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杀死董卓后,王允招降李傕、郭汜等西凉军,大汉能中兴吗?

心动趣历史 2021-06-21 21:18:51

汉灵帝驾崩之后,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划诛杀灵帝时期受宠的宦官,少帝刘辩的母亲何太后不肯配合,于是二人脑子抽风了,商量召西凉董卓率军进京,以此逼迫何太后就范。

但是没想到,董卓还没来,大将军何进就被宦官给杀死了,何进部下的军将一片大乱,趁机相互攻杀,京师洛阳火光四起,皇帝刘辩被中常侍张让、段珪等人劫持到了北邙山。

董卓趁京师内乱,率军以勤王名义进入洛阳,凭借彪悍的西凉军,掌握东汉朝政,董卓生性贪婪残暴,刚掌握朝政,就擅自废黜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是为汉献帝。

权倾朝野的董卓日益骄横,残暴不仁的性格展露无遗,残害朝中的忠良之士,卢植等贤臣纷纷逃亡出京,关东张扬、曹操、袁绍等人形成反董联盟,董卓被迫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

董卓到长安后,一些忠于汉室的大臣,如司徒王允等人,一直谋划除掉董卓,正巧吕布因为小过失,受到董卓的猜疑,甚至向吕布掷出手戟。

吕布又与董卓的婢女有染,担心被董卓发觉杀死,于是接受王允的拉拢,在初平三年四月,董卓乘车入宫的参加庆典活动时,在长安北掖门外被吕布联合李肃杀死。

董卓死后,其部下李傕和郭汜等人本来打算解散西凉军,归隐田野,遇到贾诩后,接受建议,集中西凉旧部,反攻长安,经过八日血战,攻破长安,彻底将东汉王朝推向了灭亡。

那么如果董卓死后,王允招降了李傕、郭汜等董卓旧部,大汉是否能重新安定,迎来中兴的局面呢,答案是否定,董卓之乱已经彻底将东汉王朝推向了灭亡的边缘,更不要说中兴了。

黄巾起义,对东汉王朝的打击是致命性的

公元184年,在宦官、外戚和士大夫的内斗中,底层民众不堪压迫,终于在太平道首领张角的领导下,爆发了足以摧毁腐朽的东汉王朝的黄巾起义。

黄巾军在张角兄弟的率领下,一个月之内,波及了东汉七州二十八郡的土地,其中以冀州、青州、豫州等地最为严重,黄巾军兵力强大,汉军一时间节节败退。

在皇甫嵩、卢植、朱儁等人率领的汉军镇压之下,到同年的11月,朱儁基本平定颍川、宛城一带的黄巾军,皇甫嵩在冀州先后歼灭张梁、张宝,黄巾军被基本平定。

虽然黄巾起义并没有持续多久,仅仅十个月左右,但是黄巾起义给东汉王朝留下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遗症,那就是军阀割据,这才是真正让东汉王朝走向灭亡的根源。

黄巾之乱刚爆发时,义军声势浩大,朝廷上下立时六神无主了,汉灵帝匆忙任命的大将军何进也是草包一个,汉灵帝慌乱之间,下诏各州郡募集军队、训练士卒、铸造兵器,严防黄巾军,协助官军平叛。

这是东汉朝廷放开的第一个口子,第二个口子是一心想着割据一方的刘焉提出的,加强刺史的权力,将部分刺史部的刺史改为州牧,享有一地的军政大权,以方便其镇压不断发生黄巾残部的叛乱。

这两项措施,起初并未令中央朝廷对地方失去控制,但是董卓之乱,让关东诸侯形成联盟对抗董卓,一举让东汉朝廷在天下失去了威信,各地只认州牧,而无朝廷的局面逐渐形成,东汉朝廷对天下失去了控制。

