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万历年间开始,明穆宗的名字就开始混乱。有臣子将其写成“朱载坖(jì)”的,这还算是能理解,同音不同形。但还有人将其写为“朱载垕(hòu)”的,且这个名字流传甚广,一错就是几百年。
可事实上,人家的名字本应叫做是“朱载坖(jì)”的。且这些都是有史可查的,在《明世宗实录》这种史官立刻记载的文献之中。卷二百写道:“上命皇第三子名载坖”。在《皇明诏令》卷二十一的《立皇太子并封二王诏》中:
“立朕元子载壡为皇太子,分封第二子载坖为裕王,第三子载圳为景王。”
在史学界有共识的认识到的穆宗名讳的错误之后,百度词条以及一些电子文献之上穆宗的名讳已经更改过来了。但是一些已经开始印发的文学著作等却依旧还是名为“朱载垕(hòu)”,比如说刘和平所著的《大明王朝1566》中穆宗依旧是为“朱载垕(hòu)”。
但有意思的是,在穆宗同时期,还真的有一个叫做“朱载垕(hòu)”的秦王,那就是明朝时期齐东温惠王朱厚炳的庶长子,后来的齐东安和王。这位也算是跟随着明穆宗名传千古了吧。
因为在《立皇太子并封二王诏》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原本被封太子的是嘉靖帝的嫡子朱载壡,但没办法,朱载壡被封为太子两年左右就已经夭折了。而朱载壡本就是次子,长子朱载基出没两个月也就夭折了。
按照“立嫡立长”的规矩,这时候的“朱载坖(jì)”按次序也就应该被立为太子了。但嘉靖帝因为“二龙不得相见”的迷信本就十分厌恶自己的这个儿子,更希望立四子景王为太子。
因此,就算是嘉靖帝再不情愿,“朱载坖(jì)”也注定成为了下一任皇帝。因为嘉靖帝也已经没有其他的儿子了。所以嘉靖四十五年(1566),世宗驾崩之后,“朱载坖(jì)”继位,改元隆庆。
渐渐地,在隆庆帝期间,朱载坖这个皇帝更多的就像是一个庙里供着的泥胎神像。什么国家大事都是由朝臣们吵出一个办法来解决的,而皇帝的存在感也就越来越低。虽说他的存在感低,但他依旧也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同时设立度相关督饷馆,专门征收海外贸易的税收,以及管理海外贸易,史称为“隆庆开关”。“隆庆议和”这件事情为当时明朝解决了后顾之忧,为“隆庆开关”奠定了基础。
而“隆庆开关”的影响绝不仅仅只是体现在白银上,之后万历年间的“万历三大征”更是在隆庆开关的基础上发展的。这一举扭转了整个嘉靖朝时期衰败的经济,隆庆帝至少是为明朝续命了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