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最残酷的皇室之争势必是“九子夺嫡”,这一场关于皇位的较量直接将无数的皇子和大臣拉入深渊。然而在这些大臣当中唯一有这样一位皇子,在众多兄弟之间他的存在十分亮眼,但他始终不争不抢,也根本不被任何兄弟所忌惮。
并且在其他皇子争夺权势时,他却偏偏钟情于办白事儿,甚至到了雍正晚年都对他十分的优待,而他也是活的最久的一位皇子。
究竟是大智若愚还是无心政治?让我们走进允祹长寿的一生。
没有安全感的童年他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二子,他的生母家族地位并不是很高,母族也不是多么的争气,所以一直都十分低调,对皇位是从来没有奢望过的。但也正是因为母家的地位太过于低下,所以生母并没有资格能够抚养和教导自己的儿子,所以他则被交给了苏麻喇姑抚养。
说起来这女子虽是孝庄太后的侍女,但这女子一直住在深宫之中,不光经历了五朝皇帝,受到宫内外所有主子和奴才的敬重,并且和孝庄太后的关系也非常交好,在宫内也是有话语权的,然而在孝庄去世后,她就一直自己生活。
康熙帝从小也没少受到她的照拂,所以在选择允祹的抚养人时便考虑到了她,便将年幼的允祹交给她抚养,希望苏麻喇姑能摆脱孝庄去世的阴籁,也希望允祹能成为她的慰藉。
当时被苏麻喇姑接走时他还是襁褓中的婴儿,而喇姑已经步入人生的晚年,别看年纪相差很大,但其实康熙也相当于是她一手带大的,自然放心将儿子交到她的手中抚养。
而她身为宫廷中的老人自然看透了一切的名利和荣耀,所以在抚养皇子这件事上一直都十分随意,以“孝顺”和“贤德”为准则。
所以在喇姑的悉心教导下,长大后的允祹对功名利禄丝毫没有野心,允祹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深受康熙帝的喜爱,随着年岁的增长在他二十五随着年也被封为了固山贝子,在这之前他都是寂寂无名的一位皇子。
虽然说现如今自己得到了些许的地位,但这贝子的称号其实属于低的,就连自己的弟弟老十四的贝勒名号都不如,而他并没有因此变得膨胀或者怨天尤人,一直秉持着不争不抢随波逐流的心态。
这种心态是难能可贵的,毕竟自己出生后被父亲当人情送出去就算了,到年纪了连个好名号也封不上,多少也会有些抱怨,但从这点就足以证明他并非是个贪图名利的人,也证明了喇姑对他的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其他皇子可并不这样想,太子一直在父王眼前不讨好,到后期因为戳碰了皇帝的底线直接被废除,这空悬出来的位置引得其他年龄相仿的皇子考上明争暗斗,在眼见太子被废后便想着抢占先机,纷纷拉帮结派卷入激烈的权力斗争。
置身权力之外而允陶却在这个过程中一直保持中立,不参与其中,康熙眼见自己还有这样一位继承人感到非常惊喜,因为他逐渐开始信任和器重允陶,给他安排了重要的军事职务。
不光如此,其实康熙曾经还将他划分到了储君之中,将内务府总管事的职责交给他,恰逢当时太后去世,他则接下了办理这门丧事的任务,并且把事情办的服服帖帖十分漂亮,别的皇子看到他这股势力正在崛起,便纷纷也想将他拉到自己的团队里,但全都被允祹拒绝。
拒绝的原因自然不用多说,当时朝廷内部的皇储之争已经到了水深火热的地步,谁也猜不准康熙对继承人的态度究竟是怎么样的,这个时候无论是怎样选择,都将会有性命之忧。
就譬如站在了失败的一方自然难全一个好下场,若是赌对了站在了胜利的一方,像自己这种没有母家势力并且“半路插队”进来的,日后也不会有什么好的出路,说不定还会遭人防范,这样的日子可不是允祹想要的,倒不如踏踏实实把自己内务府的“白事儿”办好。
这种态度让康熙对他格外青睐,将其任命为都统,把清军中的重要职位交给他。这个职位在清朝军队中地位很高,手握兵权,负责重要的军事事务,这无疑证明了他在军中的影响力和实际掌控的兵力。
可以说在内务府这段日子里也真是让他积累了不少政治经验,随着康熙驾崩,这场皇室之争最终也落下帷幕。
四哥继位后对这位性格敦厚的弟弟同样优待,一继位便立刻将他册封为郡王。但在四哥眼前办事儿可没那么容易,所以他中间还曾因治事不够敬谨,又被降回贝子之位,但没想到数月后更是降为国公。
很明显雍正这也是在故意的试探他,打压他的底线,想要看看自己这位好皇弟在面对爵位权利的起落时,是否会坚定的服从自己。但允陶面对帝王的测试始终表现的十分淡然,这种态度赢得了皇帝的认可,没过多久允陶的郡王爵位就被恢复。
要不说允陶是个有福气的人,想当年他的生母历经两代还在世,如今他竟然熬到了雍正驾崩,新帝上位后对自己的皇叔更是敬重有加。
而他同时也是一个怜爱百姓的人,乾隆登基后突发水患,而他为了黎明百姓冒着不敬重皇帝的担子请辞开放粮仓,保证一方百姓能够用到正常米价购买粮食,这样有勇气的行为让乾隆更加敬佩自己的皇叔。
他一生都受到了苏麻喇姑不争不抢的教育,从不参与皇位争夺,最终在清朝历史中留下了一段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佳话,也在民间受到了无数百姓对他善举的追捧,他的一生无疑是传奇的。
而他的生母一直活到了九十七岁才去世,他本人在母亲去世的三年后也因为身体机能衰退而老去,享年七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