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这部小说,宝黛钗三人的感情纠葛,是其中重要的情节之一,而他们三个人不同时期的不同关系,也为故事的发展带来了变化。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薛宝钗与林黛玉的关系,都是趋于紧张的,或者更为直接的讲:她们二人是互相敌视的。
对于这一点,我们通过以下这三个细节,便能体会出来。
1、滴翠亭薛宝钗对林黛玉的污蔑。
在滴翠亭附近偷听小红与坠儿聊天的薛宝钗,在即将被发现的情形下,竟然想出了“金蝉脱壳”的法子,将这个锅甩给了林黛玉,如此手段,属实是高,而由此,也体现出了她对林妹妹的真实态度。
2、贾宝玉劝慰黛玉,薛宝钗公然拉走宝玉。
史湘云来到荣国府的时候,贾宝玉正在薛宝钗的房间里,也是因此,当得知湘云来的时候,他们二人便一同前来了,而这一幕,被林妹妹看在眼里,自然情绪欠佳。
因此,当宝玉调侃她吃醋的时候,林妹妹生气的离开了;宝玉面对这一幕,赶忙跟着去了,然而,正在他安慰林妹妹的时候,宝钗却直接走了过来,将他拉走了。
3、为“金玉良缘”,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激烈争吵。
因为“金玉良缘”,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发生过多次争吵,而在这众多的争吵中,当属清虚观打醮期间最为激烈。

贾宝玉为了表明态度,不惜狠命砸玉。
仅凭这一点,我们也能体会出,宝钗在黛玉心中的真实情形。
只是,她们二人如此紧张的关系,却因为这两件事发生了改变,并从此,她们成为了众人眼中要好的姐妹。
1、“行酒令”事件。
在刘姥姥游大观园的时候,在鸳鸯三宣牙牌令众人行酒令的时候,林黛玉为了出风头,脱口说出了《西厢记》、《牡丹亭》这些禁书上的词句。
这样的一幕,被薛宝钗看在了眼里。
刘姥姥离开后,薛宝钗将她单独叫到了蘅芜苑,对她进行了深刻的教育,并通过袒露心扉的方式,得到了林妹妹的信服。
2、“燕窝”事件。
林黛玉从小体弱,常年药不离身,这一年春天,她的病情又加重了。这一天,薛宝钗前来看望她,宝钗通过太医给林妹妹开的药方,提出了让黛玉每天服用二两燕窝的建议。
而得知林妹妹的感受,得知她不愿打扰贾母等人后,她更是主动提出了,由她给林妹妹提供燕窝。
她们二人,在这短暂的交流中,再一次推心置腹,颇有一副同病相怜之感。
通过这两件事,薛宝钗在林黛玉的心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曾经的抵抗,变成了要好的姐妹。
由此可见,薛宝钗与林黛玉之间的关系,是经历了一个从敌视到友好的过程的。
只是这一幕,却并未发生在贾宝玉与薛宝钗之间。
对薛宝钗,贾宝玉的态度是始终如一的,唯一对她的一次动情,是在“红麝串事件”中。当薛宝钗戴着元春所赐的红麝串出现在他的面前时,当他提出欣赏红麝串的时候。

贾宝玉少有的无意中看到了宝钗的酥臂后,产生了别样的想法。然而这一幕,也是建立在林妹妹之上的,不信,我们来看看原文对于这一幕的描述。
宝钗原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傍边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
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宝钗褪下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
由此可见,贾宝玉对薛宝钗唯一一次的动情,也仅仅是留于肌肤的层面之上,而从未深入到灵魂之中。
而我们回过头来看,薛宝钗对贾宝玉好吗?当然好,因为金钏儿、琪官之事,贾宝玉遭受贾政的毒打,她是第一个前来怡红院看望宝玉的人,并特意给他带来了薛家祖传的治疗棒疮的药。
大中午的,贾宝玉正在午睡,薛宝钗更是耐心地坐在她的床边,替他绣起了肚兜。
只是,宝钗对宝玉付出了这么多,为何依然没有得到他的好感呢?
对于这个问题,其答案,其实存在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而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点。
1、薛宝钗的虚伪。
对于薛宝钗,贾宝玉并没有存在反感情绪,正如他对众多的姐妹一般。尤其是,当他看了林妹妹与宝钗亲如姐妹后,更是倍感欣慰。
只是,在贾宝玉的生日宴会上,当众人相聚在一起玩着射覆游戏的时候,当轮到宝玉、宝钗二人的时候,宝姐姐却刻意的说出了一个“宝”字。

