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肺实变
肺实变是指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内的气体被病理性液体、细胞或组织所替代的影像形态。累及范围可为肺叶、肺段、小叶或腺泡。常见的病理改变为炎性渗出、肺出血、肺水肿、肉芽组织或肿瘤组织等。肺泡内的填充物可经过肺泡孔向邻近肺泡蔓延,病变区与正常肺组织间无截然分界,呈逐渐移行改变。【影像表现】1.X线表现 边界不清或边缘毛糙的密度增高影。2.CT表现( 1)形态、大小不一的均匀致密影,可为腺泡结节影、边缘模糊的斑片影、肺段或肺叶分布的均匀致密影、蝶翼状分布的大片影,其中支气管血管束因被湮没而不能显示。( 2)实变的肺组织密度均匀,边界多不清楚,累及叶间裂时可清晰显示叶间裂。( 3)小范围的肺实变密度通常较均匀,大范围的肺实变内常见空气支气管征。( 4)可跨肺段分布。( 5)不伴有肺体积的缩小。 【病例】患者,女,57岁,发热、咳嗽、乏力,伴活动后气(图1)。
02
磨玻璃密度影
出现磨玻璃影的原因可能为渗出液、漏出液、脂质蛋白、血液或肿瘤等填充肺泡。【影像表现】 薄层CT肺窗上表现为片状、斑片状高密度影,病灶内血管和支气管纹理未被掩盖。纵隔窗上,病灶往往不能显示或仅能显示磨玻璃影病灶内的实性成分,可分为弥漫性或局限性,呈叶、段、全小叶型或小叶中心型分布,边界清晰或模糊。 】患者,女,41岁,发热、咳嗽3天(图2)。
03
结节及肿块
肺结节是指平均直径≤30mm、类圆形、密度增高的病灶,可单发或多发。直径<6mm的结节称为微结节。直径>30mm的结节称为肿块。 【影像表现】( 1)肺内球形高密度或稍高密度病灶。( 2)形态不一,可呈圆形、类圆形、不规则形、分叶状。边缘光滑或不光滑,可见不规则毛刺或棘状突起。( 3)病灶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含有更低密度坏死影,或含有脂肪、钙化等,对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意义。( 4)大小从数毫米至3cm以上,肿块或结节的体积及动态变化情况对病灶的良恶性判定均有意义。( 5)病灶周围伴或不伴其他小病灶(卫星灶)。 【病例】病例一 患者,男,77岁,咳嗽、胸痛1月余。 图3A示右肺下叶胸膜下结节,边缘可见少许毛刺。病例二 患者,男,86岁,发热伴腹泻、咳嗽2天。 图3B示左肺上叶肿块,边缘可见多发毛刺,邻近胸膜牵拉。

04
线影及网格影
线影及网格影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特发性肺纤维化、结缔组织病、癌性淋巴管炎、肺尘埃沉着病及间质性肺水肿等。病理改变主要为渗出或漏出、炎症细胞或肿瘤细胞浸润、纤维结缔组织或肉芽组织增生等。 【影像表现】线影是指小叶间隔增厚,形成小叶间隔线,即克氏线,在肺野内呈异常线状阴影。线影主要分为三类,即A线、B线及C线。①A线表现为指向肺门的较为平直的致密线影,呈水平走行,长度为2~4cm,宽度为0.5~1mm,多见于上肺野;②B线是克氏线中最常见的,表现为较短且不分叉的致密线影,长不超过2cm,宽不超过1mm,多见于两下肺野外带,与胸膜平行;③C线少见,表现为细小的线状影,可沿任何方向走行,相互交织呈网状影,多见于下肺野。网格影由线状、条状或带状阴影交织而成。①小叶间隔增厚:HRCT表现为垂直于胸膜面的长约1cm、厚1~2mm的细线影,相邻的细线可形成多边形,常见于间质性肺水肿、癌性淋巴管炎等; ②小叶内间隔增厚:HRCT表现为小叶内不规则细网线影,网线相互间隔 1mm,伴或不伴小叶间隔增厚,呈细小网格状改变,多见于两肺基底部的外周区域,常见于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结缔组织病肺部浸润等;③小叶中心增粗:HRCT表现为小叶内核的数量增多和直径增粗,且外缘有细长毛刺样影,常见于癌性淋巴管炎、结节病等。 病例:患者,女,54岁,反复咳嗽1个月(图5)。


✔内容紧凑、语言精炼,条目化结构便于快速查找和应用,适合影像科医师、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及相关学科临床医生使用。

科学出版社赛医学(sci_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