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亲密关系,打造幸福家庭

鹰哥爱写文 2024-02-25 03:30:49

​《亲密关系》作者:克里斯多福·孟

​亲密关系是特殊的

亲密关系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一环,但几乎所有人都会疑惑:为什么经营亲密关系这么难呢?从我们确立关系开始,似乎一直在经受不同的考验。有时候我们总会错意,猜不到对方的想法,以至于采取错误行动。有时候我们想要更进一步,对方却刻意保持距离,暗示我们,想要自己的空间。即使对很多步入婚姻的人来说,也会在生活中产生很多摩擦,很难有一帆风顺的体验。

事实上,之所以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很多人不理解亲密关系的本质。很多人认为,亲密关系其实和其他的人际关系差不多,都是我们和他人相处,循序渐进,互相理解的过程。

但《亲密关系》这本书则开宗明义地指出:亲密关系是特殊的。它并不是单纯经营人际关系,而是在与伴侣相处的过程中,寻找自我,弥补自己在生活、情感、情绪等多方面的需求。也正因为这样,亲密关系又是困难的,让许多人身处其中而不知如何行动。

对此,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本《亲密关系》,就将带我们分四个阶段,理解亲密关系本质,纵观亲密关系从激情,到相互矛盾,再到最后和解、升华的过程。

本书的作者克里斯多福·孟,是加拿大著名的演说家、生命教练和情感咨询师。他在亲密关系、教养子女、情绪管理等领域有着独特见解。他在美国、加拿大、中国、日本等地开设了“亲密关系工作坊”,并广受欢迎。

他培训的家庭遍及世界诸多国家和地区,可以说是亲密关系的教学权威。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帮助个体乃至家庭恢复内心直觉,引导行动,发现自己寻找的答案,进而达到更好的生活水平。希望通过学习本书,我们也能系统了解、掌握这套富有成效的训练方法,助力自己的亲密关系。

下面我们就按照书中理论,来分阶段探讨亲密关系的本质。

月晕:开始总是妙不可言

爱情是人类诸多情感中最强烈的情感之一。我们都有过为爱激情盲目的时候。即使垂垂老矣,人们都会记得第一次见到另一半时的场景,怀念自己为真爱心动的感觉。

那是一个“自带滤镜”的阶段,我们都成了对方眼里最可爱的人,即使有一些缺点,也都是有趣的;那个时候,两个人待在一起,即使什么都不做,也都会感觉到发自内心的愉悦。这就是相爱的第一个阶段——月晕。

月亮的光华静谧而美好,让人忍不住想亲近。但很多人忽视的是,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我们所看到的月亮的绚丽光彩,其实来自太阳光的反射。那如果把爱人比作月亮,那“太阳”又是什么呢?没错,它就是我们自己。一个人真正的能量源头,我们的太阳就是自己。

作者克里斯多福在书中指出:爱是一种综合复杂的情感,但爱与被爱的最基本需求,则源自我们自己童年。

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个是归属感。对于孩子来说,要意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自己有着许多家人,我的父亲、母亲是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会发现,人们长大后,在选择伴侣时,不论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都容易选择跟父母相似的爱人。比如一个孩子的父母很外向热情,那么长大后,他多半不会选择一个性情内向的伴侣。这就是归属感的需求。

爱的第二种需求,是确认自己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孩子在确认自己属于某个家庭后,还要明确自己在这个家庭中的位置。在这个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亲密关系的认知。

举例来说,如果一对父母很强势,总是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行动,孩子养成了依从型的性格。那么在他长大后,很可能将这作为一个标准,寻找一个能够“命令”自己的爱人。

