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经5年多努力实现了财经制度统一与物价稳定。为促进发展,党中央决定合并国内供给制与工资制,推行新型货币工资制度。
实施新政策需进行新评级,有职务者易评,但对为革命作贡献却无职务者,应如何评定,尚需斟酌。
郑位三是这些人中一个较为典型的代表。
战争年代,众多关键历史时刻均可见郑位三清晰的身影,他始终参与其中,作用不可或缺。
1927年,郑位三任黄安县委书记时,领导了“黄麻起义”,虽失败但影响深远,标志着我党在大别山地区首次对国民党反动派发起反抗。
事后,游击队四处对抗敌人时,郑位三提议将党组织落脚于柴山保。此建议获众多同志赞同,他领导之下,仅一年多,以柴山保为核心的鄂豫边革命根据地便告形成。
开创鄂豫边革命根据地过程复杂艰巨。
柴山保地区地主民团众多且不配合起义军。郑位三决策:争取开明地主,孤立顽固派;教育“红枪会”,公审头目;争取各方力量,瓦解顽固派;抚慰革命倾向组织,促其靠拢真革命。
郑位三决策精准贴合柴山保实情,迅速稳定该地区。1930年,鄂豫边、豫东南、皖西根据地合并成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郑位三作为主要创始人之一,贡献卓越。
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郑位三的人生迈入新阶段。
敌人侵占苏区,残酷镇压百姓,隔绝其与红军联系。郑位三遂率战士深入山林,持续抗击敌人。
革命事业严肃非儿戏,战争伴随着牺牲。郑位三的多位直系亲属,均将宝贵生命奉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
郑维翰,郑位三之父,坚持革命,随子穿梭山林。因环境恶劣患毒疮,缺医少药牺牲。其母饥寒交迫,食野菜中毒亡。位三前妻遭敌追捕,宁死不屈,终冻毙山洞。
郑位三虽幸存,却身患多种疾病。
1934年,郑位三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参与长征,他全力工作,加之身体状况不佳,致使其虽值壮年,却面容憔悴,早生华发。
战士们尊称郑位三为“位老”,因其在农民运动、地方政权建设及游击战争中经验丰富,党组织对他极为关切。
鉴于郑位三的身体状况,党组织欲减轻其工作压力,但郑位三拒绝,认为自己能继续服务党组织。因此,党组织对他的信任和器重进一步加深。
抗战胜利后,郑位三担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代理书记及中原军区政委职务。
蒋介石邀毛主席赴重庆谈判,同时加速备战。1946年,他秘密集结近三十万兵力,将中原军区五万人在宣化店为中心的罗山、光山等地,围困于百里范围内。
为和平大计,我党愿让出中原解放区,但敌6月下旬仍按蒋介石之命猛攻。郑位三代理中原局书记,与李先念司令员率部反击牵制,开启“中原突围”。
此次突围极为艰难,郑位三、李先念等领导下,中原解放军成功突围,保存了革命力量,同时牵制敌军,战略上有效支援了其他解放区部队的作战。
毛主席高度评价中原突围,此次行动中郑位三竭尽全力。因身体超负荷,他不得不离岗,此后长期休养。
新中国成立后,李先念任湖北党政军领导。鉴于老战友身体欠佳,他专门邀请其来武汉接受治疗并休养。
土地革命时,江青依毛主席安排探视郑位三。刘少奇与王光美亦前往探望,刘对郑说:“盼位老速愈,早日复出为党为民服务。”
1955年,我国推行新工资制度,评级过程中,如何评定郑位三成为难题,因他虽无职位,但贡献卓越。
该难题最终被呈至毛主席面前。
这天,毛主席与周恩来讨论工作时提及郑位三,决定将其定为行政三级,并给予副总理待遇,认为此举最为适宜。
行政三级相当于军队元帅,彰显郑位三对革命事业的巨大贡献。他所得薪资,大半用于救济老区人民及革命烈士后代,解决其生活困难。
郑位三的行为举止,充分彰显了他作为一位真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