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武时代与南朝文学新变研究》,赫兆丰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24年12月版。
内容简介
刘宋孝武帝朝虽然只有短短十一年,却在制度改革、士庶升降、皇权重塑、南北关系、文学发展等方面,深刻影响了南朝的历史走向,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该书以刘宋孝武帝朝的政治环境为切入点,借助微观史学的研究方法,在广泛收集史料并进行详细考订、编年的基础上,全面剖析孝武帝朝的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人物关系,探寻政治与社会文化、文学发展背后的草蛇灰线。旨在还原孝武帝朝政治与经学、文学互动的面貌,发掘南朝文史研究新案例,探索南朝文史研究的新路向。
目 录
绪论
第一节 充满话题的宋孝武帝
第二节 刘宋孝武帝朝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旨趣与目标
第一章 权力之巩固与强化
——孝武帝与三王关系考论
第一节 孝武帝与竟陵王刘诞关系考论
第二节 孝武帝与江夏王刘义恭关系考论
第三节 孝武帝与南郡王刘义宣关系考论
第二章 走向“大明”
——孝武帝朝政治改革新探
第一节 大明二年的转折
——孝武帝朝初期政治平衡的构建、瓦解与寒人上位
第二节 刘宋中前期出镇皇子府佐考
——以孝武帝朝及子勋之乱为中心
第三节 孝武帝对蛮族政策的调整
第四节 孝武帝对北魏政策的调整
第五节 孝武帝的治国方略与性格特点
第三章 孝武帝朝政治与经学的互动
第一节 正统的诉求与建构
——对文帝“太祖”庙号的考察
第二节 殷贵妃丧葬礼仪规格考
第四章 孝武帝朝政治与文学的互动
第一节 文学与历史书写下的孝武帝悼亡形象
第二节 刘宋文人的魏晋名士记忆
——以王僧达塑造的颜延之形象为中心
第五章 宋孝武时代及其后文学、文化新变
第一节 谢庄文学创作新论
——兼论大明泰始诗风的特点与过渡性
第二节 知识下移与六朝才女书写标准的演变
附录一 《宋书·宣贵妃传》流传及佚文考
——兼考今本《宋书·刘子鸾传》的错页
附录二 《宋书》校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序
2012年9月,兆丰从武汉大学古籍所考入南京大学,随我攻读文学博士学位,并选择以“从孝建到大明——刘宋孝武帝朝的政治、文化与文学”为题,撰写博士论文。2016年6月,他顺利毕业,并留校任教。
《旧时燕:文学之都的传奇》
前不久,他送来一包校样,说这篇论文即将正式出版,请我在书前说几句话。我对这个题目是有浓厚兴趣的,也了解本书的诞生经过,就欣然应允了。
差不多二十年前,我写过两篇小文章,分别题为《贵妃之死·462年的爱情》和《贵妃之死·哀荣背后的都城政治》,刊登在凤凰出版社主办的《古典文学知识》 2005年第3期和第4期,后来收入拙著《旧时燕:一座城市的传奇》(凤凰出版社,2006年)。
这两篇小文所谈的,就是刘宋孝武帝和他所宠爱的殷贵妃的故事。隐藏在这一段风流韵事背后,让我特别关切的,就是宋孝武帝时代的政治与文学这个话题。
我的这两篇小文章,合起来还不到一万字,显然只能浅尝辄止。现在,兆丰以二十多万字的一部专著,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入的探析,其细密专精之程度,自然不是我那两篇有意“八卦”历史的小文章所能企及的。
我饶有兴致地读完了这部书稿,多有收获,也有几点感想,愿意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这本书关注的两个焦点,一个是南朝宋孝武帝时代,一个是南朝文学的新变,对读者都是很有吸引力的。
《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
南朝文学是魏晋文学向隋唐文学的过渡阶段,南朝文学的新变,攸关魏晋文学向隋唐文学的转型,有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这是毋庸多言的。而宋孝武帝时代为什么值得特别关注,就不是那么不言而喻了。
文学史上说到南朝文学,经常提到的,大概是宋文帝元嘉时代(424—453)、齐武帝永明时代(483—493)以及梁武帝时代(502—549),相对而言,宋孝武帝朝及其大明诗坛或者大明文学所引发的关注度,实在不能与此同日而语。
但实际上,借用兆丰在本书开宗明义所说的那句话,宋孝武帝是一个充满话题的历史人物,可惜,一般人,包括一些魏晋南北朝研究的圈内人,对这个皇帝也未必有很多了解。
正因为如此,他与他的时代也就具有了多方面的不确定性和可说道性。这不仅因为他与殷贵妃之间演出过那样一段爱情传奇,也不仅因为他有突出的才华和鲜明的个性,也不仅因为他在位期间实行的大量改革,使宋孝武朝成为南朝历史的转折点和南朝文学新变的孕育点,也不仅因为他身后的毁誉不一。
