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保卫战持续了47天,第十军浴血苦战,最终还是没能等来援军,最后被迫向日军投降,第十军也因此而从国军一流部队沉沦下去,之后再也没有恢复泰山军的名声。
第十军是抗战开始后,尤其是进入相持阶段之后,重庆国军统帅部重金打造的部队,是准备用来充当打击兵团的。在任何战争中,都有一个攻城重锤部队,也就是放出去就能够一锤定音的这种类型部队,第十军就是在抗战相持阶段,重庆花大价钱装备打造起来的这种攻城锤部队。
第十军组建是在湘西编组完成的,成立起来之后,先是被调往粤汉铁路上的衡阳一带驻扎,靠近铁路线,是为了日后调往滇缅边境,参加入缅作战的时候比较方便。但悲催的是,第十军到了衡阳一带,因为第二次湘西会战开始后,战况紧急,薛岳第九战区的部队形势不妙,重庆只好临时将第十军划拨第九战区指挥。
不过,薛岳对第十军的使用也是让人一言难尽。本来第十军既然定位是打击军,那么就应该用他来承担攻击任务,但薛岳却将第十军的三个师分拆使用,一个师一个师的投入战场,去增援三十七军。结果是三十七军损失惨重,第十军的三个师也是被换上去轮流挨揍,最后全部被打残,战后不得不调往衡阳整补。
到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第十军终于等到了大显神威的机会。日军一路轻兵急进,攻到长沙附近,第十军奉命坚守长沙。因为担心第十军兵力不足,薛岳还将新组建起来的七十三军调往长沙,协助第十军。但第十军军长李玉堂见到七十三军军长韩浚的时候,口气很大,说第十军一定能打好,七十三军就当预备队就行了。
果然,第十军在日军狂轰滥炸之下,发挥出了超强的战斗力,日军猛攻几天,并无多大进展。加上有第九战区的榴弹炮团始终牢牢控制着岳麓山的制高点,瞰制全城,日军也拿第十军没什么办法。加上这时候日军后勤补给线已经被外线国军部队切断,前线日军被包围在长沙外围地带,不得不仓皇撤退,从而成就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大捷。
第十军一战成名,从此声名鹊起,成了赫赫有名的泰山军,薛岳也因此而享誉全国,成为国内外都高度赞誉的抗日名将。但在之后的常德会战中,因为常德已经被划归新成立的第六战区,所以在增援常德时,薛岳很不情愿,觉得和第九战区无关,于是增援时又将第十军的三个师分拆使用,导致三个师相互之间无法策应,最后全部被击溃,军长方先觉大怒,对薛岳十分不满。
战后第十军不得不又被调回衡阳整补,因为之前经历了三个师被分别击溃的打击,所以整顿很是耗时费力。整补还没结束,第四次长沙会战又开始了。原本薛岳的想法是继续按第三次长沙保卫战的打法打,但没想到日军不讲武德,改变了打法,东西两路齐头并进,第四军仓促之间被日军击溃,长沙沦陷,衡阳就变成了决战战场。
因为第十军没有完成整顿,战斗力尚未完全恢复,所以战前被定为预备队,也就是配角,没想到因为长沙战场崩溃,衡阳直接变成了主战场,第十军就突然从配角变成了主角。此时的第十军总计大约1.7万人,并不算齐装满员,但既然轮到自己上了,那也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加上重庆紧急命令,方先觉必须死守衡阳,掩护西南,更加没有退路了。
但第十军在衡阳孤军苦战,东边的援军被日军隔断,在赣南一带与日军胶着,西边王耀武的二十四集团军又被日军牵制,无法突破日军阻击线,同样无法赶来解围。重庆再三协调,调出62军和58军两个地方部队赶来增援,但是打到衡阳外围,却无法突破日军阻击线,只能等着第十军突围的时候接应。
就在这个时候,城里的第十军认为自己苦战47天,已经弹尽援绝,无力继续坚持,加上战场伤亡,此时能拿枪上战场的部队已经只有两千多人,而伤员人数多达七八千。虽然算起来还有万把人的部队,但实际上早已经失去了战斗力,如果要突围,就要把伤员扔给日军。最后,方先觉在部下的反复劝说下,不得不投降了。
这也就是说,在战前第十军共有1.7万人,如果只是算活着的人,到投降的时候,战死了7000人,剩下的还有一万人左右,仍然可以突围。但这万把人里,有七八千伤员,能拿枪的只有两千来人,而且这其中实际上也已经有了轻伤,等于第十军此时的伤亡人数已经达到了1.4万人,就可以说已经完全失去战斗力了。
这就是伤亡人数和阵亡人数的区别。伤亡是指已经在战斗中负伤或者阵亡,而阵亡则指包括阵亡,但对整个部队来说,无论负伤还是阵亡,都是失去了战斗能力,对整个部队来说,就等于战斗力的减退。对部队来说,少一个人就少一个人的战斗力,无论这个人是负伤还是阵亡,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在统计的时候会统计伤亡,而不只是阵亡。
tb4700448_2012
致敬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