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战力,唐休璟、王孝杰、娄师德等等唐军名将,没有一个人可以打得过吐蕃的名将论钦陵。所以就这样看,这时候的吐蕃是比大唐要略胜一筹的。而这,其实就全靠了他们的大将论钦陵。
而当时的大唐的执政者,是我们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圣神皇帝——则天皇帝。这个战绩,令武则天简直是头疼欲裂。那么为何唐和吐蕃会有这样频繁的战争呢?而这令武则天都头疼不已的论钦陵,又到底是何许人也?
俗话说先撩者贱,但吐蕃这一番撩拨,可不是第一次了。吐蕃帝国的实际建立者松赞干布,也是吐蕃第33代赞普,他在一统西藏之后便就为了争夺青海高原与唐朝开战了。只不过他们在公元638年的松州之战,被唐军击败。
之后的松赞干布虽说表面上臣服于大唐,并迎娶文成公主。还资源匍匐在唐的脚下受封为大唐的驸马都尉“西海郡王”,但实际上却还是卧薪尝胆,自唐朝引入先进的稻种、科技、律法还有工艺等,努力的富国强民。
当时第34代赞普(国王)年幼,作为吐蕃“大论(宰相)”的父子二人便顺理成章的就继承了王位。而与松赞干布的隐忍不同,论钦陵是狂热的主战派。高宗时期论钦陵就曾率40万大军去青海大非川等地伏击薛仁贵所带的唐军,导致其差点全军覆没。《唐会要》之中记载:
“咸亨元年四月二十三日,吐蕃陷我安西,罢四镇。”
以上,就是著名的大非川之战,对唐军历史稍有了解的,便知道这次著名的战役。对薛仁贵来说,这是“将军百战身名裂”的终身遗憾。但对吐蕃来说,这却是他们对征服大唐信心的开端,对大唐来说,他们是大唐帝国数百年来最可怕的劲敌。《资治通鉴·唐记》记载:
“尽据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 东接凉、松、茂 、雋等州 , 南邻天竺 , 西陷龟兹 、疏勒等四镇 , 北抵 突厥, 地方万余里, 诸胡之盛 , 莫与为比。”——《资治通鉴·唐纪》
于是自公元687-公元696年这近十年之间,唐朝的将领青黄不接,次次对战皆是属于弱势。而论钦陵,便因为这多次的大胜而被称之为“高原战神”。而最令武则天头疼的是,原本一直默默无闻的契丹突然之间又开始大举反旗。
然而就在武则天亲自审问期间,郭元振的能言善辩最终还是引起了武则天的兴趣,甚至还因此而赦免了他。而郭元振保住自己命,献出的计策就是如何针对吐蕃的战神论钦陵的,在《资治通鉴·唐纪》中记载:
“钦陵利于统兵专制(专权)。若国家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命(派去表示和好的使者),则彼国之人怨钦陵日深,望国恩日甚,设欲大举其徒(再想召集百姓打仗),固亦难矣。斯亦离间之渐(这就是离间的方法),可使其上下猜阻,祸乱内兴矣。”
但毫无疑问他境内是不适合畜牧业和农业的,因此后勤方面他们必定吃紧。而连年的战争到来,论钦陵必定是已经将吐蕃国内消耗一空,国内的子民不知多少要饿肚子。于是郭元振自请出使吐蕃求和,他在吐蕃期间就以此去调动吐蕃的赞普与论钦陵之间的矛盾。
于是在一次论钦陵外出之际,吐蕃的赞普便趁机血洗了论钦陵精锐亲信近2000余人。论钦陵回后见到自己成为了孤家寡人,悲愤之下举刀自刎。一代战神,就此落幕。而唐朝和吐蕃的争斗,也就此可以歇上一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