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贞观元年的六月,当李世民的御极即将迎来一周年之际,他或许已经意识到,即便是如他这般英明睿智的君王,在面对朝中新旧势力的交织时,处理起来也是相当棘手。他深知,若后世子孙中有人品行不端,这大唐的江山便可能岌岌可危。因此,他开始深切关注唐王朝的命运以及解决之道,希望确保这基业能够长治久安。
跨越三皇五帝至唐的2000多年历史,朝代更迭,有的如周之长治久安近八百年,有的如秦之威猛,一举荡平六国却仅有短短15年。这一鲜明对比,让李世民心生波澜,似有所悟。
他忍不住询问身边的侍臣:“周与秦,为何一长一短?”宰相萧瑀答道:“商纣失道,武王得人心而兴。周与六国和睦共处,秦始皇却挑衅生事,虽得天下却失人心。虽同为暴力夺权,但人心向背决定其国运之长短。”李世民听后大笑:“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周以德治国,仁政施天下。秦则相反,以力得天下,却无法以力治天下。夺天下可借武力,治天下则需顺应民心。”李世民内心的倾向已显而易见,他向往周之800年国运。
两个月后,贞观元年8月,李世民再次与近臣探讨长治久安之策。萧瑀深思后答道:“三代分封所以长治久安,秦行郡县故而速亡。”此言正中李世民下怀。夏、商、周三代的国运皆超400年,自秦废分封至杨隋,除北魏外,政权皆短命。分封制在李世民心中生根,这一思便是十年。
众臣明知分封制的弊端,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晋惠帝的八王之乱皆是前车之鉴。秦与隋的二世而亡并非因废分封行郡县。然而李世民为求国运永昌,大臣们不便直言。更因深层次的原因,他们未敢过多反对。
贞观十一年六月上旬,太宗皇帝李世民颁布诏书,宣布荆王李元景(李渊之长子)和吴王李恪(太宗之长子)以及其他的21位宗室亲王将世袭刺史职务。然而,此诏一出,犹如捅了马蜂窝,引发了朝野的广泛争议。众臣纷纷上书,各抒己见。
其中,李百药率先发声,他提出国家命运自有定数,与皇帝的英明、官员的贤能紧密相关。世袭刺史会阻塞贤良之路,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他建议皇帝暂缓实行,待社会风气好转后再议。而马周则从实际出发,指出世袭难以保证后代同样贤明,若出现不肖子孙,将对百姓造成伤害,同时也会给朝廷带来撤藩或保留的两难境地。他建议学习光武帝刘秀,只给予爵位和赋税,而非实权。
令人意外的是,魏征这次并未直接反驳,而是从财政角度提出反驳。他认为分封会导致赋税收入减少,仅靠关中地区难以维持官僚体系运转。战时如何筹措资金也是一大问题。颜师古则提出折中方案,建议分封亲王之子,以州县相隔、互相制约。他们必须服从中央法令,不得擅自施刑。
然而,这些意见并未打动李世民。14位功臣见状,纷纷耍赖,拒不之藩。僵持之际,首功之臣长孙无忌主动请缨,恳求停止赐封世袭刺史。他以夏、商、周三朝为例,指出封建制无法长久,两汉以来废除诸侯国、以郡县治理才是正道。他担心子孙可能因袭封而触法或遭祸,希望皇帝收回成命。
长孙无忌不便明说,便让儿媳长乐公主向李世民传达了众臣的不满与担忧。李世民深知功臣们为江山付出巨大,不愿背负忘恩失信之名。于是,在贞观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持续两年多的世袭刺史被太宗皇帝叫停。
在历史的长河中,裂土分封制曾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对于被分封者而言,那片封地就如同一个微缩的王国,孕育着他们的权力和荣耀。有句俗语说的好:“宁做鸡头,不为凤尾”,这句话在分封制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尽管封国规模不大,但至少是一国之主,拥有着无上的权力与尊荣。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像长孙无忌这样的睿智之人,为何会集体抵制这种制度呢?这其中的缘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明面上的原因,分封不合时宜,这无疑是历史的倒车。然而,暗地里的因素更是值得我们深思。唐天宝以前,关中本位政策使得中央权重,地方权轻。与汉代相比,唐代州郡辖区更小,人口也更少。汉代一州有十五个县,人口百万,组织庞大,州郡守相拥有任免治内官吏、生杀予夺之大权,实权在手。而唐代州郡辖区仅三百里,只辖四五个县,人口十几万。并且,还有诸如观察使、经略使等机构进行掣肘,导致地方权力很轻。
对于地方才士来说,升迁要先成为中郎郎将,然后再补郡守。因此,由京官外放往往被视为贬官。这导致刺史的权力没有京官大,而且受到多方制约,难以有所作为。
那么,熟读历史的唐太宗为何还要坚持这样的分封制度呢?其中必然有他的深意和考量。历史的洪流中,每一个决策的背后都蕴藏着无数的智慧和考量。或许唐太宗有着自己的战略思考和长远规划,而这一切都需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寻找答案。
据小编分析,有以下3个原因:
第一:分封制度在关东的实行,旨在让关陇集团的势力渗透到基层,从而稳固帝国对关东的统治。如同窦建德的死引发河北的反复叛乱,如果关东被自己人控制,帝国的统治基石将更加稳固。
第二:此策意在削弱关陇集团和军功集团在朝堂的影响力。三省要职被这两大集团占据,让人不禁联想到晋武帝司马炎为防宗室贤王司马攸夺权而实施的分封手段。诸王不愿就藩,但有封地便成大杀器,即便功臣生前不就藩,其子也必须就藩,等于被逐出京城。汉文帝亦有此举,将列侯遣之国,名正言顺。
第三:14位功臣的封地均非其籍贯所在地,彼此间相互牵制。李世民对功臣的猜忌和不放心,如对李靖、李世绩、尉迟敬德的处置,使得房玄龄谨慎守职。长孙无忌虽功勋卓著,但在贞观一朝长时间仅挂荣誉职衔。通晓历史的大臣们怎会不明白李世民的真实意图?他们起初默不作声,避免招惹猜忌,直到诏书既定,再不争取则将被逐出京。
而太宗最终收回成命,背后是关陇贵族的威胁。自宇文泰创建关陇贵族对抗北齐以来,贵族势力稳固。李渊快速取代杨隋建立李唐,正是因为杨广破坏了关陇贵族的利益。如今李世民再触犯其利益,对于李世民来说,后果很难掌控,所以他也不得不放弃了分封制。
a stranger
瞎吉拔写!吴王啥时候成长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