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日军第18师团,曾经是第15军的王牌,结果在缅甸战场上却溃不成军,几乎被打得连番号都要消失。
要知道,这支部队曾不可一世,号称“菊兵团”,精锐中的精锐,结果在一次次战斗中,被打得士气全无,最后落得个狼狈逃窜的下场。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1943年初,缅甸西部战场风云变幻,日军第15军准备对英帕尔发动大规模进攻,而他们最精锐的第18师团却在北方节节败退。
最初的战斗中,这支部队还能勉强支撑,但随着中国驻印军不断推进,日军的防线被一层层撕碎。
尤其是在坚布山一带,日军的防御体系彻底崩溃,第18师团被迫后撤,而这只是他们溃败的开始。
粮草断绝,战斗力成空
战争不仅仅是拼刺刀,后勤补给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第18师团在撤退过程中,后方的补给线被中国军队的突袭部队切断,粮食、弹药全都成了问题。
士兵们每天只能靠150克大米度日,别说打仗,连基本的体力都维持不住。
很多士兵因为长期缺乏营养,脚气病、疟疾肆虐,没等上战场,就已经瘫倒在地。
而中国驻印军则不同,他们得到了美军的物资支持,武器装备虽然不算顶尖,但至少能保证后勤补给不断。
比起日军的挨饿状态,中国军队的士气高涨,战斗力也越打越强。
日军第18师团的败相已经显现,但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
战术失误,被围歼的噩梦
第18师团的指挥官田中新一并非无能之辈,但面对驻印军的战术,他显然已经跟不上节奏。
史迪威指挥中国军队采用了大胆的迂回包围战术,几次出人意料的穿插,让日军防线漏洞百出。
中国军队的113团,在极端恶劣的天气下,强行推进100公里,成功在日军侧翼展开突袭。
战斗中,士兵们不仅要面对敌军,还要克服沼泽、雨林的恶劣环境,甚至有人为了突破敌阵,直接抱着手榴弹冲进日军机枪阵地,与敌人同归于尽。
这种战术的成功,让第18师团的防御彻底崩溃,士兵们开始成批逃亡,原本坚固的阵地变成了无主之地。
士气崩溃,曾经的精锐沦为难民
战争打到这个地步,已经不是单纯的战术问题,而是士气的全面崩溃。
第18师团的士兵们在连续的战斗中,体力透支,心理防线也彻底瓦解。
曾经训练有素的菊兵团,如今却成了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溃兵。
他们的眼神里再也没有战意,只剩下疲惫和绝望。
更糟糕的是,驻印军的攻击并没有给他们留下喘息的机会。113团在短短14天内,连续推进100公里,直接切断了日军的退路。
日军士兵白天逃亡,晚上躲在丛林里,饥饿、疾病、恐惧交织在一起,让他们的意志彻底崩溃。
很多人甚至放弃了抵抗,任由中国军队俘虏。
战略调整,日军的最后挣扎
日军高层很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紧急成立第33军,调集援军试图挽回败局。
然而,这些增援部队并不能改变第18师团已经崩溃的事实。
即便补充了兵员,前线的日军依然士气低落,战斗力大不如前。
日军的指挥官本多政材只能寄希望于雨季,希望凭借恶劣的天气拖住中国军队的攻势。
然而,驻印军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不断推进,逼迫日军节节败退。
最终,第18师团彻底失去了战斗能力,残兵败将散落在丛林中,等待他们的不是战死,就是被俘。
曾经不可一世的第18师团,最终还是倒在了缅甸的丛林里。
这场战争不仅仅是武器的较量,更是战术、后勤、士气的全面比拼。
有人说,日军输得并不冤枉,他们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他们低估了中国军队的韧性,也低估了自己补给线被切断后的惨状。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