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诞生后的某一天,中南海的春藕斋内正举行着一场舞会。舞会的乐师们都是超一流的,他们来自于总政文工团,而与会的舞者们大多都是中南海大院内的居民们。
此时,舞会已经举行有一段时间了,而毛泽东才刚刚进场,他是被自己的两个女儿李敏和李讷拉过来的。
因为毛泽东的工作繁重,在高强度的工作面前,他根本得不到休息。工作人员为了能让他有稍许休息的时间,就以健身为名义劝他去舞会跳舞,但总是被毛泽东拒绝。没有办法的工作人员只好请毛泽东的女儿出马,强行将他拉到了舞会。
毛泽东的舞姿别具一格,由于他高大的体型,令他在舞池中并不是那么灵活。毛泽东的舞姿就如同他的书法一般随意挥洒,从不拘泥于节奏与鼓点。他大开大合的舞姿也令他成为了舞池当中体力消耗最大的人,这样一来就达到了健身的目的,很快就离开了舞池继续开始了繁重的工作。
与毛泽东的“速战速决”不同,朱德跳舞的时间往往是最长的。他经常是来得最早而走得最晚。基本上每次都能坚持到底,到舞会散了才回去。
朱德的体型与毛泽东差不多,都是一样的魁梧,用虎背熊腰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样的体型在舞池当中往往吃亏,并不能跟上欢快的舞曲。
他的步伐缓慢,似乎是在散步。虽然如此,但是朱德对待跳舞非常的严肃认真,就跟他在带兵打仗一样。在慢节奏的舞步中,朱德的舞姿更像是在推磨,坚韧不拔地推着舞伴前进。
建国之后,刘少奇办公居住的地方是万字廊,与经常举办文艺活动的春藕阁只有一墙之隔,只要舞池的音乐响起,他就能立刻听到,可是他却很少到场。
刘少奇对待跳舞也非常尊重,虽然很少到场,但是一旦到场他一定穿着庄重。刘少奇对节奏的把握可以说是细致入微,几乎能做到如数学家一般精准。每一个步伐,每一次旋转都能做到跟节奏丝毫不差。
周恩来也不经常来跳舞,他是五大书记中工作最为繁重的一位,而且他居住的地方离春藕斋最远。
但是,周恩来是舞池当中当之无愧的明星。一旦他跳起舞来,他的舞姿可以立刻吸引所有人的目光。他的舞姿是那样的飘逸潇洒,可以说是超一流的交际舞专家。
有一次,周恩来与著名的影星白杨共舞一曲,舞池当中的所有人都停下了步伐,驻足欣赏二人精湛的舞技,并且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赞美之情。这足以见得,周恩来的交际舞跳得多么出神入化。
对于长期伏案工作的人来说,适当的体力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这不光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同样可以让长时间紧绷的大脑得到难得的放松,在体力活动之后,大脑的灵活性会有很大幅度地提升,可以很好地提高工作效率。
老一辈的革命家大多数都出生于农村,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年代,他们风餐露宿,时时刻刻都在战斗,体力自然不在话下。而在革命胜利之后,他们忙于工作,而逐渐失去了体力活动的机会,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各种危及健康的情况。在适当的时间,去舞池当中跳上一支舞,成为了他们最为方便的健身方式。
那么,交际舞这种西方文化孕育出来的产物,是怎样在老一辈革命家的生活当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呢?这一切还要从1937年,美国女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拜访延安开始说起,她的出现在延安播下了交际舞的种子。
在来到延安之后的某一天傍晚,史沫特莱正在和毛泽东闲谈,她对毛泽东说道:“……特别是你,应该学习外语,了解外国的生活,学会跳交际舞。”
毛泽东说:“学外语,我很愿意,但是跳交际舞,我不喜欢。”
虽然毛泽东明确拒绝了史沫特莱的提议,但是她在晚饭之后依然适时地打开了留声机,伴随着欢快的旋律,史沫特莱与她的翻译为主席演示起了交际舞。在跳过两圈之后,史沫特莱向毛泽东郑重地鞠了一躬,邀请道:“主席,我教你跳舞。”
出于礼貌,毛泽东接受了她的邀请。从此以后,交际舞便在延安流传开来。
一个礼拜之后,史沫特莱在延安举办了第一场交际舞会,立刻轰动了延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左权等中央高级领导到参与了这次舞会。交际舞在延安这座古老的城市流行了起来,与中国古老的文明产生了强烈的碰撞。人们的思想也在这碰撞之中开放起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在史沫特莱将交际舞带到延安的十年之后,另一位著名的美国女记者也来到了延安。在参加了一次杨家岭的舞会之后,她对中央几位领导人的舞姿做出了精确的评述:
周恩来的舞姿是第一流的。
刘少奇的舞步有着数学的准确性,当要导致“过分算数式正确”的阻碍时,他的舞步就会转向高等数学而出现“一阵激动奔放的舞蹈”。
朱德跳舞就像在长征,即使他的舞伴过分疲劳而想停步时,他也能带动舞伴继续长征。
毛泽东则用更多的时间探讨舞步与鼓点一致,就像是他在着手敲鼓。然后,他又会完全照着自己的节奏跳起舞来,而且通常会准确合拍。不过,击鼓手会最后抗议毛泽东“干涉”了他的工作。
参考资料:《走近伟人》·王鹤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