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李善长掏出免死金牌,朱元璋冷笑:你看看背面写了什么

奋强纪实 2025-02-19 11:37:08

在朱元璋成功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啊,那行事风格可是相当大气呢。他做了一件挺让人瞩目的事儿,就是直接给多达30多个人颁发了“免死金牌”,这“免死金牌”在当时可算是一种极为特殊且有着重要意义的赏赐呢。

有这么一块金牌,名字倒是挺好听的,可实际上好像并没有多大用处呢。想当年啊,李善长在面临生死危机的时候,还指望着能靠这块金牌来保住自己的性命。哪知道呢,朱元璋当时只是一脸冷笑地对他说:“你去瞧瞧那金牌的后面写了啥?”李善长依言去看了,这一看呐,瞬间就陷入了绝望之中。

大家知道那所谓的“免死金牌”吗?很多人都好奇它的背后究竟写了些什么内容。

李善长的免死金牌

李善长在当时可算不上是神童哦,但在当地来讲,他也绝对是那种极为聪明的人。

另外,这人的学识那可是相当渊博的。据说呢,他在占卜算卦这方面特别擅长,而且算出来的结果还挺准的呢。就因为这个,李善长在当地的名气变得越来越大了,知道他的人也越来越多,他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响亮啦。

据传,朱元璋听闻有这样一位能力出众的人存在,顿时猎奇之心大起。在这种心思的驱使下,他可谓是绞尽脑汁、用尽各种办法,最终成功地把那个人招揽到了自己的麾下,就仿佛是用了一些巧妙的手段把对方“骗”了过来一般。

在那个时候,天下正处于一片大乱的局势之中。朱元璋一脸恭敬的模样,开口询问道:“瞧瞧这乱成一团糟的天下,也不知道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样混乱的局面,迎来安稳的日子呢?”

李善长在听完相关话语之后,脸上带着笑容说道:“其实啊,只要能够效仿汉高祖刘邦当年所采取的做法,那么你同样是有能力去平定天下的。”

大家可以这样来理解啊,要是把朱元璋比作西汉时期的汉高祖刘邦的话,那么李善长呢,就和西汉开国的大功臣萧何极为相似啦。而且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朱元璋也是一步步地让李善长走上了如同萧何那般的重要位置,就好像是让他步入了“萧氏”所走的那种正轨之上呢。

最开始的时候,李善长所承担的任务呢,就是帮着朱元璋对史书进行管理。不过在这之后呢,他的职责范围又有所拓展啦,不仅继续帮朱元璋谋划一些计策,出出主意,而且还顺带把军中粮食的管理事宜也一并承担起来了呢。

在朱元璋以及和他一同奋斗的众人齐心协力之下,投奔而来的人渐渐变得越来越多了。说实在的,这些前来投靠的人,大多都是怀揣着想要当官的心思呢。

当时有众多的人前来投靠,这在朱元璋看来自然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随后呢,朱元璋便对李善长说道:“李善长啊,现在来了这么多人投靠咱们,还得麻烦你去对这些人进行一番考核筛选呢。”

就这样,李善长再度承担起了本该由人事部负责处理的那些事务。

之后呢,郭子兴找到李善长,对他说道:“李善长啊,你到我这儿来做事吧,在我麾下上班,那肯定能有更加光明、更好的前途。”

李善长在听闻相关情况之后,并没有接受,而是选择了婉言相拒。不过呢,即便如此,他之后依旧继续为朱元璋效犬马之劳,在其麾下履行自己的职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从这些情况来看,就能很容易发现,这李善长的眼光着实是很不错的呢。

在朱元璋成功建立明朝之后,李善长凭借着极为卓著的功劳,得以荣任左丞相一职。不仅如此,他还被册封为韩国公,享有颇为丰厚的待遇,每年能够领取到的俸禄是4000石粮食呢。

在当时的明朝,所提到的这个工资数额,已然达到了最高的程度。就因为这样,那段时间里的李善长真的可以说是处在了人臣的极致地位呢,那场面,那气势,简直是风光无限,备受众人瞩目。

