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教师“过剩”危机下的破局之路

知心情怀 2025-04-05 11:07:45

前段时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乔锦忠团队研究预测,到2035年全国将面临约150万小学教师和37万初中教师过剩的问题。这个还没有算上幼儿园教师的人数。这一预测基于人口结构变化、学龄人口减少以及现行教育体系下的师资配置模式而得来的。这种教师富余状况在未来五年时间内,还将会大大地增加。原因很简单,目前的出生率已经不需要这么多教师了。据统计,2016年我国新出生人口是1,883万,到2022年是956万,六年时间就少了一半。将来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预计从2020年的1.4亿会降至2035年的1.1亿人,大概减少约3000万名学生。同时,2013年全国共有1483.7万名教师,到2023年增至1891.8万。10年间增加了超过400万教师,其中幼儿园教师的增长最为惊人,10年间增幅高达85%。现在的重点问题是,目前学校还是按照每年出生1,600万人口数量来配置的,所以学生大量减少了而教师则富余了。面对困境,商品市场发挥了机制。2022年全国幼儿园减少了5610所,而到2023年更是直接减少了1.48万所,真的令人触目惊心。(另一个重要数据: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师生比标准,小学阶段是1:19,初中阶段是1:13.5,农村的会稍稍高一点点。)面对如此困窘,全国各地是怎么面对这个变化的呢?举几个例子。天津西青区的在编教师从2024年8月起就已经开始全面实行聘用制,聘期为三年,期满后考核不合格直接解聘,简单粗暴。实际上北京、宁波、贵阳等地早已启动了教师退出机制。全国各省市基本都实行了县管校聘政策而厦门则直接推行了参聘制,虽然拥有教师身份却没有编制,这些举措本质上就是末位淘汰制。教师的事业编不保了,那么教师入职门槛是不是也变了呢?是的,学历提高到天花板了。苏州中学(国家级重点中学)公布2025年教师聘用名单显示,录用的13名毕业生中全部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没有一人是师范生。由此可见了师范生的铁饭碗正在被顶尖大学的毕业生抢走。那么,未来教师职业会怎么变化呢?三个发展趋势。1.教师学历与专业能力双重强化随着教育行业竞争加剧及政策改革的深化,对教师的学历和专业能力要求显著提升。首先是高学历化,一线城市及优质学校更倾向于招聘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尤其是重点学科和双语教学岗位。其次,教师资格证的考核将更加注重实践能力与教育心理学知识,部分地区可能引入“退出机制”,淘汰考核不达标的教师。还有,教师向复合型人才发展,要求具备跨学科能力,例如理科教师需具备编程教育背景,文科教师需融合数字素养与批判性思维培养。2.技术整合能力成为核心要求教育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的普及将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技术整合者”。教育技术深度融合化,能够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准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实现因材施教。例如通过学习管理系统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教学策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创建沉浸式学习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事件、探索科学现象等,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效果。3.教师角色多元化发展未来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将承担更多元的角色。教师是学生的学习引导者,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引导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是能力培养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沟通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素质。教师还是心理辅导者,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人口结构变化和政策调整,教师必须主动适应这些变革,通过持续学习与技能升级,不断增强自己的教育意识,强化自己的核心技能,躬耕教育,厚植情怀,才不会在后续的变革中掉队被淘汰。各位同事,加油哦!^_^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