作为后人,从漫长的历史长河来看,军阀割据是天下混乱的根源,但对于一个王朝来说,在藩镇割据的情况下,未必就没有中兴的可能。

假设东汉末年的历史没有什么意义,我们以唐朝安史之乱后,天下藩镇割据为例来分析,东汉朝廷为何无法中兴。

打铁还得自身硬,朝廷手中缺少强有力的军队来统御天下

安史之乱后,唐朝陷入藩镇割据的乱局中,但是经历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三代的平定和治理,唐朝逐渐恢复元气,在唐宪宗时期形成元和中兴、唐武宗时期形成会昌中兴、唐宣宗时期完成大中之治,之后唐朝才走向灭亡。

唐朝能够在安史之乱后,先后实现三次中兴的局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央朝廷手中掌握了一支实力强劲的禁军神策军,任何一个藩镇都不敢单独挑战朝廷,只有形成稳固的藩镇联盟,才能跟朝廷掰手腕。

但是董卓死后的东汉朝廷,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中央朝廷只有一群在董卓手下委曲求全,默默在心里与董卓抗争的大臣,以及吕布手中的少数并州军,在李傕、郭汜的进攻下,很快就败亡了。

王允招降李傕、郭汜后,能像唐朝整编陇右、河西的边军,形成朝廷的禁军力量吗?恐怕很难,作为董卓部下的李傕、郭汜,其本身就对以王允为首的东汉朝廷信任度不高,不可能像哥舒翰一样交出兵权,军队才是他们的立身之本。

因此,即使李傕、郭汜二人接受朝廷的招安,也只会形成如唐朝时期的“河朔三镇”这样独立性很高的割据势力,不会成为朝廷手中的打手,那么朝廷手中真正的力量也就只有吕布的万把兵力,要想威慑敌方,无异于痴人说梦,朝廷对天下诸侯失去控制是难以避免的。

中兴需要名臣,曹操枭雄之心已露,王允非名臣之材

大唐王朝的中兴之路,涌现了一批精明强干的文臣武将,郭子仪平定叛乱,李泌、裴度、杨炎、李德裕等人,都是非常有才能的改革弊政,中兴社稷的名臣。

而董卓之乱后的东汉王朝,能拿得出手的名臣还真不太多,有些人肯定要说三国时期,人才济济,怎么就不如中唐时期的那些人了呢,问题是如果没有曹操、孙策、刘备等人,那么三国的人才,能出现在东汉朝堂发光发热吗,我认为几率不大。

而且东汉后期,用人风气不正,朝廷非常重视隐士,喜欢重用有归隐经历的士人,问题是大部分隐士都是喜欢夸夸其谈,有真才实学的却不太多,东汉的这种风气,是魏晋空谈之风的前兆,治学有用,治国恐怕就无益了。

再说,汉末第一枭雄曹操,世人评价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如果说是在董卓之乱前,曹操还真有一心效忠汉室,报效朝廷的心思。

但是到曹操逃出洛阳,在陈留矫诏讨伐董卓之后,这个青年内心就不纯洁了,枭雄的本色展露无遗,他已经不可能为大汉的中兴而奋斗了。

最后就是王允这个人,真不是什么能够中兴大汉的臣子,从能力上来说,王允成为大汉的司徒,并非其能力多出众,而是在董卓执政时期,他比较听话,没有像皇甫嵩、卢植等人一样反对董卓。

就德行来看,王允谋划杀死董卓之后,日益骄纵,目中无人,连蔡邕这样的博学文人,仅仅因为叹息董卓被杀,就被王允不容,将其害死。

其次在对董卓旧部的凉州兵的处理上,王允摇摆不定,起初想赦免,后来又计划加罪,皇甫嵩以前是董卓的上司,凉州兵曾是皇甫嵩的部下,群臣建议让皇甫嵩统领凉州兵,稳定局势。

王允担心皇甫嵩权力太重,超过自己,所以不同意,准备解散凉州兵,而且王允与吕布的关系也越发紧张,最后酿成凉州兵反叛,攻入长安,彻底将东汉王朝推向灭亡,这样的臣子如何肩负中兴的大任啊!

0 阅读:334

心动趣历史

简介:历史领域爱好者,大家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