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知心情怀 2025-04-04 19:15:27

昨天外出踏春游玩,看到天空中放飞的风筝想起了惠能禅师的风动幡动的“风幡之辩”(又称“风幡之论”)禅宗故事。写完之后,又想起了大学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另一桩禅宗公案,也是关于六祖惠能禅师的,今天就再讲讲这个话题。六祖惠能禅师是中国禅宗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也是禅宗南宗的创始人。他的故事融合了佛教哲理、人性智慧与戏剧性转折,被视为中国佛教本土化的重要标志。惠能出生于贫寒家庭,幼年丧父,靠砍柴卖柴为生。他不识字没有读书,却天赋慧根。一天,他在集市听到有人诵读《金刚经》,感觉惊奇,心意相通,后有所悟,得知禅宗五祖弘忍在蕲州黄梅传法,便决心北上拜师。之后在黄梅东山寺拜禅宗五祖弘忍为师。见到五祖弘忍时,弘忍禅师以“岭南人又是獦獠,岂能成佛”相问。意思是,你们岭南是荒芜之地,野蛮之地,你又没有知识,怎么能拜佛呢?惠能则回答“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意思是,人可以分为天南地北,但佛性却不分南北,人人都有佛性,我怎么就不能拜佛呢?这一回答禅意深远,由此弘仁禅师刮目相看并完全认可他的说法。为了保护惠能,弘仁禅师安排他在厨房里砍柴舂米历练心性。而惠能则利用一切机会修炼禅法。弘仁禅师晚年感觉大限将至,准备续传衣钵,要求诸门弟子作偈(jì)以证明悟性的高低,优秀的弟子以六祖身份可以传承衣钵并延续禅宗派别。其中,大弟子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此偈强调渐修,众弟子赞叹。但弘仁禅师看后知道,神秀并没有真正悟透禅意,只说是上等悟性。惠能听到后,请人代笔写下自己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为惠能见地更透彻,已彻悟“空性”,符合禅宗空无教旨的原意。但为保护他,当众批评此偈“亦未见性”。深夜却召惠能秘传《金刚经》真义,授其衣钵(禅宗祖师信物),正式确立了惠能作为禅宗六祖的地位。为了保护惠能免受他人嫉妒和迫害,五祖令其迅速远离黄梅避祸,并建议他一路向南。惠能在岭南山林中隐居了十五年,期间深入修行,悟道更深。后来,他认为时机成熟决定出山弘法。当来到广州法性寺时恰逢方丈印宗法师讲经,因为风动还是幡动的事,引发了僧人们的争论。惠能指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意思是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在动,而是僧人们的心在动。这句话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印宗法师也由此得知惠能的身份,并为他剃度受戒。惠能在此正式出家,从此开始了他的弘法生涯。之后,惠能在曹溪宝林寺创立了禅宗南宗,倡导“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他的学说简洁明了,强调修行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的觉悟。这一理念吸引了大量的信徒,禅宗也因此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从此,达摩禅宗分为南北两派:北秀南能。补充:神秀在北方创立了禅宗北宗,即渐悟法门。神秀的渐悟法门强调通过持续、渐进的修行来逐步消除妄念,净化心灵,最终达到觉悟的境界。这种方法对后世禅宗和宋明理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惠能的禅宗南宗,称为顿悟法门。顿悟是一种简洁、直接、高效的修行方法,它强调的是内心的觉悟和直接的体验,而不是外在的形式和逐渐的积累。这种方法对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