另外,朱元璋赏赐给了李善长一样特殊的东西,那就是“免死金牌”。这“免死金牌”可不得了,只要它还存在着,就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呢。它可以让李善长免去两次被判处死刑的命运哦,不仅如此,李善长的儿子们也能凭借这块金牌获得一次免死的机会。

这种待遇啊,要是放在整个封建王朝时期去看的话,那可绝对算得上是最顶尖的层级啦。在封建王朝的漫长历史进程当中,各类人物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待遇情况,然而这所说的这种待遇,跟其他所有的相比起来,无疑是处在最顶级的那个行列之中的,没有其他能与之相媲美的呢。

权利好、待遇高就一定意味着是好事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特别是处于官场生活极为混乱的封建时期的时候更是如此呢。在那样的封建时代,官场的状况可谓是错综复杂,各种乱象丛生,所以即便拥有不错的权利以及优厚的待遇,也不见得就是一件十足的好事。

在之前还处于打仗的那个时期,所有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战事当中去了。毕竟战争形势严峻,大家每天都得忙着应对各种战斗相关的事务,像筹备物资、制定作战计划、奔赴前线作战等等,心思全都放在怎么打赢这场仗上了,根本就没那个闲工夫去搞那些勾心斗角的事儿。

在国家刚刚建立起来,整个社会也趋于安定之时,就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平日里没什么特别要紧的事儿可干,李善长便是这其中的一位。国家初建,大局稳定之后,各方面的秩序逐步恢复正常,一些原本在动荡时期忙碌奔波的人,这会儿一下子没了那种时刻紧绷着的状态,于是就闲了下来,李善长恰恰就是这类闲来无事之人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呢。

李善长这人啊,瞧着那模样是挺面善的,给人一种和善亲切的感觉呢。但实际上,他是个小肚鸡肠的人哦,心胸可并不宽广,往往在一些事情上显得颇为计较,和他那看似和善的外表还真是有点反差呢。

在那个时候啊,朝廷当中有不少人不知怎么的就招惹到了李善长。李善长呢,那可是个厉害角色,他直接就写了奏章向皇上弹劾那些他瞅着不顺眼的人呢。这其中,像刘伯温那样才能出众、极其有才华的人,更是让李善长心里头嫉妒得很呐。他这嫉妒心一上来,就更是对刘伯温这样的人才看不顺眼,进而通过上书弹劾的方式来表达他心里的这些不满情绪喽。

在当时,出现了这么一个情况。就因为一个问题,李善长居然全然不顾及场合,当着众多大臣的面,就直接对刘伯温破口大骂起来。要知道,他可是一朝丞相呢,本应以身作则,有着较高的素养和风范才对,可他做出这样的举动,实在是让人忍不住感叹,这素质也太差劲了吧!

刘伯温看到那样的情况后,并没有去搭理对方。心里想着,既然没办法招惹得起你,那躲开总还是可以的吧。就因为这样,在那之后,刘伯温便辞去了官职,回到家乡安享晚年去了。

受人牵连

另外要提到的是,在那个时候,有不少在朝廷当中担任重要职位、身负重任的大臣都遭到了朱元璋的惩处责罚呢。然而,在这诸多重臣之中,唯独李善长这个人,一直平平安安的,没有受到什么波及,依旧相安无事。

李善长眼见那些会影响到自己前途的同僚们纷纷被罢免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而且还从中滋生出了一种强烈的优越感。打这之后,他就变得越来越嚣张跋扈起来,那副样子,就好像完全迷失了自我,连自己姓什么叫什么都不记得了,行事作风张狂得很呐。

要知道,李善长这人啊,行事极为张狂,简直太目中无人啦。就因为他这样的做派,朱元璋对他的好感那是一点点地消逝,到后来,是越来越不喜欢他喽。

朱元璋心里想着,身为丞相,那可得具备很强的能力,这样才能帮着自己分担诸多压力呢。并且,还得和其他人都能和睦相处,全力把朝堂秩序给维持好了。可这李善长呢,却在这条本应好好走下去的路上,反而越走越偏离正轨,越走越远啦。

