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水大坝
据传,上古时代有高阳、高辛兄弟二人开辟此地,所以此地得名阳辛。在阳辛迁往兴国之前,一直是历代县州治所所在地。迁往兴国后,一开始仍用阳辛之名,后改名为阳新。
阳辛村旧址为古阳辛镇,是阳新县发祥地,三国至隋代300多年间,先后为阳新县、富川县治所(即县城所在地)。隋末,县治东迁至今兴国镇,此地遂更名阳辛。1958年,富水上游修建富水水库。大坝蓄水后,阳辛古镇从那时起淹没在水底。祖祖辈辈生活于此的阳辛人,不得从古镇搬迁。 从古镇形成到现在搬离,很多历史已淹没在烟波浩渺的水库之底,只有现存的阳辛渡口还在述说着当年的历史。
阳辛之美,有人曾这样描述:五百里青山,西向而来;三百里富河,东流而去;八万亩水库,烟波浩渺;两千里国道,蜿蜒南下。富水水库碧波荡漾,峰峦叠翠,青山倒映在绿水中,宛如一幅泼墨山水画;坝外,田畴万顷,公路纵横。
如今的阳辛村属移民建制村,位于湖北省阳新县富水水库,与咸宁市通山县接壤,区位优越、交通方便,是阳新、通山两县十几个库区乡镇主要商品交易集散地。全村有6个生产组,641住户,人口2576人,外出打工700人。
富水大坝
阳新县自西汉置县以来,县治所历数次变迁。县治变迁的轨迹是沿富河而建,先在下游的下羊下雉潭(今阳新县枫林镇境内),后在上游的阳辛镇(今阳新县龙港镇境内),最后在中游的兴国镇及附近。阳辛置县治从三国时期公元221年开始到隋代公元598年,前后共377年。1960年,阳辛镇因建设富水水库而被淹没水底。
阳辛古镇处富水与燕厦河交汇处,三国至隋代为阳新县、富川县治所。阳辛古镇历史悠久,镇里有五里长街,屋宇轩昂,楼阁峥嵘,地面铺的都是清一色的青石板,街上点缀着荷池芳榭,仙阁丹亭相映成趣,呈现着江南古镇独特风格。古镇上有商铺300余家,是阳新、通山、武宁等地著名的商贸重镇。古城墙以块石砌成,外沿高5米,内壁高3.5米,宽3米,东南西北四门均石砌拱形,城顶谯楼皆三层砖木结构。五里长街为东西走向正街,东有500米长横街,均4米宽石板路面。街中三层牌坊及三 门四石柱雕刻精美,门旁石像、石狮各一对。城内老店铺皆砖木结构,有徐、杨、张、李四姓祠堂及太尉庙、关公庙、屈原庙、吴王庙、武显庙等建筑。古镇历为富水上游竹木集散地,商贾云集,市面繁荣,日本进攻后萧条。
旁边的石头正是望夫石
阳辛镇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底蕴深厚。县治开山人物孟宗以行孝著称于世,《二十四孝》中有“孟宗哭竹生冬笋”的故事,他的子孙也就世居属地阳辛,还世传“孟嘉落帽龙山”佳话。南宋文人王质亦因看重阳辛民风而迁居于阳辛。明代重庆巴县刘氏家族刘春、刘彭年、刘起宗三次来阳辛寻宗亲。这个刘氏家族入川前其祖辈刘荣八在祖籍兴国州(今阳新县)做了一个承事郎的小官。
元末,刘荣八之子为了避陈友谅之乱携三个儿子举家外迁,老大在重庆巴县落户,老二在四川万县落户,老三返迁回阳新王英镇隧洞村。重庆巴县刘氏宗族在明代是仕宦之家,从六世刘规到十世刘世曾等连续五代十位进士。位高权重的是七世刘春,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中进士一甲榜眼,正德八年(1513)升礼部尚书,谥文简公,赠太子太保。
刘春之子刘彭年于正德九年(1514年)中进士。1520年刘彭年时任湖广左右布政使,来兴国州寻宗亲拜谒刘荣八墓,并写了一首诗:“慈口新来梓里过,乡心其奈客情何。山连楚蜀峰全秀,地接东南势转多。盛世百年谁旧族,移家数代已鸣珂。匆匆又逐征途发,草树烟光意自和。”
刘彭年之子刘起宗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进士。1549年,刘起宗时任户科给事中以事取道拜谒刘荣八墓,也赋诗一首。当时兴国州籍进士徐纲、杨儒鲁、吴国伦在朝廷做官,刘起宗跟徐纲还是一个远亲,刘起宗祖宗刘荣八的妻子是徐纲的先姑。1550年,兴国州守周鹏为刘荣八立石,题“刘氏先人之墓”,刻二诗于碑。1556年州守郑聚东复为立石,撰文者礼科左给事中徐纲,篆额者兵科给事中吴国伦。
小有天
所幸阳辛镇还有两处胜景:钟山墨池和凤栖洞。钟山墨池流传东汉书法家、三国魏大臣钟繇的故事。钟山因钟繇而得名,钟山主峰海拔500多米,怀抱数十峰峦,古木参天,翠竹婆娑。钟繇出仕前游历此山,见群峰竞秀,洞木清幽,遂留洞结庐攻读。钟繇在读书之余采药为人治病,药到病除,且不收分文。钟繇死后,乡人在洞侧建太仙庙祀之。所谓“墨池”为洞西三里多半亩方塘,相传因钟繇洗笔,水成墨绿,终年不涸。前人墨池叹咏甚多。
明杨儒鲁《钟山墨池》:“高源从未到,山色似曾来。寒壑生秋思,樵门起壮杯。明池注潢汉,芳草积云台。何处钟繇墨,烟云文字该。”清阳新东春籍进士、浙江云和县令、耘蕙诸生陈治策池边题勒《墨池》:“孟嘉之水萦如带,钟繇之山撑如盖。苔痕踏破扪高空,天风习习鸣虚籁……”凤栖洞位于阳辛镇东北角。明成化七年(1472年)巡按王宾游此,见崖顶一石酷似栖凤,惊“凤栖乎竹,未闻栖乎崖”,又见洞“白云吞吐无间朝暮”,遂书“白云洞”三字勒于洞口,并作有一首诗《题白云洞》。乡人闻言,恐石凤逃飞,便漫山广植乌啼竹,后习呼其洞“凤栖洞”。洞深莫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清人勒于洞口“小有天”三字。
石壁及碑碣刻满游人寄怀诗文,或恭谨,或豪放,或刚劲,或清秀,多宋元明清遗墨。洞前凤栖寺供茶水斋饭,备文房四宝,住持常为隐居名士。寺外举目四望,奇山秀水,尽收眼底,古今题韵奇洞诗文颇丰。江西一逃婚王姓才女慕名来寺,落发为尼,亦留下哀怨诗句:“远隔家山路几千,一番回首一凄然。孤身漂泊空中絮,往事迷茫镜里烟。满拟情天终可补,谁知恨海最难填。荒庵夜半寂寥甚,黯黯春愁听杜鹃。”
时光如同东逝的富河水,滚滚而去。俱往矣!站在山顶俯瞰富河,不禁感慨万千。正所谓:故址河边留,锦鳞水里游。当年十里竞繁华,今日放行舟。岁月跨千载,沧桑几度秋。漫将下雉说从头,幕埠也生愁啊!
富河沿岸美景:
来源:花间心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