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第一篇SCI,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

协凝蝶 2024-03-21 08:00:32

前言

临床科研说得轻巧,但踏出第一步并不容易。非常庆幸有一群热心帮助我的老师,即使素未谋面。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向前看,前路漫漫亦灿烂。

01

我的临床研究故事开启于2021年4月的一个周日。那是我还只是大三,我可能正坐在图书馆里,带上耳机,准备观看今天小黑屋的强基础课程。

但我很清楚的记得,就在那天,我做了一个影响我这一辈子的重要决定。在上完强基础课程之后,我打了电话给我爸:

跟他说我想了很久,还是想去参加小黑屋的云上五一,五一就先不回去陪他们了,虽然我爸有点失落,但我相信我的时间不会白花。

就这样,我开始了第一次临床研究之旅。

当然了,现在也正值第18期临床科学家小黑屋SCI公益实战训练营强基础月的开启!

那年的五一假期,似乎每天都在下雨。窗外阴沉的天,屋里弥漫着的孤独感,再加上连续三天从早到晚的高强度学习,真的很让人感到压抑。

当时支撑我咀嚼这份孤独的动力就是正在讲解的各位老师们以及想改变现状的不甘心,在我眼里他们是那么优秀,高大上的SCI文章乃至顶刊,对他们而言似乎信手拈来。

杰哥常说的“一到两篇及格,五篇以上优秀”,让我每次想退出会议时总想着,我至少得做到及格吧,我也想将我的名字写在论文的首页啊!

就这样,在那短短三天时间,从文章选题思路的确定,统计学的基础知识,风锐软件的数据分析操作,文献库变量库的构建,甚至写作的方法逻辑,海量的知识呈现在了我的面前。

好在强基础阶段跟随着各位老师学习的步骤,对一些数据分析方法以及文献阅读都有一定了解,我学习起来也还算不是太吃力,但即便如此,在后续的研究中我还是会不时翻出那段时间的录屏来复习。

说起来惭愧,在最后一天的课程里我还是没有坚持下来。

当时我妹因为高考压力大,约我去咖啡店聊聊天,我带着平板就去了,想着忙里偷闲还能听听课程。

结果聊着聊着,我妹倒没什么,反而是我当哥哥的压力大得倾诉了三个小时,最后失眠了两夜的我反而在咖啡馆趴着睡着了。

那天回学校的时候,刚好赶上了最后的云端合影,退出会议后我走到阳台,发现天晴了,我想起了杨校长的朋友圈提到的在某年春节他也是扛着压力闭关学习,艰苦地走了过来,但也开启了自己的临床研究。

而我也虽然压抑但受益匪浅地度过了大学期间最魔鬼的一个假期,只是那时候的我不知道,我的人生轨迹似乎在那时候就开始发生了改变。

02

云上五一结束后,我意识到由于我没有太多的机会获得临床数据,因此我应该更加专注于公开数据库的挖掘。

于是我参加了公开数据库挖掘的专题提升课程,打定主意研究NHANES数据库。但由于考试月临近,我没有太多进行实操,而是在复习的同时去多阅读文献,为暑假的计划做准备。

考完期末考之后,我也在老师的提示下确定了维生素D与二型糖尿病之间关系的选题,但是由于这个题目已经有了许多相关文章,我认为不太具有重复的价值。因此在暑假的前一个月,也为寻找一个有创新性的选题焦虑了许久。

好在之前阅读了比较多文献,一次偶然间,我点开了之前做过的文献起底,发现有一篇文献主要是研究饮食纤维素摄入量与维生素D和糖尿病之间关系的交互作用,虽然他的交互作用检验结果是阴性的,但也还是发表了。

当时我的反应是,怎么这也能发呀?但在大受震惊之余,我也意识到NHANES本身就是一个与营养学联系十分紧密的大型研究调查,因此他的营养学指标是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的。于是我便开始尝试寻找有没有什么饮食摄入指标也存在与维生素D和糖尿病发病风险关系的交互作用。其实一开始我也发现有许多指标做出来的交互作用检验上阳性的,刚开始很兴奋,但是后面慢慢尝试去解释其中机制的时候,并没有太多文献去支撑这样的结果。