在那之后,李善长表现得极为识趣,主动提出了辞职的想法。他向众人表明,自己想要回到家中去。

要知道,李善长并非是由于对官场生活心生厌倦而选择不再任职的哦。实际上呢,是他的身体出了状况,生了病,以至于没办法再继续承担手头的工作啦。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只能无奈地被迫回到家中去歇息调养了。

朱元璋看到当时的情况后,表现得很是明事理。他拿出了数目可观的钱财赏赐给李善长,然后让李善长就此返回家乡,安享晚年去了。

李善长在家调养身体过了几年时间之后呢,就又接到了朱元璋的召唤,让他回来继续为朝廷效力,再度开始上班啦。而且,给他安排的那些职位可都是朝廷当中相当重要的职务呢。

原本想着日子就能够这样持续地安安稳稳过下去呢,可谁能想到啊,宰相胡惟庸那边居然出事儿了。

胡惟庸这个人呐,和李善长有着相似的情况呢。在没掌握权力的时候,那表现得还挺老实本分的,规规矩矩的,没什么出格的举动。可一旦手中握有了权力,情况就完全变了,整个人就开始变得膨胀起来了,行事作风啥的都和之前大不一样喽。

这胡惟庸啊,那可是相当不简单,甚至比李善长还要厉害呢。谁能想到啊,他居然动了造反的心思,妄图把朱元璋从皇帝的位子上给踹下来,这胆子可真不是一般的大。

朱元璋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他原本就是个连饭都吃不上的普通老百姓。就是从这样极为困苦的起点开始,他凭借着自身的努力,一步一步地往上攀升,不断发展壮大。可以想象一下,他经历过那么多艰难困苦的煎熬,在这样的磨砺下逐渐拥有了强大的实力和坚韧的意志。所以啊,要是没有他所经历过的这些磨难,没有经过这样漫长且艰辛的成长历程,想要把他扳倒那可真是太难太难了。

胡惟庸这人可真是够滑稽的。他刚把造反的相关计划、章程之类的给定下来没多久呢,就被人给抓住了,这事儿想想还真有点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呢。

像这样犯下严重罪行的情况,按照当时的情况自然是要被处以赐死的刑罚。就这样,胡惟庸因为所犯的种种过错,最终落得了这样的下场,而他也因此成为了我国漫长历史进程当中的最后一位丞相呢。从他之后,丞相这个职位在我国历史上就再也没有了。

胡惟庸被处死之后,这件事可没有就这么结束哦。要知道,他还有好多党羽呢,这些人也都没能逃脱干系,纷纷受到了牵连。就拿李善长一家来说吧,他们家也成了受牵连的其中一部分。

在当时那个时候,李善长和胡惟庸之间的关系是相当不错的哦。而且呢,胡惟庸这个小伙子,还曾经得到过李善长的亲自提拔呢,可见他们两人之间的渊源可不浅呐。

刘伯温在经历了一系列事情之后回到了老家进行休养,本以为可以就此过上相对平静的生活了。然而,事情却并非如此,李善长那一伙人并没有打算就此放过刘伯温,依旧对他紧追不放,让刘伯温即便身处老家,也依然无法摆脱来自他们的纠缠与麻烦呢。

在得知刘伯温身患重病的消息之后,朱元璋做出了一个安排,他差遣胡惟庸带领着宫中的太医前去探望刘伯温。也就是说,朱元璋知晓刘伯温病情严重的情况后,便吩咐胡惟庸,让其引领着为宫廷服务、有着专业医术的太医一同前往刘伯温所在之处,去看望刘伯温的病情究竟如何了。

刘伯温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已经到了十分危急的地步,眼看着就快不行了。就在这个时候,胡惟庸做出了一个举动,他表现得极为“贴心”,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对刘伯温“帮”了一把。

刘伯温按照太医所开的方子服药之后,身体状况不但没有好转,病情反而是愈发严重起来了。要知道,在吃这方子之前,他的肚子原本是没什么毛病的,可自打吃了药,那肚子就开始天天疼得厉害,简直是疼痛难忍,仿佛要了命一般。