《刘宋皇族与刘宋学术研究》
他在位时长并不长,从453年到464年,总共十一年,不过却是刘宋诸帝中在位时间第二长的,仅次于宋文帝。他先后使用过“孝建”和“大明”这两个年号,都有深长的意味。如果说“孝建”强调的是对正统的继承,体现的是他对正统的焦虑,“大明”则意味着对这一正统的发扬光大,体现的是他确立政权之后的自信。
史家对宋孝武帝其人如何界定,对其时代如何评价,还存在不少争议,尚无确定之论。有人对宋孝武帝时代评价很高,认为这是刘宋王朝的中兴之世,当时有一些文人,以鲍照和韩兰英为代表,都异口同声地称颂宋孝武帝是刘宋的中兴之主,可见这代表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种声音。
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极为糟糕的时代,比如《宋书·孝武帝纪》史臣论中就说,大明之世是一个“尽民命以自养”的桀纣时代,这等于骂宋孝武帝是桀纣之君,其贬损力度之大,可谓无以复加。
《宋书》
当代或后代的史书,迫不及待地给宋孝武帝贴上昏君或暴君标签的,也比比皆是,不过,也有史家承认宋孝武帝是个文武双全的皇帝,比如,《南史》和《资治通鉴》就说他武则“长于骑射”“机警勇决”,文则“学问博洽,文章华敏”。而《文心雕龙》《诗品》等经典的诗文评著作,也都肯定他是一个诗才出众的文人。两种评价几乎迥然相反。
宋孝武帝病死的那一年才35岁,如果天假以年,让他享有与其祖父宋武帝一样的年寿(60岁),或者享有其死于非命的父亲宋文帝的年寿(47岁),他会如何引导南朝历史和文学的走向,那就是一个更大的未知数。
正因为有了上述诸端不确定性,宋孝武帝这个话题人物才更加引人注目,宋孝武朝这个话题时代才更加值得仔细研讨,而本书各章中围绕宋孝武帝及其时代展开的各种论题,涉及政治权力与制度变革,涉及政治与经学、文学及文化的互动等等,也才有了更大的阅读吸引力。凡此种种,都体现了本书选题的趣味性和重要性。
《南朝宋会要》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有三个特点:
首先是采用微观史学的研究方法,其次是在研究中把握“了解之同情”与历史想象之间的平衡,第三是注意文献学与文艺学相结合,考据与批评相结合。
对以上三点,兆丰在本书“绪论”第三节中已经作了较为详细的阐发与总结,不必逐一重述。
窃以为,在这三个特点中,第一点最为重要。
一方面,相对于推重长时段理论的宏观史学,微观史学更关注微小时段,更关注个别的、具体的人物和事件。
很显然,历时只有十一年的宋孝武帝时代,是不适用长时段理论的,而只能适用微观史学。本书采用微观史学的研究方法,能够发挥其优势,因小而见大,见微而知著,既可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也可以说是因地制宜。
另一方面,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史料充足,才比较方便展开微观史学的一系列考证辨析的细密操作。
《南朝气韵:六朝石刻碑帖讲演录》
所以,一般来说,微观史学比较适用于文献史料遗存比较充足的时段,比如明清时代以及近现代,除了正史、档案之外,还有大量书札、日记、方志、石刻等史料,可以彼此联系,相互印证。
至于魏晋南北朝时代,其传世文献的数量与质量,非但远远不及明清时代,也明显不如隋唐两宋时代。
本书将微观史学方法运用于研究南朝早期的宋孝武帝时代,需要面对两个严峻的挑战,一个是史料不足,一个是阐释确证不易。
为此,兆丰非常注意爬梳散落于各种文献中的细碎材料,细心寻绎史料断片之间的联系,“从众多纠葛缠绕的史实中,梳理出历史发展的脉络和重要节点,同时也可以更深入历史的肌理,贴近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各阶层人物,玩味他们的心理,体会他们的感情”(第14页)。
他所说的“众多纠葛缠绕的史实”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不妨举两个例子为证:
一个是第二章第二节“刘宋中前期出镇皇子府佐考——以孝武帝朝及子勋之乱为中心”中所考辨的史实;一个是本书所附两个附录,“《宋书·宣贵妃传》流传及佚文考——兼及今本《宋书·刘子鸾传》的错页”以及“《宋书》校考”。这两个例子都涉及“纠葛缠绕的史实”,兆丰从中甄辨考析,理清历史脉络,突出重要节点,颇见史学功底。
《南朝帝陵的石兽与砖画》
全书论述引人入胜,可以说,其对微观史学研究方法的使用是成功的。兆丰在准备这篇博士论文期间,为了借石他山,曾申请并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到日本广岛大学访学一年。
众所周知,日本学界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有着相当深厚的学术基础,硕果累累,而广岛大学正是日本六朝文学研究的重镇,其中不乏擅长微观史学研究的学者,也不乏可资借鉴的研究个案。
