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叔今年六十六岁,提起他的晚年经历,总是让人唏嘘不已。
几年前,张叔和他的老伴王姨过着羡煞旁人的生活。
他们是村里出了名的模范夫妻,年轻时一手撑起家,年老了儿孙满堂,每天在村里散步,说话时总带着笑。
谁能想到,王姨后来生了一场大病,卧床不起。
这一场疾病不仅让夫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张叔第一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白天,他既要照顾妻子的吃喝拉撒,又要想着如何支撑家里的经济。
为了给王姨治病,卖了一半田地,还动用了子女结婚时留下的一点积蓄。
病情没有好转,他几乎连思考下一步怎么办的时间都没有。
就这样,张叔一边疲于奔命,一边还要忍受来自生活的失衡。
而村里那个张婶说得好:“照顾一个病人,几个月行,但几年下来,你说还能耐得住吗?
”张叔嘴上说感情没变,但谁能忽视他的疲态?
这样的故事不止发生在张叔一家。
不少老人认为,夫妻间感情再深厚,也很难完全抵挡时间和疾病带来的考验。
如果年轻时或者身体还硬朗时,可以稍微留个心眼,比如提前规划怎么分配钱财,储备一些医疗保险;或者在身体允许时,主动了解护理资源,找到合适的保姆或者护理员,可能就不用把所有的压力和疲惫都扔给自己。
再看看李姨的故事。
她今年七十出头,和老伴一直是很普通的一对夫妻。
年轻时,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一般,李姨和丈夫忙忙碌碌地拉扯大三个孩子,还供他们读书上大学。
那时候,李姨总说:“孩子大了就是靠山,等我们老了,就能理直气壮享清福了。”
可是现在,李姨发现,孩子虽然有出息了,却一个比一个忙。
春节能吃上一顿全家饭都嫌不容易。
平时老两口除了在家看看电视,连找个说话的人都难。
有一次身体不舒服,她刚想着给儿子打电话,人家接了,却连说两分钟都没空,匆匆挂了。
电话那头忙碌的声音,让李姨这头却陷入了沉思。
像李姨这样的人并不少。
许多老夫妻在年轻时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可现实却往往是,晚年生活里,孩子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责任和忙碌,他们再也“靠不上”。
如果六十岁后,夫妻俩能早点意识到这种可能性,比如在家里主动培养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结交些朋友,或者尝试建立更平等的亲子沟通模式,可能就不会如此被孤独咬住。
李姨的老伴后来迷上了村里组织的钓鱼活动,每周几次和村里的伙伴去塘边钓鱼,也交了几个同龄朋友,总算让家里能多些烟火气息。
最近听说邻居刘叔和刘婶因为一件小事大吵了一架。
刘婶生病住院期间,刘叔为了省钱,尽量不找护工,自己一个人跑前跑后。
起初刘婶还挺感动,但过了几个月,她发现刘叔渐渐变得脾气暴躁,甚至有时没精力照顾好她的生活起居。
一天晚上,刘叔难得有空去打了半小时牌,刘婶听人提起,一天都阴阳怪气,“你有本事就去打牌,别说照顾我”。
一句话点爆了刘叔心里的委屈,他说了一句伤人的话:“你总觉得照顾你是天经地义,我要不是被逼的,早给自己找条路了!”
这话一出口,两个人都沉默了。
刘婶有点难过,但也第一次意识到,刘叔也是凡人,不是万能的。
这场争吵后,刘叔帮着把住院需要的护理费用安排清楚,后来也半劝半压地请了护工。
刘婶有了更稳定的护理,刘叔的生活也恢复了些秩序。
虽然看似花了不少钱,但夫妻俩也算能气顺一点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谁也不是超人。
如果六十岁后,两个人能有点危机意识,比如提前储备一些资金、上保险,或者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对健康护理有更多规划,可能就不会让感情无缘无故被迫承受这么大的考验。
有句古话说得很扎心——“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夫妻之间,再亲密也要懂得为未来的不可知留点退路。
就像有人说的,感情再深厚,生活的意外和残酷从来不会止步。
提前规划好各方面,才是对彼此最大的负责。
对自己好点儿,对另一半也会好点儿。
无论是像张叔和王姨那样面对健康风波,还是像李姨一样学习接受没有子女陪伴的孤独,甚至像刘叔和刘婶找到夫妻间感情的新平衡,我们都可以从这些故事中看到一个共同点:六十岁,真的只是一个起点。
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是否也能为自己留一条“备用之路”?
规划一点时间、一点财务,甚至是多积累一些陪伴的幸福感,说不定到最后你会发现,生活虽然难,但它也有着无限可调的余地。