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点睛”张僧繇,中国画“没骨画”和“疏体”的开创者

寓书喻画 2022-02-23 11:03:13

导语:张僧繇是晋唐时期最负盛名的画家之一,他是中国画“没骨山水”和“疏体”的开创者,所绘佛像自成风格被称为“张家样”,画史中“画龙点晴”与“破壁而飞”两个典故就来自于他的绘画活动,后人将他尊为“画家四祖”。

如果有人问你,你认识张僧繇吗?你可能会猛力摇头,但若问“画龙点睛”,那就无人不知了,可如果把两者贯串起来呢?

相传南朝梁武帝时期,大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游玩,一时兴起,壁绘四龙,形态逼真,却不点睛,大家都问他是什么缘故,他说:“点睛即飞去”。

人们以为怪诞,一再要求他点睛,刚一落墨,才点及二龙,片刻间只见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两龙破壁乘云上天,两个还没有点睛者犹在。这是大家都熟知的“画龙点睛”的故事,这一典故尽管是在事实上附加的传说,但透过神话的色彩可以推断出他绘画艺术的生动性,张僧繇也因此名噪南北。

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张僧繇,南朝梁吴中人。梁武帝天监中为武陵王国侍郎、在宫廷秘阁掌管画事,历任右军将军、吴兴太守。

古人评价张僧繇是“天降圣人” 、“取之天造”。他们殊不知真正使张僧繇成为“天之骄子”的,应是他“脾昼作夜、未尝厌怠、数几之内无须臾”,这样艰苦学习的精神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张僧繇一生都在苦学,据《续画品》记载,他平日都是手不离笔,把夜晚当作白天,日以继夜地努力作画,不觉厌倦,他潜心揣摩卫夫人书法,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他引书法用笔中的“点、曳、斫、拂”等方法入画,这大大丰富了中国画的技法,同时也给画面带来了新的形式。

他的艺术手法简练,富于变化,创造了一种“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的画法(很像现在的速写)。为与顾、陆紧劲绵密的一笔画相区分,张僧繇的这种画法被称作“疏体”。从此,一种新的双向论画规范建立了,它是对以前绘画原则的丰富与拓展。

“没骨画法”开创者

张僧繇继承了顾恺之的“传神论”,他把“阿堵传神”用在了绘画形象的创造中。顾恺之在传神的表现上还局限于人物神态的发展,而张僧繇则把这一理论发展到了对艺术形象的创造中。

张僧繇最擅长的是佛道题材的绘画,因而受到朝廷的器重,被委派主持寺庙的修建工作。他一改先前瘦削型的人物形象,创造出新的较丰腴的人物典型,富有一种肥胖的肉感,并且吸收了天竺画法画的“凹凸花” 的艺术技巧(就是现在所说的明暗透视画法),丰富了当时绘画存在的不足之处,加强了空间的构造,使画更具有立体感,更有逼真的效果,令观赏者叹为观止。

张僧繇还进一步把印度(天竺)佛教艺术的晕染法与中国传统画法溶和,创出了“没骨法”,成了没骨法的开山祖师。所绘山石不勾轮廓,全以重色直接涂写出山峦树石本体,然后再设法分出丘壑崖岩、远山近水等等。

没骨画法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不如工笔的细致流畅也不似写意泼墨挥洒,但仍旧成为中国绘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技巧。

被“遗忘”没骨法

没骨法,直接用彩色作画,不用墨笔立骨的技法叫做没骨法。分山水没骨和花鸟没骨两种,最初由张僧繇创始,而没骨花鸟传为南唐宋徐崇嗣,实应真正始于清恽寿平。这种画法打破了前代习用的“勾花点叶”法,以彩笔取代墨笔,直接挥抒,从而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时代风格。

《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图》(唐 梁令瓒摹)

这幅图被题为梁张僧繇所作。此图绘想象中的星宿形象,现仅存五星和十二宿图。每星、宿一图,或作女像,或作老人,或作少年,或兽首人身,图前有篆书说明。人物用游丝描,细劲秀逸,匀洁流畅,设色古雅精微,图中的牛、马等动物形亦生动传神,画风谨严。

图中太白星神、风星神的形象,脸部修长,尚存南朝人物画的遗风,可能据时代更早的底本传摹所致。

《鱼篮观音图》

线条简洁流畅,形神备至,不似《二十八宿神行图卷》等摹本线条拘谨、形象呆滞,应断为真迹。如是,则此便为世上孤本了。

《雪山行旅图》

山水代表作,画面中坚硬嶙峋的山石被层层雪花所吞噬,山道上有人骑着驴儿缓缓前行,在这银装素裹的世界里,苍翠的树木显得格外突出,整个画面的色调明丽轻快。

《雪山红树图》

所绘的山石不勾勒轮廓的技巧,即没骨法。此画右侧虽有(僧繇)两字款,疑为晚明仿其画风只作。

结语:

身为国画的三大技法之一,没骨画技法并不如水墨画技法和工笔重彩画技法那样受国人重视,究其原因,还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审美观念影响

自唐宋以来,绘画理论和审美观都普遍受到谢赫'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六法的影响,认为用笔是次要的,而且要有'骨法'。

——END

0 阅读:3

寓书喻画

简介:徜徉字中,踯躅画前,晓喻其中,寓意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