在广岛大学访学期间,兆丰搜集、阅读了大量日本同行的研究论著,开阔了学术视野。书中对这些文献颇多参考、征引,留下了这一段访学经历的印迹。
这部书稿是兆丰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充实而成的,相较原作增幅约三分之一。八年前,兆丰以这篇优秀的论文提交答辩之时,就获得答辩委员会的好评。毕业之后,他又持续对论文进行修订、润饰和提高,并且以这篇论文成功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的后期资助。
论文中的若干篇章已经在《文学遗产》《学术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提前与广大读者见面,并在圈内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南朝真迹:南京新出南朝砖印壁画墓与砖文精选》
作为这篇论文的最早的读者之一,同时也作为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界的同行之一,我见证了这项专题研究从框架构建到论文成篇,从书稿定型到正式出版的全过程,也目睹了兆丰在学术研究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的足迹,既为兆丰的成长感到欣慰,也为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增添新成果而感到欣喜。
兆丰是80后学人的一员,当下,他与他的同辈人精力饱满,学识日新,正处在你追我赶、蒸蒸日上的阶段。在他们手中,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将焕发新的生机,开拓新的世界,收获新的成果,是无疑的,我对此充满期待。
程章灿
2024年9月28日
《世族与六朝文学》
后记
本书是由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从孝建到大明——刘宋孝武帝朝的政治、文化与文学》修改而成。
我在硕士阶段的研究方向是“春秋左传学”,硕士论文研究的是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的条例。因杜预是魏晋时人,我在泛览相关时代背景的研究著作时,读到了南京大学文学院程章灿老师的《魏晋南北朝赋史》和《世族与六朝文学》两部书,从而开始对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文化倾心不已。
2012年5月,我幸运地接到了南京大学文学院的录取通知,获得了立雪程门、跟随程老师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学位的机会。
入学后不久,程老师就跟我谈起了刘宋孝武帝朝的话题,并送给我一本他关于南京的文化随笔《旧时燕》。里面的《贵妃之死》一文是程老师关注孝武帝朝的一个契机。
在做了一些初步的文献工作后,我接下了这个题目。这个题目尝试将微观史学引入南朝文史研究,透过看似无关紧要的微小事件观察纷繁复杂的政局变动,对政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抽丝剥茧式的研究。
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商务印书馆2023年版。
因为孝武帝朝总共只有11年,相对而言文献范围并不算很大,但相当考验文本细读和史料考证的能力。
一开始我几乎什么头绪都找不到,程老师建议我把看过的材料按时间事无巨细地整理成文献长编。通过这个办法,我渐渐地在文献对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2014年上半年,我在程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申请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获得了去日本广岛大学文学研究科留学一年的机会,师从著名汉学家佐藤利行先生。
广岛大学文学研究科是日本汉学研究重镇,有着悠久的《文选》学研究传统。在这里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日本学者有关六朝文史研究的著作,极大地开拓了思路和眼界。
无须讳言,本书当中的一些篇章其实就是对几位日本学者研究方法的模仿。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一段留学经历,我的博士论文是很难完成的。感谢佐藤先生、陈翀先生和刘金鹏兄在我留学期间对我各方面的关照!