从那时候我也学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我们虽然做的是数据挖掘,看似只是在玩弄数据,但是我们的目的始终是临床研究,我们的研究除了要有阳性的统计学结果,但是具有创新性的临床意义也尤为重要,但是很多时候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不一定具有临床意义。

所以我们的态度还是要脚踏实地,尽可能从机制上合理地解释我们的结果,而不是看着一个阳性的统计学结果就浮躁地急着去写作发表。

前前后后尝试了也得有快一个月吧,那段时间每天都处于提取数据,定义变量,数据分析,阅读文献尝试解释结果,最后自我否定再往返重复的过程。

好在努力还是被眷顾的,最终我还是发现了饮食镁摄入对维生素D与糖尿病的关系存在交互作用,而这一机制也能够比较清晰的解释。我也很兴奋的把这个消息分享给了杨校长。

但由于我那时候做的图表非常粗糙,看了文献也没有很好的总结出来解释的机制,只是把结果就这么丢给了杨校长。

那天晚上杨校长回复说,觉得这个机制可能还是比较不好解释,不建议我深究。我当时情绪直落冰窖,仿佛这么久来的努力都付之东流。

那天夜里,我躺在床上,闭着眼睛可脑海里全是交互作用检验的结果,终于在夜里三点我忍不住了,我爬起来带上电脑,去了通宵自习室。

到第二天早上的八点,我把我能找到的关于镁与维生素D交互作用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综述都看了一遍,写出来一个短短五百字的总结,再次发给了杨校长。

杨校长这次也是支持我继续研究,于是我喜出望外的安稳的睡了个好觉。那五百字的总结,也成为了我后来文章讨论部分的初稿。

03

数据分析结束之后,我找了一些师弟师妹,组建了一个小团队。当时我也并不被人看好吧,并没有能找到愿意跟我合作的都是些大一大二的师弟师妹。

在八月份,我带着他们从文献检索的方法,糖尿病的一些基础知识,到临床研究常见的类型和数据分析方法,四图四表的解读都手把手地教了一遍。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从一个接收者的身份转变为一个传授者的身份,在他们慢慢学习的同时,我也逐渐把之前学到的东西进一步深化,融会贯通。

后来我们每天都进行文献解读,也见识到了许多新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写作逻辑,虽说也不太懂,但也开了开眼界。那个八月份,我愿称之为我和他们共同成长的夏天。

完成初稿后,我们在杨校长的指导下修改了好多好多次,也要特别感谢杨校长在这么忙的临床工作中,有时候饭都没吃,就一字一句地给我们讲怎么修改,最后也在开学前投了出去。

当时杨校长推荐我投一个6.5分的杂志,我其实心里想着一百个不可能,我一个连中文文章都没投中过的小白,凭什么敢去尝试这么高分的杂志呀,有个一分两分的杂志,甚至只要是个SCI杂志我都谢天谢地了,但在杨校长的坚持下,还是尝试去投了。

没想到还真在国庆节就收到了审稿人的回修意见。三个审稿人的意见有褒有贬,最刁钻的审稿人甚至直言认为我的研究结果没有意义,但好在另外两个审稿人对我的研究还是比较有兴趣而且看好,都给了非常详细的修改意见。

为了说服第一个审稿人,我也请教了很多位老师,其中要特别感谢阮老师,那个国庆节我们两个基本都没怎么好好睡过觉,由于阮老师白天要上班,我们经常到晚上两三点都还在腾讯会议研究代码,也在那段时间我们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互诉衷肠,都能理解彼此的难处。

想想那个国庆也是我上一年最黑暗的一段时光了,一边非常非常希望文章能被接受,梦想圆满实现,一边又担心期望太高,万一没被接收真得伤心好久,打击太大,甚至没有太多时间再去另外投稿。

