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这篇文章不是我写的,是我一个朋友早年间所写,未曾发表过,我偶然读来,觉得有点意思,我替他发布一下吧。
我不一定完全认同文章的观点,但每个人的主观喜乐各有不同,也许有些投缘的读者会从中读到甘饴,故不能做任何修改,原文放出。
人世间一切纷繁复杂,皆是过眼云烟。你我皆在这片天地之间,能见山河壮丽,感常世冷暖,触生死悲欢,然皆如梦幻泡影。
今日,我与你谈些道理,或许你会有所理解,或许你会嗤之以鼻,但我愿以心相授,愿你在这大千世界中,觅得一丝清明。
世间一切,皆是影像
你看这山,这水,这花草树木,皆是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然我问你,这些真的是“实”的吗?
你定会说,真真切切,我伸手便可触及,目光所至,皆是实物。
可是,若我告诉你,这一切不过是你心中所见,而非实存,你可会相信?
有一位智者,他曾对一位凡人说道:“你眼前的世界,不过是你心中的投影。若你心中有山,便见山;若你心中有水,便见水。然此山此水,终究不是你以为的那般真实。”
凡人不解,心想:“我岂能凭空造出山水?”智者微微一笑,举手将一片落叶捧起,轻轻抛向凡人:“你看此叶,可见?”凡人点头:“自是可见。”智者又问:“若你闭目不看,此叶是否还在?”凡人思索片刻,回答道:“虽不见,然应仍在。”智者叹息:“你眼不见,何以知其存在?你心中所见,不过是你心的映照,若心不动,世界何存?”
这便是所谓的“共识现实”。你眼中的世界,是你与他人共同构建的山河,是你心中认定的真实。你心若执着于此,便困于此;若能放下,便得清明。
为道日损,方得大道
你或许会问,既然这世间一切皆虚幻,那我该如何行走于这虚实之间?老子有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意在告诉你,求学之道是不断增加,而修道之路却是不断减损。
有一位年轻人,向一位老道者请教:“我心中多有烦恼,如何才能得道?”老道者问他:“你每日都在做些什么?”年轻人答道:“我每日勤学苦练,读经文,习礼法,务求日有所增。”老道者摇头:“你每日所增,不过是外物。你心中之烦恼,正因这些外物所生。你不思减损,如何得道?”
老道者指着身边一棵古树道:“你看这树,每年至春夏生长,每至秋冬凋零。若每年只增不减,这树岂不被重负所压,最后枯死?为学如春夏,增益无穷;为道如秋冬,损之又损。唯有舍去外物,舍去心中执念,方能见得‘无’之境界,而这‘无’才是大道本源。”
内心世界,外在投影
你是否曾感到,外在的世界总是与你的心境息息相关?
当你心中充满焦虑,眼前的世界似乎也变得阴暗无光;当你心情舒畅,周围的一切也仿佛格外美好。
然你可知,这非是外物在变,而是你的心境在投射。
有一位商人,年少时家境贫寒,后因勤奋而致富,然他仍日日感到不安,生怕财富有朝一日尽失。他请教一位隐居的道者:“我如何才能心安?”道者问他:“你每日都在担心什么?”商人答:“我担心失去所有,担心一无所有。”道者笑道:“你心中所见,不过是你自己。你心中有失,便见失;你心中有得,便见得。你若能放下这得失之心,心安之时,便是你内心世界的真相。”
道者接着说道:“你所见的外在世界,皆是你心中之投影。若你心中杂念纷扰,眼前世界便如镜中花,水中月,虚无缥缈。唯有心静如水,才能见得世界的本来面目。”
修行之道,心静生慧
修行,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心的修炼。你或许听过“静能生慧”这句话,却未必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
心静,方能见性;心动,则生执念。
有一位农夫,因一夜暴雨,田中庄稼尽毁。他心急如焚,愁眉不展,整日想着如何挽回损失。一天,他遇到了一位路过的道者,道者见他愁苦不堪,便问:“你为何如此烦恼?”农夫将自己的遭遇一一诉说。道者静静听完,笑道:“你为何不静下心来,看看眼前的世界?”农夫不解,问道:“我心中充满焦虑,如何能静下心来?”
道者从袖中取出一面小镜,递给农夫:“你看这镜中之像,可清晰?”农夫看了看镜子,点头:“清晰可见。”道者将镜子放入水中,水面因风起波动,镜中之像顿时模糊不清。道者说道:“你心如这镜,外物如这风。若你心中波动,万物皆乱;若你心中清静,万物自现。”
农夫顿悟,心中渐渐放下焦虑,开始以平静之心面对眼前的一切。几日之后,他发现田中的庄稼虽被毁,但新的生命也在悄然生长。正如那道者所言,心静则生慧,心动则生乱。
结语
天地无常,人生如寄。你我皆在这世间行走,难免遇到纷扰与迷茫。
然愿你记住,外在世界不过是你内心的投影,唯有修炼内心,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与智慧。
大道至简,然行之不易。愿你在这条修行之路上,损之又损,直至见得“无”之境界,得无为而无不为之心境。
若你能行,则终有所至;若你心不动,万物皆静。愿你早日悟道,得见本来面目。
蒋云强_学佛人
阿弥陀佛[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