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延安的美国观察团准备撤离我党根据地。临别之际,美国驻华上校武官包瑞德特地找到周总理,出人意料地提出要与周总理校对时间。
包瑞德与周总理在对表时简短交谈后,迅速乘飞机离开。随后,周总理与毛主席即刻宣布进入备战状态。关于他们的谈话内容,外界尚不得而知。
【包瑞德收到美国方面的绝密消息,必须快点离开延安】
1945年抗战结束后,全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欢庆和平降临。但不少有识之士却心存忧虑,担心国内和平能否持久,以及国民党和共产党能否继续携手合作。
经我党积极斡旋,毛主席满怀诚意亲赴重庆,与蒋介石会面并签署了旨在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一年后,蒋介石蠢蠢欲动,违背了双十协定,派大军进攻中原解放区。但他低估了我军实力,国民党军在中原、华北及东北地区相继遭遇挫败。
蒋介石将进攻重点置于几大解放区,陕北亦在其列。他秘密命令胡宗南率领20万部队,直接向延安发起进攻。
但蒋介石未料到,延安当时不仅有共产党人,还有美国观察团在访。他顾忌美国盟友,只能通过美国政府,要求延安的观察团尽快撤离。
得知蒋介石将轰炸延安,美国观察团上校武官包瑞德震惊不已,未料其会撕毁和平协定、挑起内战,更将战火延至延安。他陷入两难,既忧毛主席与周总理安危,又不能背弃立场与蒋为敌。
包瑞德只好回到窑洞,与其他美国人一同默默整理行装。见他沉默不语、满面愁容,有人打趣道:“来时抱怨条件差,走时却这般留恋。”
【长时间的相处,包瑞德和周总理成为朋友】
1944年夏,包瑞德抵达延安。为联手中共抗日,美军驻华代表史迪威决定与八路军建交,派遣美国观察团至延安探寻合作机会,包瑞德担任该团团长。
刚到延安,包瑞德觉得很难适应,这里没有咖啡、丰富的食物,连罐头都见不到,而且住宿条件差,他只能睡在简陋的窑洞里。
得知八路军和红军的经历后,包瑞德停止了抱怨。作为军人,他深知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奇迹。因此,包瑞德对这支队伍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随着时间推移,包瑞德对延安的认识日益加深,他愈发感受到这支军队的蓬勃生机。他们既忙于战斗,又进行生产建设,即便蒋介石和日军封锁,也能自给自足,包瑞德对此深感敬佩。
闲暇时,包瑞德常与毛主席、周总理接触,共视察八路军兵工厂、服装厂,观演习。久之,三人成友。包瑞德还致电史迪威,建议美军支援八路军,助其抗战。
包瑞德因对中国共产党的好感,战后未立即回国,留在延安深入考察并适应了当地生活。三年间,他对延安充满留恋。但接到紧急命令后,他不得不遵从,匆匆告别延安。
【包瑞德暗示:“胡宗南要派飞机轰炸延安”】
临行之际,周总理与毛主席亲自送包瑞德至机场,他深受感动。飞机抵达准备启程,离别时刻到来。周总理赠其一袋陕北特产狗头枣及一坛杏花村酒,包瑞德心情愈发沉重。
此时,毛主席幽默地说:“离别固然让人伤感,但包瑞德先生也不必如此哀伤,好像是在给我们准备悼词一样。”
包瑞德闻言心中猛地一颤,权衡再三后,他决定给毛主席和周总理一个暗示。恰在此时,飞机轰鸣着降落。他抬起手腕,望向周总理说:“周先生,我的表走时不准,能借您的表对下时间吗?”
周总理说:“当前时间是下午4点12分。”包瑞德轻声细语:“太好了,我的表也是4点12分,看来能避开轰炸了。”
包瑞德轻声细语,毛主席和周总理却听得分明。三人相视一笑,心照不宣。随后,包瑞德提高音量:“毛先生,周先生,我先行一步,望保重。”言罢,挥手告别,登机离去。
送别包瑞德后,毛主席即刻部署,部队分散群众,隐蔽电台与通讯设备,高级指战员离岗遁入山林。延安周边部队则加强侦察,备战待敌。不久,胡宗南轰炸机侵袭延安,大肆轰炸。
在包瑞德暗示之前,毛主席已通过我党地下组织,从胡宗南机要秘书熊向晖处得知蒋介石“闪击延安”计划,包瑞德的暗示进一步确认了消息,让我军安心。
此次部署颇为奏效,胡宗南的轰炸机未能实现预期轰炸效果,解放军中枢机构安然无恙,且轰炸造成的解放军伤亡也较为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