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淮海战役最后阶段,关于杜聿明撤退路线不光是国民党在讨论,共产党这边也在分析。
同时卧底在国民党中的红色间谍郭汝瑰冒死送来杜聿明撤退的具体路线。
但是粟裕看过后当即表示这份情报不可靠,之后粟裕一力扛住所有压力按照自己的分析调军,最后大获全胜。
粟裕如何看出来情报不可靠呢?郭汝瑰冒着生命危险送来的情报为何不可靠呢?
郭汝瑰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没多久就经袁镜铭介绍加入了共产党,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他跟共产党断了联系,同时又阴差阳错进了国民党队伍。
但当时因为正值抗战时期,无论身在哪里都是打侵华日军,因此郭汝瑰很快就投身到战争中来。
投身战争之后郭汝瑰的能力很快就凸显出来,他指挥战争很有全局观,经常走一步看十步,算无遗策。
经郭汝瑰指挥的战争几乎没有败仗,而且因为作战风格灵活多变,很重视战士的伤亡率,他带的队伍也是伤亡最少的。
突出的能力加上无畏的英勇,郭汝瑰很快就被蒋介石注意到了,蒋介石把他调到了身边。
之后,郭汝瑰连续好几场决策都非常精妙,蒋介石对他越发欣赏,很快他就成了蒋介石的左膀右臂。
解放战争时期郭汝瑰终于再次联系上共产党,因为此时他已经是国民党内部高层,是能直接参与国民党作战规划的人物,所以他联系上共产党后继续留在国民党作为红色间谍,给共产党传递情报。
在淮海战役之前,郭汝瑰已经给共产党传递多次重要情报了,比如孟良崮战役时就是得益于郭汝瑰的情报,共产党直接歼灭国民党一个师的军队。
但长期传递情报也让国民党那边开始怀疑,准确的说是杜聿明开始怀疑郭汝瑰了。
杜聿明各方面能力也是十分出众的,郭汝瑰第一次给共产党传递情报后,当时几乎国民党所有人都觉得那次失败是意外,只有杜聿明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应该是有人给共产党透露了消息。
但当时一个是没有证据,另外杜聿明也没查出来透露消息的人是谁,因此他也不太确定了。
但之后连着好几次国民党都损失惨重,而共产党那边似乎知道国民党作战计划一样,杜聿明就确定了,的确有人透露了消息。
因此杜聿明私下里自己先查了一番,所有参与作战计划讨论的人,和后面知道作战计划的所有执行人员,他都偷偷细查了一遍,然后他就怀疑到了郭汝瑰身上。
再深入调查之后发现了郭汝瑰向外联系的蛛丝马迹,但是这些捕风捉影的线索并不能作为证据,于是杜聿明专门去郭汝瑰家长查看。
到了郭汝瑰家才发现郭汝瑰非常清贫,院子里晾晒的内衫上甚至还有一个又一个的补丁,俨然一副“共产党做派”。
杜聿明基本确定了,他直接给蒋介石说了自己的怀疑,希望蒋介石深入调查一下郭汝瑰。
但是不知道是蒋介石对郭汝瑰的信任太过牢固,还是因为杜聿明“看郭汝瑰如此清廉的样子,一点也不像国民党。”这句话戳了蒋介石的耳朵,反正蒋介石并没有答应,甚至还当场训了杜聿明一顿。
调查郭汝瑰就这样不了了之了,但杜聿明心里始终对郭汝瑰有所怀疑。
因此,在渡江战役战略讨论上,关于杜聿明撤退路线的安排,郭汝瑰的想法是从两淮撤退,因为当时撤退路线基本上就两个方向,一个是两淮路,另一个就是津浦路。
郭汝瑰给出的理由是,如果沿着津浦路撤退的话很可能撞上共产党两支野战军,到时候如果两支军队合攻的话就比较危险了。
对于郭汝瑰从两淮路撤退的作战计划蒋介石很赞同,当时一起参加讨论的其他高级将领也没有异议,杜聿明当时只是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但实际上他有自己的想法。
首先杜聿明已经能基本确定郭汝瑰与共产党有联系,如果真的选择郭汝瑰的作战计划,说不定到时候不但不能避开共产党两支野战军队,还有可能中埋伏。
另外杜聿明作战有自己的想法,在撤退这个问题上他的考量其实跟国民党高层讨论的相反,他更倾向于津浦路撤退。
杜聿明的想法是津浦路开阔,这样的地势特征很适合兵团大规模快速撤退,而两淮路水多泥泞,虽然明面上能避开共产党两支野战军队,但也会拖慢撤兵行程,最后还可能让共产党的军队追上。
而杜聿明在讨论会议上只是点头却什么都没多说,也是他对郭汝瑰的最后试探。
郭汝瑰不知道杜聿明的这些想法,他当天回去就把情报传给共产党了,因此粟裕收到的情报上面写的是:“杜聿明将从两淮撤退,望提前做好部署。”
粟裕久久的看着这个情报不说话,旁边的人问道:“是有什么问题吗?”
粟裕皱了皱眉头说道:“我觉得这份情报不可靠。”
话音落下在场讨论战局的人都惊了,粟裕不是无的放矢的人,而郭汝瑰也不是会背叛组织的人,那到底该怎么办?众人一时都有些茫然。
但是粟裕并不打算多做解释,他本身就不是话多的人,而且这个情报不可靠只是基于粟裕对战场形势的判断和对老对手杜聿明的了解,他觉得杜聿明更有可能从津浦路撤退,共产党军队主力应该埋伏在津浦路上。
当然比起粟裕这近乎直觉的分析,郭汝瑰的直接情报更显得可靠些,当时很多人迟疑了。
对此,粟裕力排众议,孤身扛下了所有压力,直接把共产党主力调往津浦路上埋伏。
后来证明粟裕“战神”称号真的不是白来的,淮海战役第三阶段赢得最漂亮。
后来杜聿明被俘,国内形势已经明朗,郭汝瑰已经不需要继续隐藏身份在国民党内部了,他率领72师队一万三千多人离开国民党,归顺到解放军中。
蒋介石得知后又是一顿大发雷霆,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多年以后杜聿明晚年遇到郭汝瑰,终于问出了困扰自己小半辈子的问题:“郭小鬼,当年到底是不是你?”
郭汝瑰笑笑对杜聿明说:“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都过去了,我们只是政见不同而已,但都是中国人。”
夕阳的余晖中杜聿明释然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