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经历的差异 如何让父母和子女拉开了距离?
小时候,家里吃饭的场景你还记得吗?
父母总是把最好的菜夹到你碗里,自己却只吃剩菜剩饭。
那时候,我们以为这是一种无言的爱。
可长大后再回家吃饭,似乎一切都变了。
你不小心倒掉了一碗吃剩的汤,母亲却一脸心疼地说:“太浪费了!
”你解释说剩菜久了不好,可母亲摆摆手:“我吃了一辈子,也没怎么生病,你这年轻人就是娇气。”
这样的争执并不陌生吧?
其实,这就是我们和父母之间的生活观念差异。
在父母眼里,艰苦日子教会了他们节俭,而在我们看来,健康和生活品质更重要。
再比如职业选择,我们这一代讲求兴趣和个人价值,有人辞掉安稳的公务员工作追求创业梦想,可在父母眼中,这是“不务正业”。
即便再委婉地解释,他们心里还是不放心。
从这些小事可以看出,父母和我们的成长经历完全不同。
父母年轻时什么都紧缺,所以把节约看作一种美德,而我们生活在物质丰富的时代,追求的是另一种“过得好”。
这些差异看似鸡毛蒜皮,却时时提醒着我们,观念的鸿沟让彼此的相处变得艰难。
从“亲密无间”到“渐行渐远”,生活圈子的变化带来的疏离感你还记得小时候和父母说话的情景吗?
那时候有什么好玩儿的事,我们都忍不住第一时间和父母分享。
就算是学校里谁跟谁闹矛盾了,都要跑回家和他们抱怨两句。
可是现在呢?
有多少人发现自己和父母在同一间屋子,也没什么话可说了?
不久前,一个朋友回家过年。
吃完饭,大家各自掏出手机刷屏,只有家里的狗围着转来转去。
他无奈地感叹:“现在沟通还不如养狗多。
”这不是个别现象。
我们忙着工作、聚会,连周末都跟朋友泡在一起,而父母的生活更多是和同龄人打交道。
父母讲的一些小区琐事或者他们的老朋友趣闻,你听了觉得无聊;你说的办公室里谁升职了,父母又觉得离他们的世界太远。
这种“各忙各的”让一桌饭吃得敷衍,偶尔谈几句还容易出现冷场。
其实,生活圈子的变化并不表面化,背后代表的是两代人关注点的迅速分离。
小时候我们依靠父母,视他们为全部,而长大后,我们拥有了自己的世界,开始疏远他们。
这种距离感,让亲情逐渐沦为“习惯存在”,却缺少了“交流”。
期望的不一致,如何成了误解和矛盾的根源?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大到婚姻、事业,小到饮食习惯,几乎无处不在。
而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
不久前,我的一个同事小林就因为买房的事情和家里闹得很不愉快。
小林的父母希望她留在老家,买一套大房子,将来可以常回家住,还能方便照顾他们。
而小林坚持在城市按揭一套小公寓,心想离工作单位近,虽然户型小,但自己能省下通勤时间。
两代人为了这个问题争论了整整半年,结果谁也没能说服对方。
这些矛盾背后,其实是父母对我们的期望,与我们对自己的生活规划出现了冲突。
父母出于爱,觉得什么对我们更好;而我们也有自己的考量,想要过得自由一点。
没有人是错的,可偏偏说出口的话就变了味。
就像父母觉得我们不愿意留在身边是一种“辜负”,而我们可能更想说的是“我为更好的生活正在努力”。
除了期望的矛盾,有时候家庭内部的确也存在不公平的问题。
一个家庭中,总有兄弟姐妹因为父母的态度不同而心生芥蒂。
本该是“一家人”,却因为家庭资源的分配不均而爆发矛盾。
尤其在赡养问题上,争议更是常见。
偏心、付出与回报的落差,久而久之,可能会影响一家人的感情纽带。
父母和子女“各自安好”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成长小时候,我们习惯了父母的庇护;长大了,我们开始习惯自己的生活。
当你意识到,父母和子女其实可以没有那么亲密,这其实是一种成长。
我们或许无法彻底磨平观念的差异,也无法完全超越成长轨迹、生活圈子的分离,但适当的距离不一定是坏事。
有句话说得好:“父母和子女之间,有时候离得远一些,反而能珍惜那种牵挂的情感。
”如果把父母的啰嗦看作是用爱包裹的焦虑,就会明白,他们的担心只是希望我们少走弯路;而我们若学会体谅他们的固执,或许也能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看问题。
父母和子女,本质上是两代人走在不同的人生轨迹上,只在这一段路上暂时结伴而已。
为了彼此更好地生活,有时候需要给对方一点空间。
或许几年后,你偶尔回头看看,突然明白,那些“不是一家人”的矛盾背后,藏着彼此最深沉的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