,是贺子珍的执念,一方面,她认为这是她这样一个老党员、老战士的权利,另一方面,她认为这是自己作为一个妻子应有的权利。

更重要的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贺子珍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曾经有一段她一度卧病不起,她十分清楚,留给她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所以,她一直盼望着能行使这个权利,盼望着自己能在有生之年去北京,看一看与自己享受十年的那个人。

好在,在1979年9月,也就是毛主席逝世三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年近70岁高龄的贺子珍,收到了中央组织部门的邀请,乘坐飞机来到了北京。

用李敏女儿孔冬梅的话来说就是,“外婆漫长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

抵达北京后,贺子珍先是住进了解放军总医院,随后,在组织的安排下,一次保密的纪念堂之行由此展开。

临出发前,包括李敏在内的一众人,都来给贺子珍做思想工作,告诉她到了毛主席纪念堂后,千万不要大声哭,一切都要听组织上的安排。

对于大家的嘱托,贺子珍只是频频点头,表示自己绝对不会违背组织上的要求。

终于到了出发这一天,贺子珍在女儿、女婿以及组织上派来的代表陪同下,来到了位于天安门广场上的毛主席纪念堂。

她先是去了纪念堂的北大厅,在毛主席的坐像献上了一个心形花圈,上书“永远继承您的革命遗址”、“战友贺子珍率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敬献”。

坐在轮椅上,贺子珍静静的看装备那尊毛主席汉白玉像。

她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耳边仿佛又响起了那个熟悉的声音,一切的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样。

看了许久,还是李敏主动走了过来,推着贺子珍来到毛主席的坐像前,自己又与丈夫一左一右站在了妈妈身边,留下了一张难得的合影。

合影里,毛主席高大的身姿在她们背后,一如当年一样,守护着一家人。

而合影里的贺子珍,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但是相信在她的心里,应该是非常愿意留下这张照片的。

之后,在女儿、女婿的陪同下,贺子珍来到了瞻仰厅,随着工作人员启动升降机,毛主席沉睡的水晶棺也缓缓被托起。

当那张熟悉的脸庞映入眼帘时,贺子珍不断的在心中告诉自己,“一定不能哭”。

可眼泪就是不听话,还是控制不住的流了出来,上一次两人会面时的情景历历在目,而再见面,两人隔得那么近,却再也没有办法说上一句话。

整个参观过程很快就结束,前后仅仅十分钟,贺子珍便离开了纪念堂,从进门到离开,贺子珍没有说一句话,更没有哭出声,只是任由眼泪在脸上流淌。

当被人扶进车内后,贺子珍依然沉默,但视线却一直看向纪念堂方向,久久不愿挪开。

病逝

这次纪念堂之行,是在毛主席去世后,贺子珍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看望他,而在结束此次纪念堂之行返回上海后,贺子珍一病不起,病情也在不断加重。

虽说经过医生多番诊治,勉强稳定住了病情,但贺子珍还是肉眼可见的衰弱了下去。

1984年4月15日,正因生病而卧床在家的李敏突然接到了中央电话,通知她说贺子珍病危,要她赶紧赶去上海。

心急火燎之下,李敏顾不上自己的身体不适,在当天晚上就赶到了上海,她和丈夫来不及安顿,直接去了华东医院。

此时的贺子珍,正值高烧不退,整个人都神智模糊,李敏衣不解带的看护在母亲身边,一直到她退烧。

看到女儿和女婿都在身边,贺子珍十分高兴的说,“你们是不是怕我不行了,都来了”。

由于不再发烧,且吃饭、说话如常,这就让大家误以为贺子珍的病情好转了,但谁也没想到,这只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

当年4月18日晚上,贺子珍的病情突然开始恶化,体温也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而她本人也因为高烧导致再次陷入昏迷之中。

尽管医生进行了全力抢救,但贺子珍的脉搏还是越来越弱,而心电图也还是慢慢不显示,最终,在当月19日下午17点17分病逝,享年75岁。

至此,这位井冈山上第一个女党员,参加过秋收起义的唯一健在的女战士,就此走完了一生。

参考资料:

中国军网:《毛泽东说,这是对他最好的一个女人》

央广网:《毛泽东与贺子珍的爱情故事:主席追求了很久》

中国新闻网:《毛主席苦苦追求贺子珍 多年后北京"相会"十分钟》

0 阅读:6

史晓生追寻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