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薄雾弥漫,青山翠竹掩映着一条蜿蜒小道。路上,一名青年书生步履匆匆。他名唤李安,是个饱读诗书、满怀抱负的寒门学子。此次,他背井离乡前往州府参加乡试,怎奈迷途于荒山之间。望着前方仅见几缕炊烟升起,他心生希望,急忙加快了脚步。
行至近处,却见那炊烟源自一片破旧村落,屋舍稀疏,瓦墙斑驳,似久无人修葺。村头有棵老槐树,枝干如伞,覆盖一口古井。李安四下张望,只见村中静谧非常,不见半个人影,唯有几声鹧鸪啼鸣相伴。虽觉气氛怪异,但腹中饥饿难耐,他仍鼓起勇气,朝村内走去。
李安刚踏入村中,忽听一声轻笑从耳边传来,宛若山泉叮咚,清澈悦耳。他四顾寻声,却见不远处立着一位女子。那女子身着淡绿色罗裙,肌肤如雪,眉目如画,恍若仙子下凡。李安怔住了片刻,旋即抱拳行礼道:“在下迷路至此,冒昧打扰,还望姑娘见谅。”
女子微微一笑,声音温柔:“公子不必多礼。此处虽偏僻,却有些粗茶淡饭,若不嫌弃,请随我来。”
李安大喜,连忙道谢,跟随女子穿过几座青砖小院,来到一间雅致小屋。屋内陈设简单却整洁,桌上早已摆好热茶和几碟小菜,隐隐飘来一阵米饭香气。女子款款坐下,替李安添茶,举止间尽显优雅。
李安边吃边与女子攀谈,得知她名唤阿兰,自幼父母双亡,与婶婶相依为命。婶婶近日染病,躺在里屋无法相见。女子话语温婉,眼眸中却透着几分幽怨之色,让李安不觉心生怜惜。
饭毕,李安感念女子的恩情,提出留下帮忙料理杂务,以表谢意。阿兰浅笑颔首,领他到后院劈柴。日暮时分,阿兰端来一碗清汤,关切地嘱咐他多加休息。
夜里,李安躺在简陋的木榻上,忽而梦见阿兰含泪相求:“公子,请速离此地,否则性命堪忧!”梦境如此清晰,令他心中惴惴不安。再细听四周,竟隐约传来阵阵呜咽,像是女子在低声哭泣。
李安披衣起身,循声走到院中,却见月色清冷,四下无人。他正狐疑间,耳边又传来轻声:“公子,不可再留。”那声音低柔却透着急促,似有万分焦虑。
翌日清晨,李安向阿兰提起此事,女子却淡然一笑:“山村偏僻,时有野兽嚎叫,公子莫要胡思乱想。”
虽觉异样,李安因不舍阿兰而继续留下。不料第三日,夜半时分,村中突起狂风,吹得门窗啪啪作响。李安正欲关门,忽见一个鬼魅般的身影闪过。他定睛一看,竟是阿兰披头散发,衣衫凌乱,满面泪痕地站在门外。
“公子速走!村中一切皆是虚妄!”阿兰声音凄厉,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
李安惊骇万分,连声追问:“为何如此?”
阿兰含泪说道:“数年前,村中遭山匪劫掠,全村无一生还。我与婶婶惨死后,怨气不散,化作孤魂野鬼。公子心善,愿留助我,但此地阴气太重,久留必为厉鬼所害。今日是阴年阴月阴日,怨灵将现,公子若不离开,便再无生还之日!”
李安闻言骇然,但见阿兰目光中满是哀求,他不忍违背,急忙收拾行囊准备离开。然而,刚迈出院门,狂风骤止,村中瞬间恢复了宁静。
天亮后,李安在村头老槐树下找到一块石碑,上书:“荒村怨魂,望得安息。”碑下还有几束干枯的野花,似是后人祭奠之物。他这才明白,一切并非虚言。
临行前,李安在槐树下焚香三炷,低声说道:“阿兰姑娘,在下来生必报此恩。”话音未落,忽有一阵清风拂面,似有人轻叹:“公子珍重。”
李安转身离去,回首时,村落已被浓雾笼罩,隐约中再也看不见那淡绿色的身影。
后来,李安乡试高中,仕途坦荡,但终生未娶。他每逢清明都会前往荒村,祭奠那位恩重如山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