在克里斯多福看来,人们寻找爱情的基本动机,其实就是给自己找一个组成家庭的人,然后去延续、补充自己自童年开始的情感需求。也许在一开始,人们会因为对方的身高、长相、气质而受到吸引,并开始一段热恋。但当他们走过这个阶段,就会发现,身边的伴侣好像变了个人,没有之前那么惹人喜欢了,还满身都是缺点。这是因为,人们在经过一开始的激情之后,摘下了“滤镜”,慢慢地将自己的情感需求表达出来,向对方寻求满足,要求对方为自己做出改变。同样的,对方也在进行着这个步骤。

但是,每个人从小的家庭条件不同,成长环境也不一样,当最初的光环褪去,自然都成了各式各样的普通人。尤其对一些童年生活不那么美好的人,他们对亲密关系的期望更高,更加缺乏安全感。在这个时候,也许每个人都会有一种“被骗”的感觉。但我们需要意识到,这不只是对方变了,也有我们过于“理想化”的原因,把月晕看作了太阳的光芒。

实际上,我们只是在按照自己的情感需求,在伴侣身上投射了一个“理想情人”,然后再做比较。如果情侣双方都抱着这样的心态,就难免相互指责,发生争执,以分手草草收场。

事实上,我们最初爱上的那个人,既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也没有后来发生争吵时那么糟糕。问题在于,我们把对爱情的所有想象、所有寄托,都放在了伴侣身上。好像如果伴侣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这辈子的幸福就没了,自己没有一点责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因为这仅仅是亲密关系的第一个阶段,没有人可以轻轻松松,就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完美情人,它需要两个人共同努力。我们应该把这当作一个开始,开启一段真正美好亲密关系的前兆,尽管它不够完美,但它却值得。

好,下面我们看看亲密关系的第二阶段——幻灭。

幻灭:以爱的名义互相伤害

当激情和冲动开始消退,我们对伴侣的“改造计划”又不断搁浅的时候,“幻灭”就悄然到来了。这个时候,我们会开始埋怨对方,对抗对方提出的要求,同时不断地发出怀疑:为什么两个人会在一起,我们根本就没考虑好,我们根本就不合适,我们是不是该马上分手……这些想法总是萦绕在心头,以至于我们失去了对感情的基本判断。

但克里斯多福提出:幻灭其实是一个礼物。是让我们看清现实,面对自己的礼物。没有人能确定,王子和公主在一起,以后每天都是幸福的生活。相反,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过程,一个从“想象的生活”到“现实生活”的必然阶段。

当然,为了改变这种心理落差,人们会做出四种偏差行为,分别是刻意表现、权力斗争、报复和自我放逐。下面我们就来分别看看这四种行为。

刻意表现就是通过一些非常规的行为,引起对方的注意,以此确定自己的重要性。就像我们小时候会调皮捣蛋,借此引起家人、老师和同学的注意。

在亲密关系中,一方会通过不讲道理、乱发脾气的方式,不断确认对方对自己的感情。比如有的女孩为了引起男孩的注意,会对男孩说:“为什么你昨晚睡前没给我打电话?你是不是不爱我了,你变了”等等。这会让男孩感到疑惑:一个电话能证明什么?简直是无理取闹!但在这种“无理取闹”的背后,是在感情中需要关心的特殊表达。

第二种偏差行为是权力斗争。这就像小时候,家长对孩子说:“你一回家就要写完当天的作业。”孩子说:“我偏不,我就是要玩一会儿,晚上再写作业。”长大以后,人们会把爱情当作一场拉锯战,在一件事上分个对错高下,以显示自己的主导地位。

比如,某个家庭准备买一辆车,丈夫说:“我们就买个小轿车吧,家里有三口人,一辆小轿车足够了。”但妻子对丈夫说:“不行。我觉得买个空间大的,至少是个小越野车,能多放一些东西,出去玩的时候也方便。”

丈夫说:“没必要吧。平常你购物开小轿车就够了,要是出去玩,我们可以坐火车和飞机啊,没必要都自己开车去。”妻子反驳说:“我没说一定要开车啊!我的意思就有备无患。到时候我们这辆车要载朋友,载父母,如果只是一个小轿车怎么够用呢!”