虽然我身在异国,程老师仍然十分关心我的写作进度,经常通过邮件为我答疑解惑,分享课题相关资料,认真批改我的论文初稿,不只是在篇章结构、观点修正、主题深化方面提出大量意见,连文辞润色、改正错别字甚至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毫不放松。
《南北朝诗选》
论文数易其稿,离不开程老师对我的精心教导与帮助。拙作出版前,程老师又拨冗赐序以为劝勉,谨呈上深深的感谢!
在撰写博士论文的过程中,我越发感觉到魏晋南北朝文史研究虽然前期积累极为丰富,大家名著不胜枚举,但也还没有达到“题无剩意”的程度。
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标志性时段(如元嘉、永明、梁武帝朝)的研究固然已十分精细,但一些事件内部的细节、人物关系,时段之间的勾连过程还有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这是能够通过传统的文献对勘和考据的方法向前推进的。
将之前说不清楚的细节和坐标之间的演进过程描述清楚,本身就是对学术的推进,也是通向“义理”层面研究的基础。
另一方面,解读经典的文学文本是一个没有止境、可以不断深广和翻新的过程,这对于任何时代的作品均是如此,魏晋南北朝当然也不例外,否则作为这一领域显学的“选学”和“龙学”便难以为继。
当然,魏晋南北朝的传世文献非常有限,而且文本面貌也十分复杂,特别是相比北朝研究还有较多的出土文献为辅佐,南朝文史研究的难度恐怕更大。任何细微的推进都离不开敏锐的文本细读和文学鉴赏能力。
《刘宋文学研究》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我想这应该成为所有魏晋南北朝文史研究者最基本的治学心态。至于在此基础上能否见微知著,将中古时期的文学、文化现象放在整个中国史,乃至东亚史、全球史的视野下予以考量,则是更高层次的学术理想,非朝夕可至,吾当勉之。
2016年博士毕业后,我十分幸运地获得了留在南大文学院工作的机会,并进入历史学院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在工作的同时继续对博士论文进行修订和增补。
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胡阿祥教授帮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史学研究方法。“宁可劳而不获,不可不劳而获。”这是胡老师经常挂在嘴边叮嘱学生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工作后我还有幸认识了美国莱斯大学钱南秀老师。钱老师学识渊博、亲切和蔼,在学术上对我的启发和鼓励尤多。她提醒我考察六朝才女出现的原因,促使我开始转向现在关注的六朝书籍与知识流传的问题。2022年11月,钱老师因病去世。在此致以深切的怀念。
《世说新语选译》
我的硕士导师是武汉大学古籍所骆瑞鹤先生。骆老师为人谦和低调,清净淡泊,不善言辞,但将学术看得极其神圣。他是我走向学术的领路人,不仅教会了我最基础的读书和治学方法,更通过潜移默化的身体力行教导我做学问应有的品德和态度。在我读博和毕业后的工作中,骆老师也一直关心、支持着我。
2019年底小女出生,家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但也平添了更多家务。妻子为了照顾孩子不得不暂时中断自己的科研工作,我的父亲母亲也来到南京不辞辛苦地承担了大量家务,以使我能尽可能多地挤出一些时间兼顾工作。每每想到这些我都感激不已。谨以这本小书献给无私支持我的家人们!
本书中大部分内容曾以单篇论文形式在《南京大学学报》《文学遗产》《中南大学学报》《古典文献研究》等刊物刊发。一些论文因刊物篇幅所限,发表时有不同程度的删减,此次出版不仅以完整面貌呈现,而且对之前已发表文章全部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荀子补正》
拙作得以出版,要感谢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经费支持、评审专家的肯定以及湖北人民出版社的帮助。晏佳利等编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为编辑拙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特此致谢!限于学识,本书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赫兆丰
2024年9月29日
作者简介
作者近照
赫兆丰,河北邯郸人,文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广岛大学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数项,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南京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