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7岁的钱学森突然跟儿子说:支个电视行不行,贵不贵啊?

俊恩聊历史故事 2024-12-03 17:24:51

世人皆知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创者,是让美国政府都为之忌惮的"东方第一导弹之父"。可谁能想到,这位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科学巨匠,直到97岁高龄才第一次想要一台电视机。

2008年的一天,钱老突然对儿子钱永刚说:"支个电视行不行,贵不贵啊?"这看似普通的一句话,却让钱永刚瞬间红了眼眶。作为新中国科技领域的泰斗,钱学森为何到晚年才第一次提出想要看电视?

一、不爱钱的钱学森

世人都说"钱"字儿连写五遍就是"贪",可偏偏姓钱的钱学森,却成了新中国最不爱钱的科学家!

1956年的一天,钱学森正在办公室伏案工作,一位工作人员匆匆赶来,手里拿着一份涨工资的通知书。按照规定,因为职务的调整,钱学森每月要多领一百元工资。

要是换了旁人,这可是天大的喜事!可钱学森接过通知书,立马蹙起了眉头。他二话不说,提笔写了一份申请,字里行间透着坚决:"请求维持原工资标准,不要增加!"

工作人员哭笑不得:"钱院士,这是组织上的决定啊!"

钱学森却说:"我现在的工资已经够用了,国家建设需要资金,我怎么能再多领钱呢?"

这还不算,钱学森又补了一句:"我觉得我现在的基本工资也偏高了,建议组织上酌情考虑降低一些。"

这事儿很快传开了,在当时的科技界引起不小的震动。要知道,1956年的一百元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普通工人两个月的工资了。

可在钱学森看来,钱不是越多越好。他常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这话还真不是说说而已。

1958年春天,钱学森收到一笔五千元的科研奖金。这在当时可是笔巨款!但钱学森连眼都没眨一下,第二天就把这笔钱全部捐给了国家建设。

他的衣柜里,一件布衣常常穿上十年。同事们劝他添置新衣,他总是笑着说:"这不是还能穿吗?"

有一年冬天特别冷,家里人好不容易说服他买件新棉袄。钱学森进了商店,看到价格后,立马摆手:"太贵了,回家穿旧的!"

就连买菜,钱学森也抠门得很。每次上市场,他都要货比三家,专挑便宜的买。有次看到一个卖菜的老大爷,蔬菜标价比别处低,钱学森高兴地说:"以后就在这儿买菜了,便宜!"

说来也怪,这位不爱钱的钱学森,办公室里倒总是堆着一沓沓的钱。原来,这些都是他准备捐出去的。从1950年代起,他就经常资助贫困学生。每次发了工资,他就会拿出一部分,悄悄地送到需要帮助的学生手中。

直到晚年,钱学森依然保持着这样节俭的习惯。他住的是普通的楼房,用的是普通的家具,就连看电视这样简单的愿望,也要到97岁才第一次提出来。他总是说:"国家建设需要钱,我们搞科研的人更应该带头节约!"

二、耳聋后的新困扰

世人都说钱学森是个工作狂,就连进入耄耘之年,他也从未停下关注国家发展的脚步。可谁能想到,这位心系祖国的科学家,却在晚年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拦路虎"。

2005年,钱学森94岁的高龄,耳朵开始大不如前。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话,得提高八分嗓门才能让老人家听清。这可愁坏了钱学森,因为他每天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听收音机里的新闻广播。

"小王啊,把收音机的声音再调大点!"这成了钱学森每天早上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可是声音调得再大,也渐渐听不真切了。

2006年夏天的一个早上,钱学森突然发现,收音机里传来的声音,就像是隔了一层棉花,怎么都听不清楚了。这可让他急得不行,连着好几天都在问:"今天的新闻说了什么?咱们的航天发射成功了吗?"

钱学森的秘书回忆说,有一次钱老听说国家要搞"两弹城"纪念馆,立马来了精神,拉着人家问东问西。可是因为耳朵不好,别人说半天,他才能听明白一句,急得直挥手:"你写下来,写下来!"

从那以后,秘书们就开始每天把报纸上的重要新闻,用大字写在纸上,让钱老看。可是这哪能满足钱老对新鲜事物的渴望?