最后丈夫拗不过,听了妻子的建议,妻子还要补上一句:“你看吧,还得是我想得周到。”其实,我们都知道,这种家庭决策没有绝对的正确错误,如果一定要争个高低对错,其实里面就包含了权力的斗争。

第三种偏差行为是报复,当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不断地失望,就会出现报复行为。就像孩子在小时候,面对父母的指责,他不会直接地反抗,而是采取“迂回”的方式,比如父母打了孩子,孩子不能还手,他们就生闷气,不理父母,或者放了学后在外面玩,晚上也不想回家等等。到了成年以后,人们的报复行为也更明显。

比如,丈夫指责妻子:“你一点也不持家,总是乱买东西,乱花钱,我们应该买一些必要的东西,而不是看到主播推荐什么就买什么。”妻子反驳说:“就你会过日子,那我就什么都不买,都让你买得了,你这么厉害,自己当这个家吧!”这其实就算是一种的报复行为。

第四种偏差行为是自我放弃,在亲密关系中消极地对待一切,不再做任何努力。就像有的孩子,小时候父母的要求太多,孩子干脆就什么都不做了,只等着父母的指挥。

在成年后,人们在亲密关系中有时也会这样。当妻子要求丈夫:“我一个人带孩子太累了,你能不能帮我多带会儿孩子,承担一些家务呢?”丈夫却理直气壮地回答说:“带孩子本来就是你们女人的事,我一个大男人怎么带的好啊?”

那么,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到,在幻灭阶段的偏差行为其实非常危险,一不小心就会让亲密关系走向恶化。但是如果我们细细回想,就会发现,自己或多或少,都做出过类似的偏差行为,跟爱人相互折磨。那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度过这道幻灭的坎呢?

这时候就要看看亲密关系的第三阶段——内省。

内省:首先要过自己这关

内省的前提,是我们自己感到心累了,对一段亲密关系感到不再有期待,甚至想要结束它。这时我们面临三个选择:第一个就是我们说的结束,太累了,受不了了,就让它结束。但作者克里斯多福认为,如果这个时候结束,其实它并不会真正结束,而是让我们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当我们再次进入亲密关系,依然会来到这个阶段,依然要面对这个问题。

第二个选择就是忍受,放弃自己的坚持,默默接受伴侣的改造。这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但不会是长期选择。因为一个人的忍受是有限度的。即使两个人从亲密关系步入婚姻,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忍受,比如为了孩子、为了父母、为了面子等原因,到最后还是免不了分道扬镳。

因此最好的选择,还是学会冷静下来,思考这段亲密关系,这才进入内省阶段。这也是亲密关系中最痛苦,也最有价值的阶段。

那么我们到底要内省什么呢?首先我们要反思亲密关系中的角色定位。克里斯多福提出,一般来说,我们可能在亲密关系中承担三种角色,分别是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角色定位选择行动策略。

当一个人作为受害者,他会感觉到纯粹的痛苦,认为自己付出了很多,为对方改变了自己,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谅和理解,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但也无法采取其他行动。

对于迫害者来说,他们则喜欢指责对方,对所有的行为都要“挑刺儿”,一旦对方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会冷嘲热讽,以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并不考虑对方的想法。

至于拯救者,他们则喜欢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认为自己是客观的,是对的,是站在大局观上为整个家庭考虑的;但实际上他们真正做的事情却很少,只是发表一些“正确的废话”,对解决问题贡献很少。

当然,这三种角色并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事件中,人们可能会扮演不同角色,比如某个抱怨妻子不赚钱的丈夫,同时也在被妻子抱怨从不关心家务。那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家庭收入这件事上,丈夫是迫害者;可是到维系家庭这件事上,妻子又成了迫害者。

