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何来的胆气,舍得一身剐,你见过如此送大礼的人吗

梦人勇敢逐梦飞翔 2025-02-12 10:03:41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他何来的胆气,舍得一身剐,竟敢如此”送大礼”?

马占山,这个名字在东北抗战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他是江桥抗战的英雄,却也是后来伪满洲国的官员。

一朝义军统帅,一朝伪政权省长,这一变故让许多人难以接受。

而比他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他的两位旧部——李海青和张锡五。

他们本是马占山的亲信,带着卫队旅追随他多年。

然而,当他们得知马占山接受伪满洲国的任命时,内心翻江倒海。

愤怒?不解?还是失望?他们最终选择了另一条路——带着三千人的部队,在一夜之间从齐齐哈尔消失得无影无踪。

为什么会这样呢?

那天夜里,齐齐哈尔的街头还算平静,卫队旅的驻地却悄然生变。

李海青和张锡五神色凝重,召集手下悄悄行动。

没有喧哗,没有惊动外界,三千人仿佛蒸发一般,整整一支部队在夜色中撤离。

第二天,整个齐齐哈尔炸开了锅——堂堂黑龙江省的卫队旅,竟然一夜之间不见了!

消息传到马占山耳中,他沉默了许久,没有责怪,也没有追究。

或许,他早已料到这一天会来,只是,真正发生时,仍免不了一丝复杂的情绪。

他的旧部走了,带着对日本人的恨意,也带着对他这个”前领导”的复杂感情。

那么,这三千人去了哪里呢?

李海青、张锡五没有选择隐姓埋名,他们有更大的计划。

他们先是试图诈降日伪,想趁机劫持溥仪,以此打击日本人扶持的伪满洲国。

可惜,他们的反常举动让熙洽起了疑心,日本人更是警惕,这条路走不通。

但他们没有停下来,而是迅速转向另一条抗日道路——寻求共产党的帮助。

几天后,他们在三肇地区遇到了一个人——赵一曼。

这位来自四川的女子,曾在黄埔军校学习,后来成为满洲省总工会的组织部长。

她的到来,让这支部队有了新的方向。

1932年3月10日,在赵一曼的指导下,李海青在肇东县昌五街正式宣布成立“东北民众抗日自卫军”,自己担任司令,张锡五为副司令。

他们打出的口号很简单——打倒伪满洲国,赶走小日本!

这支队伍不久后便南下吉林,一路宣传抗日,吸引了大批百姓参军。

很快,一位名叫柳春庭的义勇军首领率部归附。

柳春庭原是扶余县的乡长兼保卫团长,带着一支队伍前来投奔,李海青当即任命他为团长。

有了人手,第一步行动该怎么走?他们盯上了扶余县城。

这里三面环平原,一面临江,进可攻长春,退可守东北,是个理想的大本营。

经过缜密策划,1932年3月15日,李海青率军三路猛攻扶余。

柳春庭的部队率先攻克北门,扶余城迅速陷落。

守军残部退守城内的增盛谦大院,这里坚固无比,硬攻损失太大。

李海青没有急于下令,而是派人劝降,结果对方放下武器,李海青不费一兵一卒便彻底拿下扶余。

这只是第一步,他们的目标更大——农安,那个距离伪满都城新京(长春)仅一步之遥的重要据点。

3月26日,自卫军万人大军横渡松花江,向农安进发。

这一次,战斗极为惨烈。

敢死队长段雨霆率先登上城头,手持大刀,一路砍杀,杀得守军溃不成军。

然而,日伪军疯狂反扑,段雨霆与三百名敢死队员全部战死,无一人生还。

城外的李海青看到这一幕,眼中满是怒火。

他下令继续猛攻,炮火连天,农安城墙被炸得千疮百孔,可依旧未能攻下。

与此同时,日本关东军坐不住了,他们开始调集大军增援。

李海青见势不妙,当机立断撤军。

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日军的反扑迅速而凶猛,伪将张海鹏趁机偷袭扶余,李海青不得不回军救援。

可他没有贸然行事,而是巧妙绕路,避开埋伏,成功解救扶余,同时重创张海鹏的部队。

为整肃军纪,他甚至亲手枪决了一名违纪士兵,震慑全军。

农安虽未攻下,但李海青的威名已传遍东北。

他的自卫军从最初的三千人迅速扩张到万人,成为一支让日本人头疼的劲旅。

伪满政府对此愤怒又无奈,溥仪更是寝食难安。

李海青的行动,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种态度。

这是一场明知胜算不大的战争,但他和他的兄弟们,依旧选择了拼到底。

有人说,历史总是复杂的,马占山的选择或许有他的苦衷,但李海青和张锡五的道路,才是真正的英雄之路。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