刘伯温心里明白,自己剩下的日子已经不多啦。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心里就琢磨着,得去京城见朱元璋最后一回,也算是和这位曾经一同经历诸多事情的皇帝做最后的道别吧。

刘伯温在见到朱元璋的时候,把自己刚刚不小心吃错药这一情况详细地讲述了一番。然而,朱元璋听后呢,仅仅是对刘伯温说了几句安慰的话语罢了,既没有对负责诊治的太医做出任何处罚的举动,也未曾对与此事可能相关的胡惟庸有任何责备之意。

于是乎,在这之后便有人做出了这样的猜测,那就是实际上是朱元璋下达命令,让人给刘伯温开错了药。

实际上,朱元璋是没什么理由去害死刘伯温的。要知道,刘伯温跟李善长可不一样呢。李善长这个人特别贪恋权势,而且行事还特别嚣张跋扈,可刘伯温完全不是这样的情况。

六个大字

你看啊,当时又是搞联姻,又是联手去除掉政敌这样的事儿发生了。就因为这些情况,在胡惟庸死了之后,李善长他们家也跟着受到牵连啦。毕竟发生了这么多事儿,那些本来就看不惯李善长的人,那肯定就会去举报他,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嘛。

在那个时候,由于缺乏足够充分的证据来给李善长定罪呢,朱元璋实在是没办法,最后只好由他亲自下达命令,对李善长予以赦免啦。

过了许多年之后,曾经轰动一时的胡惟庸案件所遗留下来的那些后续影响,又一次迎来了发生转变的契机。

李善长有一个亲戚,这人呢,因为害怕被朱元璋给治罪,所以在那种情况下,竟然把胡惟庸和李存义之间极为隐秘的事儿给抖搂了出来。啥事儿呢?就是这胡惟庸和李存义曾经凑到一块儿,暗中谋划着要造反呢。

李善长的这位亲戚是怎么知晓相关情况的呢?原来,他曾经在胡惟庸的家中从事过相关工作,所以才有了相应的了解。

那这里提到的李存义究竟是何人?他其实是李善长的亲弟弟呢。

先是弟弟前往,随后便轮到哥哥去了。

可能谁都未曾料到,在历经了许多年之后,李善长居然被他的亲戚给出卖了。

李善长有亲戚提到,胡惟庸一心想要为自己增添几分胜算,为此还多次劝说李善长一同参与某件事(这里所指之事应是胡惟庸意图谋逆之类的大事,具体可结合相关史实背景进一步明确)。在这个过程当中,先是李善长的亲戚李存义去劝他,之后胡惟庸也亲自出马劝说他,就连周围的亲朋好友们也纷纷劝他加入。然而,面对这诸多的劝说,李善长自始至终都没有点头同意。

李善长最后竟然被赐死了,可之前他不是没有同意某些事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啊,在那种情况下,要是有人谋逆,而知道这事却不向上禀报,这可也是很大的罪过,就因为这样,李善长最终落得个被赐死的结局。

就在这件事情被曝光出来之后,众多大臣便接二连三地开始对李善长进行弹劾了。他们纷纷发出质问:“你李善长明明早就提前知晓了胡惟庸有谋反的打算,可为什么却不向上禀报呢?难道说你自己也怀有谋逆的心思不成?”

李善长遭到了众多大臣的弹劾,面对这样的情形,他竟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那些大臣接二连三地对他发起弹劾,各种指责纷至沓来,而李善长呢,在这重重压力之下,完全找不到可以为自己辩解的话语,只能默默承受着这一切,陷入了无话可说的境地。

已经有人出来作证人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就打算顺着这个势态,要把李善长给处死。其实呢,上一次虽说已经明确表示赦免了李善长,可朱元璋打心底里早就对他充满了怨恨,一直都没放下这份恨意,所以这会儿有人证出现,便又起了要将其处死的心思。

要知道,在那次朱元璋赦免了李善长之后,按常理来说,李善长应该对朱元璋表达感激之情才对。可实际上呢,李善长并没有这么做,他压根就没有向朱元璋致以感谢之意。就因为这事儿,朱元璋心里可就不痛快了,从此便对李善长记恨上了。

