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富水教育历史回顾:富水镇职工子弟学校

楚风雅 2017-10-11 15:53:03

现在许多年轻人,对“富水职工子弟学校”都觉得很是陌生,其实这所学校,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在富水地区还是很有名气的。

在富水周边的村子(当时称大队)里,如车桥、阮家畈、石角山、汪家垅等村民的眼中,“富水职工子弟学校”的师生都是城里人,而车桥人的称呼更直接,称富水吃商品粮拿工资的人为“公家人”,吃商品粮拿工资人的子弟则为“公家人的伢仔”。

在富水职工子弟学校上学的开始都是“公家人的伢仔”。

富水职工子弟学校创办于哪一年?笔者问过许多人,都说不清楚。笔者是70年代初转入这所学校读四年级的,1978年高中毕业,印像中,之前可能起码有四届学兄学姐是在这所学校读完了小学的,当年实行的是九年教育制(小学五年、初中二年、高中二年),如此推来,学校创办时间应可能在1966年。

创办这所学校是为了解决富水水库管局和富水水力发电厂职工了子弟“上学难”问题,为这两单位直接服务的的粮管所,供销社等单位,当时实行的是双层领导,党群关系由富水水管局领导,行政业务属上级职能部门领导,这些单位职工的子女自然也在这所学校读书。

(初中毕业合影)

学校创办之初,只有小学,大约1972年开办初中,1976年开办高中(共办了四届高中)。之前,富水职工子弟初中则在车桥学校就读,高中在龙港就读,1975年,折区并社(之前,富水公社隶属龙港区,区折后,富水公社与龙港公社是平级政府)之后,富水也在星潭开办了高中,富水职工子弟有一届初中生毕业后是到星潭念完高中(77届)的。笔者是富水职工子弟学校首届(78届)高中毕业生。

为了处理好与地方的关系,经富水水库管理局同意,后来,阮家畈村的初高中生和车桥村阮颈(俗称后背湾)的全部学生也陆续在这所学校就近上学。

(高中毕业合影)

富水职工子弟学校隶属关系很复杂,学校是富水水管局创办的,主管单位是富水水管局是没问题的,但教学业务和行政事务则要接受阳新县富水教育组(75年前是龙港教育组)的领导,因而师资力量的构成也很复杂,老师中有水管局和富水电厂的职工和家属,也有工资关系在县教育局,是阳新县教育局的教职员工,有时还在社会上聘请过临时老师。大约在1980年,通过协商,该校在县教育局有正式编制的老师,其工作关系全调至水管局和电厂两单位。

(2008年部份同学游富水湖时合影)

由于富水水管局和电厂等单位的职工都来自五湖四海,加上又是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因而富水职工子弟学校在富水地区乃至阳新县是率先实行普通话教育的学校,学校里有3个上海知青,也是教普通话的中坚力量,语文课则多由他们担当。学校对普通话教育很重视,强调朗读课文和上台发言时必须用普通话,当时的校长杨道鑫是富水石角山人,他带头用普通话与师生进行交流,多次受到的水管局领导的的表扬。后来上级要求推广普通话教育,富水职工子弟学校有几位老师还被富水教育组请去为各大队学校老师进行普通话教学作辅导。

(2008年我们第一次聚会时合影合影)

按说,这所学校的学生平日交流应是用普通话的,但事实是,他们除了朗读课文、上台发言和文艺表演用普通话外,武汉话成了他们共同的语言,这可能与当时富水(尤其是电厂)武汉人比例大有关系。当然,由于要与周边村子的人进行交往,有一些职工子弟也会也会富水当地话。

这所学校的学生乃至学校周边村子的许多村民最难忘的是施瑞勇和富宁珍老师,二位是夫妻,都是上海知青,教学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人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退休后回上海定居,富水人和车桥村人到上海有事找到他们时,他们不仅尽全力帮忙,还管吃管住,从不嫌弃,这在“富水圈”内是有口皆碑的。

随着富水水库管理局和富水电厂的工作和生活区分别迁往阳新、黄石后,富水职工子弟学校连同校舍和场地也全交给地方了。今年国庆,我们在这所学校毕业的首届高中生在富水举行聚会,回母校参观时,在校门前看到了一条标语:“热烈祝贺富水小学‘小升中’升学率荣获全县第一名”。

0 阅读:2
楚风雅

楚风雅

诗文风雅:惟楚有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