再加上第一次回修文章,一步一个不懂,从手稿的修改,到回修信的撰写,每一个过程都要追着老师请教。

国庆节七天再加上往后的一个星期,也是每天都在失眠,睡不着就起来做敏感性分析,睡醒了背着电脑就去图书馆,两个星期过去后再次出现在教室时,比较好的朋友都惊讶我怎么变得这么憔悴。

但是还好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文章后来又经历了几次小修还是顺利被接收了。

这篇文章的接收,对我来说意味着许多。

一是我有机会保研了,有底气去尝试一下报考协和,北医,上交那些我从来只敢梦想而不敢面对的医学院校了。

二是我给了我自己一个交代,那些我在每个失眠的夜晚叹出的气和强忍的泪都值得了,我的不甘心是有意义的。我也证明了自己有能力去掌握一项科研技能。

三是我给了相信我,跟我一起在暑假努力的师弟师妹一个交代,我没有坑他们,他们那个暑假的努力也是有意义的。

四是我也弥补了自己曾经不成熟的想法而留下的一个遗憾。

思绪回到现在,这些事情过去已经几年了,但是每次回想,我都很感激自己那段时间的不放弃不甘心,以及各位老师朋友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我其实很清楚,我的水平距离真正的临床研究还差得远,我只不过是投机取巧,用了数据库里的数据,刚好又找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选题,机缘巧合下写了一篇文章。

但是我希望在未来,我也能像小黑屋各位优秀的老师一样,能够收集我们自己中国人的临床数据,做对我们国家人群有普适性意义的临床研究,做真正的临床研究,当然我明白我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就是想能够顺利读上研究生,未来才能有这样的机会。

我的第一篇SCI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我和我的临床研究,才刚刚开始。相信在看各位的临床研究之旅,也不远了。

这里留下小黑屋的详细介绍,非常建议大家去参加学习!

临床研究一体化解决方案

零基础4个月完成至少1篇SCI

标准化SCI图表自动化生成

临床研究从入门到精通

从“临床医护”成长为“临床科学家”

不管是为了晋升,课题还是自觉兴趣,也不论你是否有任何科研基础,临床科学家都会帮助你达到自己的目标!

更有SCI三大神器,覆盖自动化SCI图表及写作,以及真实世界研究,包圆临床研究从入门到精通!

1

风锐统计,像风一样自由

临床科学家团队基于R语言开发的全自动临床研究统计作图软件,可以全自动完成SCI发表级别图表。

2

风锐EDC,搭建自己的数据库

临床科学家团队自主研发的首个真正以临床医护研究需求为导向的智能临床研究电子数据采集系统。

风锐EDC除了具备完成常规临床试验所需的普通EDC系统功能,如在线CRF数据录入、自动逻辑核查,数据同步管理,受试者随访,数据标准化导出等外,更有体现临床科学家团队“一人行速、众人行远”精神的公共变量库、标准CRF表库和既往数据导入等功能,完美对接风锐统计。

另可根据个性化临床试验需求实现定制,与医院数据库等数据对接和智能AI系统硬件数据识别捕获,大幅度提高临床研究效率,真正帮助医护实现临床研究可持续发展。

3

风锐AI写作,光速成稿SCI文章

还是不会写,别急,写作神器在这里,填空+选择,一键生成,快速成文不再遥不可及,更能一键润色。

既 往 课 程 好 评

每周三,周日,全网免费公益公开课,欢迎组团学习和打卡!step by step,拿下临床研究!

学 员 风 采

临床科学家团队已举行了线上18期小黑屋SCI公益实战训练营,线下47期实战训练营,学员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帮助无数个迷茫的医护、临床工作者实现SCI文章0的突破,甚至发表一系列SCI文章,申报各类基金,成为行业大牛,来看往期师兄师姐文章及感悟,有图有真相:

田师兄39分的RCT研究:

还有本科师兄一月完稿11篇SCI......

小黑屋的师兄师姐分享文章见刊的喜悦:

欢 迎 加 入 学 习

还在等什么?心动不如行动!速速加入,一起成为临床科学家!

0 阅读:0
协凝蝶

协凝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