在众多人当中,若要论起谁的心眼最小,那可非得是皇帝不可呢!皇帝处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掌控着极大的权力,往往对很多事情都极为敏感,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可能会觉得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所以说在这方面,还真得数皇帝的心眼小啦。

李善长当时已然年逾古稀,都七十多岁了。到了这般年纪,或许在常人看来,死亡也不再是那么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了,毕竟人生也已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可谁能想到呢,等待着李善长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要面临死亡的结局,更为凄惨的是,他的一家老小,足足七十多口人啊,都要跟着被判处死刑,落得个如此悲惨的下场,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于是呢,李善长在这一回赶忙跑去向朱元璋求救啦。他心里想着,要想让自己这求救能多几分成功的把握,就得多做点准备。所以呢,他还特意带上了那“免死金牌”,指望着这金牌能在关键时刻发挥点作用,帮自己度过眼前这难关呢。

当看到那所谓的“免死金牌”时,朱元璋脸上浮起一抹冷笑,他对着持有金牌之人说道:“你且仔细瞧瞧这金牌的后面,那上头可是明明白白刻着六个大字呢。”

李善长心里怀揣着满满的不安,他缓缓地翻过那块金牌,当那六个大字“谋逆者不免死!”映入眼帘的时候,他整个人瞬间就被绝望所笼罩了。那一瞬间,仿佛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他只觉一阵寒意从心底涌起,蔓延至全身,整个人就像掉进了无尽的黑暗深渊一般,再也看不到一丝光亮。

就算他打心底里压根就没产生过造反的念头,可就因为有着那些所谓的好亲戚,这下他可算是陷入了一种无论怎么辩解都没法说清楚的境地,哪怕他跳进黄河去试图证明自己的清白,那也是无济于事,根本就洗不净这被人无端怀疑的冤屈啦。

咱们平日里常常会说到这样一句话,那就是“防火防盗防亲戚”。仔细想想呢,这句话还真不是随随便便就说出来的,它其实是有一定道理存在的呢。在生活当中,确实可能会遇到一些因为亲戚关系而产生的让人头疼的情况,所以才会有了这样看似有点调侃,但又蕴含着无奈之感的说法哦。

我们从某种角度来看待这件事的话,会感觉李善长似乎死得挺冤枉的。但要是仔细去考量他曾经所做的那些事情,就会发现,实际上他一点都不冤枉呢。

曾经有一回,朱元璋的身体染了疾病,身体不适无法如常处理国家事务。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做出了一个安排,让李善长来代替自己履行管理国家的职责。

李善长的做法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他身为朝中之人,手中握有职权,却不知好好行使,反而肆意滥用职权,做出了不该做的事儿。而且呢,要知道皇帝可是一国之君呐,当皇帝生病的时候,按理说臣子们都该前去探望关心一下的。可这李善长倒好,一次都没有去看望过生病的皇帝呢,实在是有失臣子该有的本分。

你瞧李善长的那番行为,那可真的是让朱元璋没法满意。他做的那些事儿,就摆在那儿呢,朱元璋又怎么可能对他满意呢?这根本就不可能嘛。所以说,李善长最后落得个身死的结局,那实在是必然的事情,一点都不意外呢。

后来,史学家们特意做了一番统计呢。结果发现,在最初获得“免死金牌”的那三十多位人士当中,竟然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凭借着这块所谓的“免死金牌”,逃脱得了被朱元璋下令处死的命运。也就是说,这“免死金牌”在朱元璋那儿,压根就没起到能让人免死的作用呢。

在封建时期的君臣关系里,向来是君权至上。要是君主下达了让臣子赴死的命令,那可不是随随便便一件小事情、一个小物件就能阻拦得了的哦。毕竟君主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他的旨意臣子必须遵从。所以呢,在这种情况下,臣子也就只能无奈地接受赴死的命运啦,这实在是没得选择,只能乖乖就死咯。

0 阅读:6
奋强纪实

奋强纪实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