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璀璨的女皇,既是改革的先驱,也是争议的焦点。在她执掌大唐江山的岁月里,无数次的改革之风,推动着历史的巨轮向着光明的方向前行。然而,她的统治之路上,也弥漫着血雨腥风,她那铁腕之下,李唐皇室的血脉纷纷凋零。那些痛苦的回忆,使得她的名字在历史长河中饱受争议,有人赞她为明君,有人斥她为暴君。
也许武则天深知自己一生功过参半,因此立下无字碑,任由后人评说。这位铁腕女皇在选定继承人时却一度陷入犹豫,然而最终她还是决定将江山归还给李唐皇室。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大义和民心。在唐高宗李治时期,由于高宗身体孱弱,武则天得以代为批阅奏章,逐渐掌握了朝中事务。高宗逝世后,武则天巧妙地通过各种手段,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并美其名曰为"为了大唐江山社稷"。她打着这样的旗号,使得忠于李唐皇室的老臣们无法发难。
武则天登基称帝后,立李旦为皇嗣,向世人表明她只是临时稳定朝纲,并没有窃取李唐江山。然而,在晚年时,她曾考虑立侄子武三通为继承人,遭到宰相狄仁杰的劝阻,她最终打消了这个想法。狄仁杰以姑侄与母子的关系作比,指出在亲情上,侄子与姑姑的关系哪有儿子与母亲的关系亲近。他的话让武则天意识到,侄子不可能像儿子一样尽孝道并将她供奉到太庙。
此外,曾有一事,武则天委派侄儿武三通招募义兵以平定叛乱。然一月已过,应者寥寥,仅有数百人。武则天为此龙颜大怒。遂改派李显,未曾想,短短半月,竟有五万勇士踊跃报名。此情此景,让武则天深知民心所向。因她得位不正,若再立侄子为太子,更是名不正言不顺。如果侄子继位,任何一位李唐皇室之人振臂一呼,都可以推翻统治。于是,她决定册立李显为皇太子。从此角度看,武则天将江山归还李唐皇室,是再合理不过的选择。
第二点,为武家留下后路。就能力而言,武家子孙并无出类拔萃之辈。这就意味着,即使武则天将皇位交给侄子,也难以服众,使百官信服。如此一来,只会使武家人的处境更加艰难。毕竟,侄子们跟随她多年,她并不希望因为这片江山,让武家后人生活在恐惧之中。要知道,晚年时期,许多老臣心系李唐皇室,她无法保证自己离世后,朝廷中是否会有不利于武家的人出现。因此,与其将这个烫手的山芋交给侄子,不如将其归还给李唐皇室。这既是明智之举,也是为武家未来的生存考虑。
第三点,武则天晚年过于宠爱男宠,导致朝纲混乱,这为张柬之等人拥护李显提供了契机。在这一过程中,武则天的权利被剥夺,最终失去了对朝政的控制。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武则天在深思熟虑后,依然做出了明智之举。她舍弃了帝号,回归皇后之位,与高宗皇帝合葬于乾陵。这一决策不仅彰显了她对历史的尊重,更展现了她深远的智慧和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