2007年冬天,钱学森听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他兴奋地问身边的人:"发射过程是什么样的?火箭上天的场面一定很壮观吧?"可惜只能通过文字了解,钱老直说:"唉,要是能看到就好了!"

这一年,钱学森的耳朵更不好了。连报纸上的消息,也得靠别人用更大的字重新抄写,他才看得清。但即便这样,钱老对国事的关心一点都没少。

"今天的航天新闻在哪一版?""高铁提速的报道写得怎么样?""三峡工程进展如何?"这样的问题,成了他每天都要问的。

直到2008年,已经97岁高龄的钱学森,终于忍不住向儿子提出了那个让人心酸的请求:"支个电视行不行,贵不贵啊?"

这哪里是在问电视机贵不贵?分明是一位耄耘老人,在为国家发展日新月异而着急啊!钱老想要的,是亲眼看看他魂牵梦萦的祖国,究竟变得有多美!

三、与美国高薪说再见

说起钱学森在美国的日子,那可真是风光无限!麻省理工的高级教授,加州理工的终身教授,美国航空咨询委员会的委员,这些头衔,哪一个不是令人艳羡?

1935年,钱学森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庚子赔款留美公费生。临行前,他对同学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现在国内政局混乱,我去美国学技术是暂时的,学成之后,一定要回来为祖国效力!"

谁能想到,这一去就是整整二十年!

在美国,钱学森的才华很快就展露无遗。他的博士论文《超音速气流的问题》一发表,立即轰动了整个航空界。美国空军部队甚至为他特别开设了一个"火箭组",由他担任主管。

1949年,钱学森的年薪已经高达两万美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天文数字。不仅如此,美国政府还给了他一座漂亮的别墅,配了专车和司机。

可就在这时,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了。钱学森立刻向美国政府提出辞职,要求回国。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

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人天天盯着他,说他是"共产党嫌疑分子"。他们甚至翻出了钱学森1938年参加的一个学生社团,说这是"共产主义组织"。

1950年,钱学森被美国政府软禁了。每天出门,都有两个探员寸步不离地跟着。

可这哪能难倒钱学森?他立刻给周恩来总理写信求助。周总理看到信后,立即指示:"一定要把钱学森接回来!"

从此,中美之间展开了一场长达五年的外交斗争。美国政府说什么都不肯放人,称钱学森"价值相当于五个师的兵力"。

终于,在1955年9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多方斡旋下,钱学森踏上了归国的轮船。美国政府虽然放人,可还是不死心,派人送来一张百万美元的支票,说只要留下来就是他的。

钱学森二话不说,当场把支票撕得粉碎!

回到祖国后,钱学森的工资只有美国的零头。可他却说:"在美国,我是'高级雇员',在祖国,我是'主人'。这能一样吗?"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钱学森回国后住的是一间破旧的平房,家具还是从街上收破烂的地方买来的。有人劝他:"钱先生,您在美国不是存了不少钱吗?"

钱学森却说:"那些钱我都捐给祖国建设了。咱们国家百废待兴,我这点钱算什么?"

就这样,这位在美国呼风唤雨的科学家,毅然选择了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从此,他带领中国的科研工作者们,白手起家,硬是在戈壁滩上建起了"两弹一星"的摇篮。

那些年,钱学森常常要往返于北京和西北基地之间。条件再艰苦,他也从不叫苦。问他为什么,他总是笑着说:"我现在挣的是人民币,花的是人民币,用的是国产设备,这感觉,比在美国强多了!"

四、不为人知的学术激情

世人都说钱学森是"两弹一星"的功臣,却鲜有人知,这位航天泰斗在1982年卸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后,把目光转向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领域:沙漠!

那一年,已经71岁的钱学森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沙漠治理的报道,立即来了兴致。他拿起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打给各地的专家,询问沙产业的现状。

1983年春天,钱学森做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要深入研究沙产业!同事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您不是搞导弹的吗?怎么对沙子感兴趣了?"

钱学森却说:"沙漠治理是国家大事!我们国家的沙漠面积太大了,如果能把沙漠变成宝,那将是多大的财富啊!"

就这样,这位导弹专家开始了他的"沙漠生涯"。每天早上,他都要先看完一沓关于沙漠的资料。办公桌上总是堆满了各种砂土样本,有人开玩笑说:"钱老的办公室都快成沙漠博物馆了!"