在明确了角色定位之后,我们就要开始倾听和反思,这也是最难的一步。因为我们都有自己的内心的想法,都认为自己才是掌握亲密关系真理的那个人。但事实上,亲密关系没有绝对的真理,它的本质是在相处和沟通中找到自己。这需要我们暂时“放弃”原有的想法,原来的角色定位,先对自己进行否定。

然而,这也是很多人迈不过的坎。因为相比于否定自己,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东西更容易;相比于改变自己,反思自己,和对方争吵也更容易。因此在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倾听对方,即使对方情绪激动,即使他们无理取闹。因为正是那些戳到痛处的观点,恰恰说明了我们的问题所在。那些让我们格外排斥的问题,或许也是我们自己身上的问题。

比如,有的时候,我们觉得对方管得太多,某些事是我们的私人事务。但反过来想想,我们自己有没有把手伸得太长,干预了对方的个人事务呢?

在亲密关系中,很多问题其实是相互的。而通过倾听,我们能够剖析自己,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反思那些亲密关系中的问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两个人的矛盾,到底是一时的情绪冲动、偏差行为等常规摩擦,还是说,真的存在性格不合,对未来的规划不同等根源性问题。

当我们完成倾听和内省之后,就可以本着负责的态度,听从内心的想法,做出选择了。这时候我们需要考虑,自己对于亲密关系,到底有什么样的要求,对方能不能满足。同样的,自己能否做出相应的改变,以满足对方的需求。

如果我们认为,这段亲密关系的确暴露了很多严重问题,两个人无法解决,可以选择结束这段亲密关系。如果我们发现,当前的诸多问题只是暂时的,未来完全可以解决,那就可以进入到最终阶段了。

启示:真正释怀自己,拥抱对方

能够走到这个阶段,说明我们已经充分地理解了亲密关系,并在与对方的相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己,了解了对方。

到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亲密关系尽管是两个人的事,但首先是我们自己的事。我们不可能期待,一段亲密关系会解决生活中所有的问题,但我们可以期待,它会给我们一个自然、舒服的人际环境,教会我们如何投入、沟通、反思、改变,然后成就更好的自己。

因此克里斯多福把这个阶段叫作“启示”。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能够很好地应对亲密关系,说明我们已经告别了曾经自私的我,成为了一个成熟的我。当我们和伴侣迎来了内心的升华,亲密关系的阳光就会自我显现。

那是一种真心诚意的爱。我们不会因为付出而感觉吃亏上当,不会因为争吵而感觉愤愤不平,也不会为了一点摩擦而心力交瘁。同样的,我们的真情实感也会打动对方,得到同等的回应。

当然,这种说法或许有些抽象,有些唯心,但真实的爱就是如此。有时候它需要经历风雨,在走过最初的艰难之后,我们回过头去,会发现自己已经成长不少,获得了更多的力量。有时候它在某个充满阳光的下午,在某个灵感乍现的瞬间,我们会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让人爱意荡漾。

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亲密关系原本是“无私”的,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小心对待、顾及对方的感受。

但很多时候,我们对亲密关系的想象又是“自私”的,总希望对方是我们理想中的“完美情人”,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动。而当我们醒转过来,意识到现实世界的爱人,并不是想象中的模样,便会因此感觉到失望。但这个时候需要我们重拾信心,克服幻灭的感觉,忍受痛苦的内省。才能更好的理解亲密关系。

而亲密关系的力量,也远比我们想象中强大。它能让我们修复童年延续的情感,锻炼我们沟通、表达、想象等诸多能力。可以确定,一个能经营好亲密关系的人,必然是生活中独立的强者。如果将亲密关系的技能迁移到其他关系,同样能够收获丰富的果实。它会是我们面对生活的坚强后盾和温馨港湾。

所以,不管是正在期待这样一段关系的朋友,还是正在经营这样一段关系的朋友,都让我们鼓起勇气,打造真正的亲密关系,成就更好的自己。

0 阅读:1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