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小土豆”最近爆火!是昵称还是刻板印象?其实古时候就有了

一更历史 2024-01-06 19:33:41

最近,“南方小土豆”和“广西小砂糖橘”这两个词的争议较大。起因是一群来自南方的游客涌入哈尔滨,因对南方的固有印象,让南方游客背上“小土豆”的昵称。

至于“广西小砂糖橘”,代表十余名来东北游玩的南宁的小学生。中国地大物博,南方游客去北方旅游实属正常,可这两个昵称却让不少网民吵得不可开交。

一部分人觉得:这两个外号明显带有贬义,即使没有恶意,也是歧视性的,会挑唆南北和男女对立。

还有一部分人觉得:“小土豆“砂糖橘””都只是北方朋友给南方游客的昵称,没必要上纲上线。

其实,不论“名词拟人化”,还是“把人拟物化”,在我国都有很长一段历史。

“地域歧视”这一不良现象古来有之,先秦诸子的笔下,就已经出现很多嘲笑某某地区人的只鳞片羽。

有意思的是,从春秋时期开始至战国末期,许多文人笔记或者先秦寓言中,凡提到愚蠢可笑之事,多指向“宋人”。

“宋人”代指宋国人,这个诸侯国位于如今河南商丘附近。周武王分封天下时,宋国因靠近周王居住地,所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

到了春秋末期至战国年间,宋国成为被“黑”对象,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发生地都是位于宋国。

不仅如此,孟、庄、韩、吕各家的著作都把宋国人比喻为“愚人”。

譬如《庄子》有云:宋国人善于做衣帽,把成品拿去越国出售。结果越国人不留长发,一年四季都光着上身,制作好的衣帽肯定卖不出去。

《韩非子》中还有宋国人不听邻居劝告,修补围墙时家中被盗,他反而怀疑盗贼就是好心给他提建议的邻居。

除了宋国,郑国也是经常被“黑”,“郑人买履”和“买椟还珠”的故事就是发生在郑国。

当然,还有贬低楚人、齐人的段子,但数量不多。

2000多年前的孟子称楚人为“南蛮蝎舌之人”,南方人常称北人为“垮子”,这应当就是最早的“名词拟人化”。

“把人拟物化”最早应该是在魏晋时期,北方人称南方人为“貉子”,有个成语叫“一丘之貉”。貉是中国原产一种古老的犬科动物,体型较为肥胖,比狼狗还小一点,现早已灭绝。

新注《世说新语》:“魏晋以降,北人率骂吴人为貉子。”

里面还有这么一段小故事,吴国皇室孙秀投降西晋,晋武帝司马炎对其恩宠有加,还把小姨子蒯氏嫁与孙秀。

有一次夫妻吵架,蒯氏骂孙秀是“貉子”,后经晋武帝说和,两人才重归于好。那至少在当时,许多上流贵族包括北方士族鄙视南方人。

即使是夫妻之间的打闹,一句“貉子”还是伤透了孙秀的心。

《晋书》中也有关于用貉子骂人的记载。“八王之乱”中,陆机被成都王司马颖封为河北都督,领兵攻打长沙王司马义。

孟超深受司马颖的信任,他率军一万人准备攻入长沙,还没等上战场,孟超的手下便劫掠老百姓。陆机将主谋抓住,孟超居然带百余骑兵,直接闯入陆机帐内,把被抓的属下带走。

陆机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大骂对方说:“你这个貉奴,也配做都督吗?”

上述这些先例可以佐证,在2000多年前,古人就已经开始地域歧视,并出现了“名词拟人化”“把人拟物化”的现象。

2000多年后的今天,一大帮南方游客前往东北旅游时,被冠以“小土豆”“砂糖橘”等绰号,引起不少人的口诛笔伐。

不少网民的观点是,所谓的“小土豆”“砂糖橘”提供了一种错误的视觉信息。通俗点来说这两个绰号看上去非常“萌”,却在暗指南方人的身高。

继续上纲上线的话,还能引申出南方游客花钱给北方人羞辱这么一种观点。

先不讨论这种论调是对是错,2019年年底新冠疫情刚刚爆发之时,武汉两座临时医院在短时间内落成并投入使用。

这两座医院的建设过程完全是同步直播,许多网民给工地上的挖掘机、泥土搅拌车取名“呕泥酱”“白居易”。

甚至还以“热干面”来代替武汉这座城市为简称,这难道不是“名词拟人化”吗?

那为何当时大家没有对这些绰号产生强烈反应?根本原因就是当新冠疫情爆发后,武汉成为重灾区,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想为灾区提供帮助。

当看着临时医院建设速度如此之快,大家这才通过“取外号”的方式为武汉加油。这可以说是年轻一代中衍生出的亚文化,与侮辱、歧视等贬义词根本不沾边。

如今呢,许多来自南方的游客前往东北旅游,不仅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同时带动了东北地区的旅游收入,这简直是一举数得的好事。

通过这两天“东北老铁”的反应来看,他们是发自肺腑地欢迎这些南方游客。喊出“小土豆”“砂糖橘”,也绝非故意侮辱南方游客。

因此,无论“名词拟人化”亦为“把人拟物化”,必须结合当时的语境与环境,还有说出这些话人的态度。

古人对郑国与宋国那是赤裸裸的鄙视,从人格上进行侮辱,属于“封建糟粕”,而“小土豆”“砂糖橘”则是一种爱称。

当然,这种爱称很可能会引起部分人的误会。一些南方女性,不愿意将自己比作小土豆,这是十分正常的。

所以,在传播这些新式绰号与亚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媒体和相关部门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能过分抓住一个点不放,要照顾到大多数人的感受与想法,因为很多时候会好心办坏事。

事实上,这种单凭地域产生的差别对待也是一种隐形的歧视。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对其他地域形成了一些负面印象。

最好的做法是包容去了解其他人,了解更普遍的群像,消除潜意识里的刻板印象。这样不仅可以真正接纳新文化,还能逐渐消除社会歧视链。

0 阅读:147

一更历史

简介:看历史,阅人物,品人生!欢迎关注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