1985年,钱学森写下了第一封关于沙产业的建议信。信中详细分析了如何利用沙漠资源发展经济。这一写,就是整整十六年!

到1993年时,他的建议信已经写到了第47封。每一封信都洋洋洒洒几千字,写得密密麻麻。更让人佩服的是,这些信件里的每一个数据,都是他反复核实过的。

有一次,他看到报告说内蒙古某地的沙漠面积数据有误,立即打电话到当地核实。那边的工作人员听说是钱学森打来的电话,都惊呆了:"钱老还关心这些具体数据啊?"

1993年11月8日,钱学森获得了一笔30万港币的奖金。按理说,这么大岁数了,该享受享受了。可钱学森二话不说,把钱全捐给了沙漠治理基金会。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钱学森又获得了一笔100万港元的奖金。这回他连收都没收,直接让人把钱转给了促进沙产业发展基金会。

到了晚年,钱学森的腿脚不便了,但他对沙漠的研究一刻也没停止。秘书们说,只要一提到沙漠治理的话题,老人家就来了精神,总要说上好一会儿。

2008年,已经97岁的钱学森通过新装的电视机看到一则新闻: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治理获得成功,曾经的"死亡之海"变成了绿洲。老人家激动地说:"这就是我们当年期待的景象啊!"

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钱学森还在关心着沙漠的变化。护士说,有时候查房,还能看到老人家床头放着沙产业的研究资料。那一摞发黄的建议信,见证了这位科学家对祖国大地的深深牵挂。

五、父子之间的深情

说起钱学森和儿子钱永刚的关系,倒是有个有趣的故事。1953年,钱永刚考上了大学,按理说当父亲的该高兴才是。可钱学森却淡淡地说了一句:"考上就考上了呗,有什么好说的?"

在钱永刚的记忆里,这位父亲从来不过问他的学习。全家吃饭的时候,钱学森总是问这问那,就是不问儿子的成绩。有一年寒假,钱永刚拿着全班第一的成绩单回家,钱学森只是扫了一眼,说:"嗯,还不错。吃饭吧!"

可谁能想到,这个看似"冷淡"的父亲,却在暗地里默默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有一次,钱永刚的同学来家里玩,无意中说漏了嘴:"叔叔,您怎么每次都能准确说出永刚的考试成绩啊?"

原来,钱学森早就把儿子的每次考试成绩都记在了笔记本上!

1960年代,钱永刚参加工作后,钱学森更是很少过问儿子的事。有人问他:"您不担心孩子吗?"钱学森说:"他是个成年人了,应该有自己的选择。"

可是到了1980年代,钱学森的身体每况愈下,这个"严父"的形象才渐渐软化下来。有一次,钱永刚送来一件新棉衣,钱学森破天荒地说了句:"儿子,谢谢你!"

2008年那年,已经97岁的钱学森向儿子提出想要看电视的请求时,用词异常谨慎:"支个电视行不行,贵不贵啊?"这一刻,钱永刚才真正明白,父亲那看似的"冷漠",其实是对儿子最深的关爱。

从那以后,钱永刚几乎每天都要到父亲房间里陪他看电视。有时候是看新闻联播,有时候是看科教节目。钱学森总是一边看,一边和儿子讨论:"这个火箭发射技术不错""这个环保项目很有意思"。

父子俩最后的日子里,有一个奇特的"约定":每天晚上七点,钱永刚一定要准时出现在父亲房间。因为这是新闻联播开始的时间,父子俩要一起收看。

有一次,钱永刚因为工作耽搁了几分钟。等他赶到时,发现父亲已经坐在电视机前,眼睛直盯着屏幕。看到儿子来了,钱学森说的第一句话是:"今天咱们的载人航天又有新进展了!"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钱学森经常对儿子说起往事。有时候是讲在美国的经历,有时候是说研究导弹的故事,更多的时候,是在说对祖国的期望。

钱永刚后来回忆说,父亲从不对他说"我爱你"这样的话,但那些深夜里的谈话,那些关于理想和责任的教诲,那个谨慎地问"电视贵不贵"的老人,都让他深深体会到了父爱的分量。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在他的床头,还放着一份报纸,上面用红笔圈出了一条关于中国航天发展的新闻。那是他和儿子最后一次没能一起看完的新闻联播。

0 阅读:9
俊恩聊历史故事

俊恩聊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