对于这一幕,贾宝玉自然心知肚明,她的这一举动,无非是在点“金玉良缘”之事。但面对这一幕,贾宝玉并没有顾虑她的感受,而是直接说出了宝钗的本意,并用一句“敲断玉钗红烛冷”的诗句,来表达他的决绝态度。
宝钗的刻意为之,显然让宝玉体会出了她的虚伪,自然,对她的好感,是不会增加的。
2、薛宝钗的仕途经济学,难以入贾宝玉的眼。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曾两次规劝宝玉走仕途经济学,然而,她的规劝,非但没有改变宝玉对学习的态度,反而让宝玉对她更加的反感了,甚至不惜冷下脸来,让她尴尬不已。
薛宝钗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学,公正而言,当然对宝玉是有利的。只是,有时候,“有利”的事物并不能让人欢喜。
薛宝钗这个商人之女身上所具有的“利益至上”,薛宝钗这个商人之女所信奉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与贾宝玉所追求的精神层面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这一点,应该是宝玉对她难以有好感的重要原因之一。
3、贾宝玉心中早已有了林黛玉,难容第二个人。
对于这一点,作者在第五回中,便以判曲的形式,提前揭露了宝黛钗三人的结局。
相爱一辈子的宝黛二人,最终并未走在一起;反而,那个让宝玉抵触的宝姐姐,最终与他走进了婚姻。
只是,即便如此,即便他们二人,在婚姻中保持着“齐眉举案”的和谐,但在宝玉心中,却依然是“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由此可见,贾宝玉是一个至情至真的人,他对林黛玉的情意,早已深入到骨髓之中,而再也无法容下他人。
下面,我们再来聊一聊,为何在薛宝钗与林黛玉之间,她们二人的关系,会发生改变了?

对于这一点,究其原因:是源于林黛玉的孤独,源于其不幸命运所带来的灵魂上的孤寂;也是源于林黛玉骨子里的单纯与善良。
林黛玉虽然出身书香门第之家,但父母却相继去世,寄居在荣国府中的她,虽然在物质上得到了贾母的宠爱,宝玉的关心。
但是,那一份类似于母亲般的教育与关心,却是她渴望而缺少的。
因此,在“行酒令”事件中,当薛宝钗以长辈的身份规劝她的时候,林黛玉才会感动不已;在《红楼梦》中,因为孤独而渴望得到他人关心的,其实并非林妹妹一人,同样是父母早逝的史湘云,便是如此被宝钗拿下的。
因此,与其说黛玉通过“行酒令”事件改变了她对宝钗的看法,不如说宝钗在对待林妹妹战术上的改变,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同样的,“燕窝事件”也是如此。
原本孤独的林妹妹,因为病情的加重,独自一人躺在潇湘馆的时候,她的内心显得比以往更加的孤独。
她渴望关心,当然,贾母、贾宝玉都给予了她的关心,但他们的关心,与姐妹、闺蜜之间的关心是有着不同区别的。
尤其是,当薛宝钗主动提出为她提供燕窝的时候,林黛玉终于在内心中,承认了这位宝姐姐;当然,这种态度上的转变,是绝非源于“燕窝”本身的价值的,而是源于其背后的关心,恰恰是黛玉一直所渴望的亲情的温暖。

小结:
因此,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薛宝钗之所以能讨好黛玉,是源于林妹妹的单纯、是源于林妹妹的善良,也是源于她的不幸命运,归纳起来一句话:薛宝钗对林妹妹的“攻心之计”,命中了林妹妹的弱点。
但是,薛宝钗身上的“唯利是图”商人的本性;薛宝钗身上的仕途经济学;薛宝钗所欠缺的精神层面的追求,成为了她与宝玉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通俗一点而言,便是他们二人的三观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