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那天,周总理显得格外心绪不宁,原因是有个本该稳稳当当拿大将或者上将衔的大功臣,在下午五点钟的授衔大典上,竟然没被念到名字!
授奖名单是周总理仔细核查后才敲定的,但咋就漏了个人的名字呢?那家伙到底来没来?周总理是怎么应对的?当时场面可有点别扭。
张际春这个人确实到场了,他就站在舞台下面,一脸严肃。而周总理呢,站在台上瞧着他,也是一脸凝重,根本笑不出来。
张际春留意到,在授衔的大日子里,名单上压根儿没提他的名字。因此,他刻意跟主席台保持点距离,打死也不往那边凑。
不过,周总理全都看在眼里,见张际春过不来,他便自个儿从主席台上下来,径直往人群那边迈步。
周总理的眼神始终落在张际春身上,张际春见状,略带羞涩地垂下了脑袋,一场关乎张际春前途的交谈,眼看就要拉开序幕。
周总理会怎么跟张际春讲呢?在这次授衔的时候,张际春的名字没被提上,这是真的一不留神搞错了,还是背后有人捣的鬼?
这事儿得从罗荣桓讲起,那天,周总理火急火燎地把罗荣桓给叫了过去。罗荣桓心里那叫一个忐忑,因为他刚给周总理交了份授衔人员的名单。
周总理火急火燎地找他,想必是名单上哪儿不对劲了。
罗荣桓走到周总理办公桌前时,瞧见周总理手里拿着两样东西。右手边,是一本挺厚的名单;左手呢,则是毛主席亲手写的报告。
周总理递给罗荣桓这两样东西,并示意他坐到沙发上,仔细瞧瞧。
罗荣桓头一回瞧见毛主席起草的那份新文件,里面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到挺为难的。
他翻了下文件,又瞅了眼授衔的名单,心里头就开始犯嘀咕了。
说实话,周总理心里头比罗荣桓还犯难呢。罗荣桓嘛,就是管着把要授衔的人名单往上报,拍板的事儿不归他管,可周总理就得做这个主。
授衔名单里头,周总理用铅笔勾了个名字,那是个上将,甚至有可能是大将的候选人。罗荣桓一看,这人他熟得很,不就是二冶那边的“3号”大人物张际春嘛。
大家都管他叫“3号”首长,这是因为二野里头,刘伯承和邓小平是前两位首长,张际春就紧跟在他们俩后面。
张际春,他在二野担任政治部主任那会儿,名字被特别标注了。看情况,他很有可能拿不到大将或者上将的军衔。
比较起来,一野、三野、四野那几位政治部主任,全都是军衔高高在上,要么是大将,要么就是上将,每个人都拿到了自己该得的那份荣耀。
很明显,张际春的名字被特别标记了,这事儿跟毛主席起草的那个报告脱不了干系。咱们都好奇,毛主席在那报告里,到底说了些啥?
说白了,张际春一直是毛主席特别看重和赞扬的一位出色政治干部。在军队里头,大伙都管他叫“文曲星”,而且早在1950年,毛主席就已经把重要任务交给了张际春。
那时候,重庆虽然已经获得了解放,但因为还有些残余势力没清理干净,所以管理起来比其他城市难多了。为了搞定这事儿,毛主席专门派张际春去重庆,让他当军事管制委员会的头儿,负责把重庆的军事管制工作做到位。
张际春因为干得好,后来就被调去西南局当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一把手了。没过多久,他又升了官,成了中央宣传部的副部长。
他之所以能一路成长进步,全靠自己工作上的本事过硬,再加上毛主席的赏识和帮助。
从这事儿咱们能瞧出来,毛主席心里肯定是盼着,张际春能在1955年那次大授衔的时候,好好表现一把,让大家眼前一亮。
但实际情况是,1955年9月27号下午5点钟,授衔的大典正式拉开帷幕,张际春从头站到尾,始终都待在台子下面,压根就没机会迈上主席台那一步。
周恩来总理把这些都看在心上,等授衔仪式一完事儿,他心里五味杂陈,终于从主席台上下来,往张际春那边走去。
张际春脸上要是说一丁点儿失落都没有,那可真不太可能。毕竟授衔仪式啊,就是对我们国家在战争岁月里,那些将领们辛苦付出和巨大贡献的一种认可,是军人荣誉的代表,也是给他们的最高奖赏。
周总理深知张际春的感受,他神情严肃地望着张际春,但张际春只是稍微低着脑袋,没有当场吵闹起来。
但即便如此,周总理心里头还是七上八下的。他直接站到了张际春面前,盯着张际春的眼睛,开门见山地说道:“你心里有啥不痛快的,可得跟我说。”
张际春眼眶湿润了,可他硬撑着,拼命忍住,就是不想在大家面前丢脸。
看张际春闷声不响,周总理就跟他唠起家常来,“其实像你这样情况的,大有人在。这次授衔啊,你没在名单上,可不是说你不中用。你瞅瞅这儿,这条波浪线。”
说着,周总理从兜里掏出一份文件,张际春一眼就瞅见了上面的一条波浪线。他仔细瞧了瞧,波浪线下面的字是这样写的:转到地方上工作的人,就不给授衔了。
这封信的署名是毛泽东同志。
张际春瞅见这话,心里一下子就亮堂了。他早在1950年就告别了部队,转去地方上干工作了。这也就是为啥,他本来有机会拿大将或者上将军衔,结果最后啥军衔也没捞着的原因。
张际春把文件递回给周总理,脸上露出了一个灿烂的微笑,他直接对周总理说道:“我一定听从组织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