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最期待的就是周末和妈妈一起去公园玩耍。
周六我早早地起床,满心欢喜地准备迎接美好的一天。
然而,妈妈却因为一些家庭琐事而心情烦躁。当我兴奋地跑到她面前,问她什么时候可以出发时,她不耐烦地说道:“整天就知道玩,没看到我正忙着吗?”
那一刻,我的心仿佛被泼了一盆冷水,原本的喜悦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类似的场景在我的童年中并不少见。每当我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妈妈总会说:“你看看你,怎么这么笨,别人都能学好,就你不行。”
这样的批评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对自己缺乏信心,甚至害怕面对考试。而在家庭聚会中,妈妈又常常会炫耀我的一些小成绩,比如在学校得到的小红花或者某次比赛的名次。
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她的虚荣心,但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让我觉得自己必须时刻保持优秀,不能有丝毫懈怠。
正是这些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妈妈的言语对孩子的心理和成长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力。
就像美国心理学教授梅拉宾在 1971 年提出的观点:在人际沟通中,一个人对他人的印象只有 7% 取决于谈话的内容,而听觉信息如语气、音量等则占了 38%,视觉信息如表情、态度等则高达 55%。这意味着,妈妈与家人沟通时,说话的方式和态度往往比内容本身更重要。
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妈妈张口闭口的一些负面言语。
其中,习惯性地抱怨唠叨就像家庭中的慢性毒药。在《热锅上的家庭》中,女主卡罗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在家里做了很多事,却总是因为抱怨而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感激。当
女儿帮忙准备晚餐时,她不但不夸奖,反而发脾气指责;丈夫为女儿辩解时,她又将矛头指向丈夫。这样的抱怨最终引发了家庭大战,让原本和谐的家庭氛围变得紧张而压抑。
我在知乎上也看到过一位网友分享的经历。她小时候看到辛苦做饭的母亲,本想表达感谢,却被母亲一顿数落。
直到多年后母亲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道歉,她心中的心结才得以解开。这充分说明,妈妈的抱怨唠叨会给家人带来深深的伤害,影响家庭关系的和谐。
那么,妈妈们如何才能避免习惯性地抱怨唠叨呢?
首先,要拒绝精神内耗,停止过度焦虑。妈妈们常常因为担心家庭的方方面面而陷入焦虑,从而导致抱怨。其实,保持好心情和状态,家庭才会和谐稳定。
就像我自己,当我学会调整心态,不再为一些小事过度担忧时,我发现自己和家人的相处也变得更加融洽。其次,要戒掉斤斤计较,允许一切发生。
家不是战场,不是处处论成败的地方。
允许孩子平凡,允许家人犯错,只要家庭和谐温暖,就是最大的幸福。最后,要发掘孩子优点,多去鼓励肯定。当我开始关注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时,我看到了孩子脸上自信的笑容,也感受到了家庭氛围的积极变化。
除了抱怨唠叨,不顾方式地批评孩子也是妈妈们需要注意的问题。
亲子教育专家丽贝卡・艾恩说过:“请记住,你的孩子是一个有积极动机的好孩子,只不过做了糟糕的选择。” 每个孩子内心都有做好孩子的追求,所以妈妈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掌握好尺度和方法。
在生活中,很多妈妈却常常在不恰当的场合批评孩子。
比如在饭桌上责骂孩子,这会影响孩子的消化和情绪,伤害亲子关系;在公共场合批评孩子,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变得消极自卑;在孩子生病受伤时责备孩子,更是缺乏关心和理解的表现。因此,妈妈们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注意场合和方法,让批评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而不是心灵的创伤。
没有节制地炫耀显摆同样是妈妈言语中的大忌。
《杨绛文集》出版时,杨绛婉拒了隆重的宣传,她认为自己只是 “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而在生活中,很多妈妈却喜欢炫耀家庭收入、孩子成绩等。就像学校布置作业后,班级群里出现的晒宝马车钥匙、名牌包、名表等现象,还有纪录片中尚霞到处炫耀儿子成绩,最终导致儿子考砸后一蹶不振的故事,都警示着我们炫耀的危害。
聪明的妈妈应该懂得少 “炫” 多 “藏”。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力量。在日常生活中展现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其次,要引导思考,培养正确三观。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并积极回应,让他们有明辨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要严守底线,树立规矩意识。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矩,明确奖惩制度,共同实施,让孩子在规矩中成长。
妈妈们的言语就像家庭中的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每一个家庭成员。我们都应该从自身做起,谨言慎语,用温和、积极的言语去营造一个温暖自在的家庭氛围。因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才能茁壮成长,家人才会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