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说了,他是因为昏君才跳河的,但我不是啊!圣上您是明君啊!”对着乾隆皇帝溜须拍马的人正是刘墉,但听到一向清廉公正从不讨好自己的刘墉说出这话来,乾隆非但没有感到疑惑,反而十分开心。
“既然如此那你就回去吧!”一句话乾隆便直接饶恕了他之前对自己所有的不敬,这让一旁的和珅都大为震惊,皇帝的怒气简简单单就被一句话平息了?
那么刘墉到底有什么本事能让皇帝对他如此偏爱呢?在这偏爱之下他的结局又是否会比和珅好些?
清明之臣刘墉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而他的曾祖父早在顺治年间就成了进士,祖上都是拥有功名的,而父亲刘统勋更是乾隆时期的大学士,后期做到了宰相的位置上,所以他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这给他带来的影响很大。
这样的家庭背景为他日后的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也给他带来了压力。幸得他自启蒙学习就十分刻苦用功,后来一举中举,还参加会试和殿试考中进士,成功进入翰林院,也算没能辱没了家族的基业。
然而,初入仕途的他还没有大展拳脚,就因父亲在军务上犯下错误受到牵连,被下狱惩治。虽然后来得到宽释,但他的官职被降为小小的编修,这一挫折让他浪费了自己的大好时光。但他并没有因此气馁,这次的事件让他明白了官场上的险恶,行事更加小心谨慎。
他先后担任广西地区乡试的考官,后来因为表现出色就又被提拔为安徽学政。他针对当地学生管理疏忽的问题,进行整改,写成奏折后交由乾隆审阅,奏折一递上去就立刻得到乾隆的肯定,对他的影响颇深。
所以后来皇帝接连重用他,临别送他上任时还恋恋不舍的给他写离别诗,而刘墉也以功绩来回报皇帝的爱戴,正是因为他的公平正直才让当时的考场增加了许多真实性。
但要说刘墉实在倒霉,他的下属贪污国库,而他又因此被牵连“失察”罪名,按照规定是要被革职判刑的,但乾隆实在心疼他,便免去了刑罚,只把他发配军台。
但三年后因为他的父亲在朝中立功,他又重新回到朝堂中做了江宁知府,经过这次打击,刘墉更加谨慎小心,潜心修书。他不仅处理政务得当,还注重人才的文化教育培养了许多能人。
要说乾隆真实心疼刘墉,他父亲去世后刘墉回到老家服丧,孝期刚满皇帝立刻就派人把他接了回来,立刻安排了内阁学士的官位给他,此后更加信任和重用。
臣子之间的博弈按理说刘墉得到皇帝如此的珍重肯定没有什么不满的了,但还真有一个人让他十分不自在,不光是不自在,两人之间经常是会产生“火药”味,连着皇帝都挡不住,而此人便是和珅。
试想自己一直秉持着为官清廉的理念,而对方却是一个将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玩的团团转的人,更何况这人每天生活的十分奢靡,还声称他人不够两袖清风。更让人感到可恶的是他在朝堂中利用皇帝对自己宠爱和权力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让人不得不和他交好,交好后也同样进入奢靡的生活。
并且反过来和珅对刘墉的清廉正直极为不满,只因刘墉这人过于正直,经常在朝堂上直接张嘴就是参他一本,不管让他自己尴尬,连皇帝都无言以对,气的和珅牙痒痒。
一次刘墉和皇帝直言可把乾隆气到了,张口就是要让他跳河自杀算了,而一向胆大的刘墉听后缩着脖子不再吭声,跪下磕头后便离开。这本是皇帝的一句气话,要是刘墉真的死了自己定会十分内疚。
但皇帝的话就是圣旨啊,这时候乾隆肯定是要面子的,所以还是硬着头皮没管他,但心里却十分着急。可这称了身边和珅的心,要是刘墉真的自尽自己便再无对手了。但没过多久刘墉便湿着身子回来了,声称自己本身是要跳河的,但看到屈原了。
屈原感慨自己是因为遇到昏君了才跳河,反问他是否也是因此,而刘墉直接回应给乾隆我们文章开头那句话,此话一出让皇帝感激涕零,自己一时口快伤了他的心,但刘墉却还是认为他是明君,至此再也没有批评过他的直言快语了。
为何能让皇帝钟爱而乾隆如此喜爱刘墉不光是因为他的快言快语,乾隆对他的书法十分欣赏,后世还将他称赞为清朝四大书法家之一,再加上他办事儿皇帝确实放心,不光能把事办好,还能在民间弘扬皇帝的品质德行,属于辛苦事他办,好名声给了皇帝的类型,这样的部下十分称心。
况且刘墉虽然在朝堂上敢于纳谏,但说的都是真话,能让皇帝时刻保持清醒,并且十分擅长说话的艺术,既能表达到位还不会让皇帝下不来台。
并且他在政治上也有大智慧,从来不贪污也不会结党营私他的家族也是名门望族,名声在外,这样的大臣不光自己可用,日后乾隆退位后也能辅佐下一代君主尽忠,毕竟这样的才能十分难得了。
但经过那一事后刘墉心中也是有考量的,当时他确实失望,但冷静下来后细想,明着也干不过和珅,干嘛寻死呢?
此后他便选择暗中收集证据,等待时机。而新帝继位,这可让刘墉抓住机会,和嘉庆不谋而和就要抄了和珅的家,他奉旨调查和珅案。把之前和珅的种种罪行全都呈上,最终和珅被处死。
而刘墉在之后尽心尽力辅佐了嘉庆,晚年七十七岁的时候还前去山东修理堤坝,到了八十岁皇帝出门他还留在京城代理朝政,实在是老当益壮的代名词。他的身体一直都很好,到了晚年还经常在家设宴招待友人,去世的前两天看着丝毫没有病态,一直活到八十五岁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